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贴现率的作用有哪些?
1.作为中央银行抑制货币供应量的三大传统政策手段之一,较法定准备率、公开市场业务易于操作。再贴现率引起的波动程度又远比法定准备率为小,因而各国中央银行一般都经常调整再贴现率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2.作为一国基准利率,再贴现率制约和影响着全国的利率水平,其变动决定或影响着其他利率的变动,是其他利率赖以调整或变动的基础。商业银行之所以要进行再贴现,一般是由于商业银行的资金发生短缺。再贴现率低,商业银行取得资金成本较低,市场利率就会降低;反之,表示中央银行的资金供给趋紧,市场利率可能上升。商业银行业务中,票据贴现的比例很大,越是发达国家越是如此。
3.作为商业银行资金成本的参照标准,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是利率体系中贷款利率最低的一种。中央银行规定的再贴现率左右商业银行的筹资方向,实际上也就成为衡量商业银行资金成本高低的标准之一。当一国发生通货膨胀或由于其他原因需要紧缩货币供应时,中央银行通过提高再贴现率来相应提高商业银行供应资金的成本,亦即减少其决定信用规模的准备金,从而使商业银行收缩其信贷规模以达到紧缩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如果一国经济衰退或由于其他原因需要扩大货币供应量时,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再贴现率以鼓励商业银行增加从中央银行借款,从而扩大放款规模,增加货币供应量。
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制
4.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再贴现作为中央银行的一项资产业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它的增加就会增加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即商业银行储备增加,基础货币随之增加。之,它的减少就会造成基础货币的减少。当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时,市场利率与贴现率之间的利差缩小,一些银行会认为从贴现窗口归还它们欠中央银行的债务是有利可图的。这样,减贴现,归还贷款,将使基础货币减少,进而影响到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如果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就会增大市场利率和再现率之间的差额,商业银行认为有利叮图,受利益驭动便会增加贴现窗口的贴现,从而使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都增加。
5.再贴现政策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一定效果。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政策不仅能够影响货币供给总量的增减,而且还可以调整信贷结构,使之与产业政策相适应。其方法有两种:一是中银行可以规定再贴现票据的种类,决定何种票据具有再贴现资格,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二是对再贴现的票据实行差别再贴现率。如中央银行对再贴现票据按国家政策进行分组对各组票据制订不同的再贴现率,从而影响各种再贴现票据的再贴现数量,使货币供给结构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相符合。
6.对借款成本,即利率的影响。再贴现政策对经济产生影响的第三条途径是再贴现率对利率和各种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如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筹资成本上升,对中央银行有负业务的银行就会通过出售债券、收回贷款、增加对其他银行的借款等方式来筹资归还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多数银行的这些活动就会推动货币市场利率的上升和银行放款利率的上升。同时再贴现率的提高,迫使商业银行持有更多的储备资金,放款行为更为谨慎,整个社会资金供应紧张,也会迫使利率上升。利率恰好起到抑制总需求,对过热的经济产生紧缩作用。但再贴现率对市场利率的影响不可过于夸大,市场利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完全由再贴现率决定,我们只可以说再贴现率对总体的利率水平有重要的但不是支配地位的影响
7.再贴现政策也具有宣示作用。通过再贴现率的改变表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改变,从而影响社会经济主体对未来经济运行状况的预期。如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就会意识到未来的银根将紧缩。于是,就会对放款采取谨慎态度,放慢信贷扩张的速度。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持有者预期到未来利率要上升,就会抛售手中的有价证券,导致有价证券价格下,提高有价证券的收益率,增加企业利用证券市场融资的成本,起到紧缩经济的作用,这恰好是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的政策目标之所在。因此,宜示作用成为再贴现政策发挥作用的第四条途径。
8.防止金融恐慌。再贴现还具有防止金融恐慌的作用。在发生银行危机的时候,再贴现是向银行系统提供准备金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方法。通过该渠进,资金可以立刻被送到急需它们银行手里。再贴现是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而发挥作用的主要形式。在1930-1933年间的金融危机中,美联储没有很好地利用贴现工具,防止恐慌的发生和蔓延,以后它汲取该教训,1974年拯救陷入困境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和大陆伊利诺斯国民银行中,和1987年防止黑色星期一股市风潮可能引发的金融慌方而,美联储利用其再贴现工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