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越来越深地融入世界经济,而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也有所上升。锡全球研究院最近发布一份报告,题为《中国与世界:理解变化中的经济联系》,正是这份报告给出上述的结论。麦肯锡认为,中国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贸易大国,这一事实表明:中国作为消费市场、供应方和资本提供方,其对于全球经济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凸显。
一位大学同学的“震撼研究”
麦肯锡指出: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自身经济实现腾飞,同时也让全球其他经济体受益良多。经过若干年深入合作,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世界第二大外国直接投资(FDI)目的地国和来源国,但仍有进一步与世界融合的空间。例如,中国上榜《财富》世界500强的企业,海外营收占比不到20%,而标普500 的平均占比为44%,中国企业有更多的空间来推动全球化。
麦肯锡公司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詹姆斯·麦肯锡于1926年创建的,目前是世界顶级全球管理咨询公司,在全球44个国家有80多个分公司,共拥有7000多名咨询顾问。在笔者看来,作为美国老牌咨询公司,在当前形势下,能够客观地针对中国提出中肯的观点实属不易。最近,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针对中国新编一套指标系统,用于平价“中国与世界经济依存度”,这套指标数据显示:在贸易、科技和资本3个重点维度上看,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有所降低,但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却有所上升。
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降低,说明中国经济正逐步转向内需驱动为主,但中国不断扩大的开放程度,必将使中国的内需市场变成“不断增强的国际市场”,必将不断强化跨国公司对中国的依赖程度。
麦肯锡在这份报告中提出的一些看法,让我想起前不久的一次同学聚会,一位名叫常青的同学,大学毕业之后不久就放弃了教师工作,而专心、甚至是醉心于“国家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这次聚会时他提出一个观点,我觉得很有研究价值。他认为,科技进步是一件需要巨额资本投入的事情,而且面对未来这个全新的时代(两次工业革命的交界处),科技研发成本会呈现更大幅度的提升。比如芯片技术,技术超越28纳米之后,进一步研发14纳米、7纳米以及更小芯片,其技术成本不再有过去那样的快速降低,而是不断升高的过程。
常青认为,这样的技术成本必须依托更为巨大的市场占有才能覆盖,而支持下一个经济时代的“完整产业链”,市场边际规模估计需要达到7亿人口。所以,企业如果不能占有更大的市场规模,就不能获得足够利润;而不能获得足够的利润,未来的研发投入就无法保证,企业未来就可能被断送。所以,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不向中国出售科技产品,那就等于放弃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那是“自杀”,谁这样干谁倒霉。
常青的观点极具震撼力,尽管我还没有拿到必要的数据支持,但定性地看,常青的观点应当是正确的。我真希望他的观点能够获得有关方面的重视,如果可以形成一套数学模型证明常青的观点,那对中国的政策制定应当具有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