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贴现率是如何控制通货的?对股市有哪些影响?
《谈国论企》外电于2010年12月29日发出的报道,称中国央行自12月26日起把再贴现率由1.8%上调至2.25%。果如是则显央行提出警示谓会继续强化控制通货,以配合包括存款准备金率等主要货币政策性措施,更大力度地回收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同业市场的过剩流动性,减低境内、外热钱之流窜使资产泡沫膨胀甚至爆破威胁,以保证国民经济维持平稳较快成长步伐。此举属有弹性和灵活性,毋须过份忧疑。
要是报道无误,则该为中国人民银行之于最近两年来的首次调整,属配合国务院各部委之力求(1)减低通胀升温预期,和(2)避免美国联邦储备局之于11月3日出台之次轮量化宽松(QE2),可能引致之境外大量热钱从各种各样「黑市」渠道,窜入境内,肆意进行炒卖,或然形成日益巨大的资产泡沫,对国民经济可能造成负面影响。但人行未有在外电作出报道之后,瞬即作出反应,即使未必可以显示报道可以作准,却可以从基本和实质因素作评估,又是可以接受的市场操纵行为,和这是属于与美国、欧盟等主要经济体系,所采取的惯常必要时措施,不足为怪!
从再贴现率机制作出稍为具体和详细的评估和分析,可以在相当程度意味人行颇有可能不会一而再地作出「重拳出击」,道理十分简单,乃此一机制的其中最大特点,相关做法(一)基本为银行同业间相互调措,已基本不能满足个别或部分银行之所能借取到同业的头寸,得须向中央银行作出融通借款,故人行一旦提高再贴现利率,不仅使到个别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所进行的对外即客户借贷成本大幅增加,得更为审慎和稳健地进行贷放,减低具延续性的信贷和各种各样信贷顿增之压力,显然有一定的功效。
但(二)人行此番之如外国通讯社报道般,强化对商业银行之再贴率水平,所产生的即时出现更为重要的效应,为与对存款类金融机构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不同者,为有弹性地对不同商业银行作出具高度惩罚之因,可以控制到信贷增长和作好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毋须采取以再贴现的机制,向央行争取更为可观的头寸作出可能有较为严重风险的借贷;部分未必可以达致自律目标的商业银行,在再贴现比率由1.8%的两年多水平,调高至2.25%,所上调0.45个百分点,已经完完全全超越于它们或然赚取到的约2%多的净息差收息,故风险系数甚高。
要指出的完全不可忽视的一点,为再贴现率,实际为中央银行历来常用之控制通货的其中重要手段,特别是当市面资金过剩之时,央行会提高再贴现率,以促进市场的一般利率提升,使贷方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资金成本昂贵重压底下,按照需要慎而重之地作出贷放,亦会使到借放者,在利息支出和负担,较正常商业信贷活动为多的情况底下,该会收歛属未必有实质需要的额外贷款!
由是人行之重新提高再贴现率,可以在相当程度表明其政策意向,特别是作出相当重要的启示或警示作用:提高再贴现率,会在今后一段时间继续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尤以部分金融机构作出「下有对策」的商业信贷,对人行政策采以阳奉阴违之逆行,就有一定机会继续透过地下渠道,作资金之进与出的「调配」。
此亦为我估计人行于2011年上调各项主要利率的可能:(1)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于上半年上调共3次,而下半年也许得调高1-2次,以每次为0﹒25%,累计达1%至1﹒25%,是为通胀升温预期之举;(2)对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上半年会调高5-6次,每次会是0﹒5%,而下半年则上调2-3次,全年7-9次,累计达3﹒5%至4﹒5%,以回收银行同业市场过剩的流动性,减低资产泡沫威胁;(3)继续透过发行国债,对个别或若干商业银行售出定向票据等做法,多方位回收市场资金;但(4)人行会较为审慎地调整再贴现利率,理由为贴现利率一旦调整过频,很可能产生缺乏指标性的反效果。
中国的各类利率,肯定重新纳入加息的周期,理由为通货价格升温、境内热钱流窜不稳和美国联邦储备局推出的次轮量化宽松(QE2)货币政策,使资产价格呈现愈来愈强烈的泡沫化,而人行此举,正正反映出相关「刷鞋仔」作出种种具恐吓性的「评估」,作吓人之举,可见市场的人为炒卖因素甚浓,需要作出适度的监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