继支付宝的“相互保”、京东金融的“京东互保”之后,又一互联网巨头也瞄准互助计划市场。据了解,苏宁金融科技已打造了“宁互宝”互助计划,目前正在内测中。
在业内人士看来,虽然京东金融的“京东互保”推出时机不佳未能上线,而支付宝的“相互保”此后也“去保险化”,正式更名为“相互宝”,但互联网巨头巨大的流量、快速获客优势,无疑能帮助其在互助市场中获利。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自去年10月份上线以来,约半年时间支付宝的“相互宝”已有超过5000万人加入。
互联网巨头争相入局
2018年10月,支付宝上线了一款重大疾病保障产品——“相互保”,芝麻分650及以上的蚂蚁会员可以0元加入,先享受100种大病保障。他人生病时,再参与费用分摊,自己生病时,也有众人帮忙,一次性领取10万元或30万元的保障金。该保险服务一经推出就吸引了大量用户关注和参与,上线短短9天时间,加入人数就超过了1000万。
11月13日,由京东金融与众惠相互共同推出的“京东互保”进行灰度测试,作为与互联网联姻落地的第二例相互保险产品,与支付宝和信美相互合作推出的“相互保”形成对标。
在赢得用户关注的同时,此类产品创新也受到监管的关注。2018年11月13日,“京东互保”上线1天就被叫停,京东金融方面称公司当日属于灰度上线测试,此后将对产品进行优化升级后再择期推出。不过该产品至今未再上线。
此事正值支付宝推出的“相互保”上线一个月,产品参与人数已达1800万人。据了解,作为相互保的合作方之一,信美相互也曾接到监管部门的约谈,并对这款团体重疾保险产品的业务开展情况进行现场检查,指出其涉嫌未按照规定使用经备案的保险条款和费率、销售过程中存在误导性宣传、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
但对于参与人数众多的“相互保”,最终监管并没有直接叫停,“相互保”也因此可以顺利地转型,成为由蚂蚁金服独立运营的网络互助计划——“相互宝”。
有意思的是,从“相互保”升级到“相互宝”,也成为了互联网巨头和相互保险公司在这一新的产品形态上的一次试错。值得一提的是,转型后的“相互宝”互助计划加入人数继续上升,截至4月10日,参与人数已经超过5000万人。
单一产品就能引来庞大的客户量和流量,势必惹人垂涎。最新消息显示,苏宁“宁互宝”已启动内测,宣称“0元即可加入,最高可获30万元的抗癌互助金和最高10万元的身故互助金”。目前“宁互宝”互助计划正在内测中,下一步待产品成熟后将对向所有客户开放。
新入局者调整保障范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此前的“相互保”的保障范围则包括“癌症+99种重大疾病”,对保额设计采取“一刀切”,即仅有10万元和30万元的保障金两档设计。而升级后的“相互宝”产品,用户获得的保障和体验都不会有变化。
蚂蚁金服还对“相互宝”的服务进行三点优化:一是每位用户在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的总分摊金额不超过188元,如有多出部分全部由蚂蚁金服承担;二是管理费将从原来的10%下降到8%;三是未来如果“相互宝”的参与人数低于330万,计划也不会立刻解散,将继续为用户提供一年的大病保障。
而对于仅经历了内测阶段的“京东互保”在保障范围上调整为“100种重疾+30种轻症”。此外,针对“相互保”保额设计“一刀切”的问题,“京东互保”也作了相应的调整,根据年龄不同分了四档重疾保额设计:对30天~40周岁是30万元保额,41~50周岁20万元保额,51~60周岁10万元保额,61~70周岁5万元保额。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苏宁金融人士处了解到,苏宁金融内测的“宁互宝”互助计划,保障范围包括最高30万元的抗癌互助金及最高10万元的身故互助金。一位业内人士指出,这意味着从“相互宝”到“宁互宝”,若对应保险产品的概念,相当于从重疾险调整为防癌险和寿险。
一位苏宁金融内部人士在介绍该互助计划的背景时称:“当下癌症发病群体越来越年轻化,治愈成功率在提升的同时,治疗费用也日益高企;年轻群体中意外身故、猝死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对于防止成员逆向选择风险方面,“相互保”有“芝麻分650及以上的蚂蚁会员”的准入规定,而苏宁金融在防范信用风险方面尚不明确。
值得一提的是,3月26日,“相互宝”的首例赔审案件上线,在申请人主动“叫停”之前的5个小时中,有超过25万“赔审员”参与了讨论和投票,被业界称为“迄今规模最大的网络争议解决案例”。可预期的是,随着更多的市场主体加入,此类网络互助计划热度将不断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