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基金的发展
十多年来,金融市场中充斥着不符合经济学理论的反常现象。很多人指出,造成这种情况的首要因素就是那些对冲基金。我们可以给出几个例子。1992年,匈牙利裔的美国基金经理乔治·索罗斯,被指控在英镑市场进行大规模投机活动。他管理的量子( Quantun)基金通过操作外汇市场做空英镑,迫使英国当局放弃了英镑与欧洲汇率机制的挂钩,而他本人也因这一操作获得了10亿美元的可观利润。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1993年),法郎在金融市场几度受袭。那年7月26日,乔治·索罗斯在接受《费加罗报》访时,表示他“不会针对法郎展开投机行动”,并鼓吹法郎的货币贬值率“仅仅为3.6%”。几年之后,他又发表了相同的言论,只不过这次是针对日元。同时,索罗斯管理的量子基金运行情况很糟糕,其净亏损额高达20亿美元。之后不久,一些对冲基金被指控为造成1998年俄国金融危机的背后凶手,尽管其中不少对冲基金本身因为不当的高风险操作已经出现巨大亏损。就这样,在经济不稳定、股市大幅波动的背景下,对冲基金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造成市场失衡的最根本原因。这也让我们想起2002年欧洲股市大幅下跌事件,当时那些上市企业领导人都把股价下跌归咎于对冲基金。大多数对冲基金经理尽力为自己开脱,而且他们也有充足的理由:股价的下跌,并非单纯是那些对冲基金经理的过错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根据那些公开统计数字,全世界只有3%的对冲基金可以被称为“宏观对冲基金”。只有这些对冲基金的目标才是在运用杠杆效应的同时,介入所有的资本市场。我们前面提到的乔治·索罗斯、朱利安·罗伯森还有迈克尔·斯坦因哈特所管理的基金,都是被归入那3%的所谓“宏观”对冲基金。不过,几年前被认为正确的事物,现在也正在发生着变化。如今,无论是在股票、利率市场,或者是商品、期权市场,将那些造成大多数股市每日大幅波动的原因简单归咎于对冲基金是不公正的,因为近几年对冲基金行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迈克尔·斯坦因哈特的基金关闭这一消息被公布后,投资者们发现,他们在1967年投入该基金的1美元,到了1995年其市价已飙升至462美元。在28年里,该基金年度业绩达到了23.8%,充分证明了斯坦因哈特这位19岁就投身华尔街的基金专家的杰出才能。这一出众业绩也将他推上了业内排行榜的第三位仅次于乔治·索罗斯(自1969年来的基金年度业绩为34%和朱利安·罗伯森(自1980年来的基金年度业绩为27%)。当然,这些对冲基金经理头上的光环,并非仅仅来自他们旗下基金的骄人业绩,同样还来自他们所管理基金的庞大规模。
1995年,这三位事业如日中天的著名人物所管理的基金规模达到150亿美元左右。不过,与先锋( Vanguard)和富达投资基金( Fidelity Investments)等大型投资机构旗下的基金规模相比,这数字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同样,那些价值几十亿美元的投资基金也是很常见的(资产管理人称之为“巨轮”)。比如, Vanguard指数500系列基金(2007年底总价值为1200亿美元)和 Pimco机构总体回报基金(1250亿美元)。另外一个例子:全世界对冲基金加起来的总体规模约为18000亿到20000亿美元,而巴克利全球投资集团(资产管理龙头机构)一家旗下的对冲基金规模就达到了148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