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有很少能把故事变成现实的人,却从来不缺讲故事的人,2/8定律应该是有的。
不过虽然把事做成比较难,但至少市场会留给我们验证的时间,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恒大汽车,2019年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KPI甚至定到了100万辆,再加上恒大健康的潜在助力,2021年其最高市值逼近7000亿港元。
但现在呢?恒大汽车市值只剩下了50亿港元,股价不到1元。
大起大落背后,经营业绩早已告诉了我们答案,1.88亿元收入、52.2亿元亏损,着实有些梦幻。
所以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我们不仅要听故事,还要看更实际的经营状况。
同样,因为前期较高的投入,创新药企也是一类颇受争议的公司,连续亏损的业绩总是让人望而却步。
但其实很多人误解了,创新药企业投入前期基本都转化成了“无形”资产,虽然会有研发失败的可能性,但基本不会形成资产损失隐患,另外就是创新药的爆发力很强,一旦落地便有望实现数倍的回报。
最直接的对比就是反映产品盈利能力的毛利率,创新药企业的毛利率能到95%+,甚至比茅台还高,其他产品呢?
上图中,医药公司毛利率排名最高的无疑都是创新药企业,其中榜首的迈威生物飞鲸去年研究过,今年年初就把它纳入了《成长20》,神州细胞同样研究过,只是现在预期面临着竞争压力,还有艾力斯也是去年一直在说的公司。
首药控股和迪哲医药研究的比较少,只是梳理行业的时候了解过,但它们的市场表现也是不错的,尤其是迪哲医药。
背后的原因就是预期。
也就是说,迪哲医药当前虽然亏损,但公司是有潜力的,而这份潜力便来源于公司研发的创新药产品。
截至2023年,迪哲医药11.08亿元的亏损固然醒目,但除此之外,9000万的收入也是一个不错的新现象,要知道2022年还是0收入。
那么,迪哲医药的产品(预期)到底怎么样?
据悉,公司目前只有一款产品上市,“舒沃替尼”是公司首创的,并且是唯一一个全线获得M国FDA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20号外显子插入EGFR基因突变的国产首款非小细胞肺癌药物。
简单来说,这款药为同类最佳产品,目前国内外仅有武田制药和强生的同类产品上市,而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都是迪哲医药的药品更好。
“舒沃替尼”因此于去年8月份在国内上市后实现快速放量,2023年12270盒销量,这还是没有进入医保的情况,那么预计今年年底有望进入医保,产品销量会更多。
更重要的是,因为肺癌患者较多,产品本身就有着较高的天花板。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种之一,2020年世界新发肺癌患者数超220万,其中中国有81万,再其中与公司产品相对症的大约是9万-10万、3万-4万人,那么要测算国内的话,假设一人服用半年/年,至少就是36万盒的容量。
而如果对国产肺癌用药有了解话,我们就可以知道艾力斯、贝达药业的主营业务也是肺癌治疗产品,尤其是率先实现产品迭代的艾力斯,展示出极强的爆发力。
艾力斯的肺癌创新药于2021年上市后,2023年就达到了20亿销售体量。
不过迪哲医药尚不和它们构成竞争关系,因为它们目前上市的产品所对应不同的肺癌突变基因,而艾力斯虽然也有在研同类产品,但迪哲医药同样显示出更突出的潜力及速度。
另外除了已上市的产品,迪哲医药还有一款即将上市的产品也非常值得一提。
“戈利昔替尼”是全球首个且唯一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完全没有竞争对手,比前面我们提到的“舒沃替尼”竞争格局还要好。
主要是因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严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而其他治疗药物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且不和公司产品是一类,所以戈利昔替尼弥补了市场空白,预计也将有不小的潜力。
目前其在我国已经进入上市申请阶段,同类JAK1药物申请上市的还有恒瑞医药的“艾玛昔替尼”,只不过很明显,因为恒瑞的药物适应症是特应性皮炎,它面临的市场竞争就要大一些。
目前国内肿瘤治疗领域,只有迪哲医药和泽璟制药两款产品,不过它俩的适应症也不一样。
虽然因为治疗的疾病不同,“戈利昔替尼”的销售预期预计比不上“舒沃替尼”,但公司也在积极推进海外研发,而从全球创新药环境来说,海外市场的空间显然会更大。
而正是基于对优质药物、海外的研发布局,才导致迪哲医药最近几年持续亏损,2023年公司11.08亿元的亏损中,可以说有8.06亿元来源于研发投入,公司连续多年维持较高的研发投入,因此树立了较强的研发实力。
所以截至2024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再创新高,虽然净利润亏损幅度尚没有明显缩小,但预计随着产品商业化推进、营收扩大,覆盖亏损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这还没有提迪哲医药的其他在研管线,并且仍有全球首创药物,公司持续聚焦肺癌和血液瘤领域,核心竞争力也有望持续增强。
当然,如果想要更快的实现业绩兑现,迪哲医药的产品还有海外授权可能,就像百利天恒、科伦博泰一样,因为其产品在全球都是非常领先且突出的。
总的来说,作为一家创新药企业,迪哲医药的创新实力有目共睹,且现在已进入了兑现阶段,产品/收入预期较高,未来覆盖亏损便是有可能的,和恒大汽车并不一样。
近日虽然受到“舒沃替尼”的海外临床研究达到终点而有所提振,但很明显公司的价值还未充分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