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仍在持续!
全球存储芯片从2023年8月份开始价格持续上升,到2024年3月内存芯片(DRAM)价格涨超40%,闪存芯片(NAND)价格几乎翻倍。
单2024年第一季度DRAM合约价格就增长近20%,闪存芯片(NAND)则增长达23%—28%。
第二季度,存储芯片价格仍在继续上涨。据估计,DRAM合约价季涨幅将上调到13%-18%,NAND合约价季涨幅同步上调约15%-20%。
我们嘴上说再多遍的复苏,也不如涨价来的实在。从这股价格修复势头上看,存储行业的确正在进入上行周期。
那么,国内哪些公司能够率先受益呢?
存储行业上游主要是一些存储芯片厂、主控芯片厂和通富微电、日月光、长电科技、深科技等相关封测厂。
而存储芯片厂既包括三星、SK海力士、美光科技、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等主流芯片厂,也包括兆易创新、普冉股份、聚辰股份、北京君正等利基型存储芯片公司。
中游主要是存储模组生产商,比如江波龙、佰维存储、德明利、朗科科技,当然三星、美光等存储原厂也有自己的存储产品部门。
下游则是丰富的应用场景,智能终端、汽车电子、数据中心等等。
如今主流的DRAM和NAND芯片涨价延续,无疑会驱动国内长江存储、长鑫存储和模组厂商实现业绩增长。
不过,这两大存储龙头都没上市,但几家存储模组 ,各有各的优势,有望迎来业绩和估值的戴维斯双击。
江波龙,市占率国内第一、全球第六,仅次于五大存储原厂,品牌和供应链优势是小规模公司比不了的。
佰维存储,它的竞争力在于封测。研发封测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既能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交付时间还短。目前,公司还在进行先进封装工艺技术的研发。
德明利,自研主控芯片来降低成本并提高适配度,因此毛利率以及抗风险能力都相对更强一点。
其中,江波龙不仅市占率领先,还拥有自研存储芯片、主控芯片和自主封装的能力,在周期上行时竞争力有望凸显。
2022年-2023年第三季度是存储行业最黑暗的一段时期。存储芯片价格大幅下降使得江波龙毛利率下滑,叠加计提大额存货减值损失,最终导致2022年净利润不到1亿、2023年亏损超8亿。
但从2023年第四季度开始江波龙业绩就开始修复,202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44.53亿元,同比增长200.54%,实现净利润3.84亿元,同比增长236.93%。
除了业绩明显改善,江波龙的盈利能力也有很大提升。2023年底江波龙毛利率只有8.19%,而2024年一季度大幅上升到24.39%。
值得一说的是,即使公司一季度的毛利率相对于其他季度会偏高,但24.39%仍然远高于其他年份的毛利率,创历史新高。
而毛利率上升离不开公司自主生产主控芯片量产出货。
主控芯片是生产存储模组核心原材料之一,是存储器的大脑,分为固态硬盘、嵌入式存储、存储卡和U盘四类,与四类存储器相对应。
目前,江波龙已经成功量产出eMMC和SD卡两种主控芯片,赋能公司嵌入式存储和内存条产品线,降低采购成本。
那么,江波龙未来核心成长点在哪呢?
公司产品存在量价齐升的逻辑,价的方面我们开头已经分析过,下面我们主要看量的方面。
AI带动消费电子市场回暖。
AIPC和AI手机是最先商业化落地的AI终端,华为、三星、联想、OPPO等均已经发布搭载AI功能的电子产品。
随着国际电脑展的召开,英伟达、英特尔、AMD等科技巨头将纷纷展示其最新AI技术,AIPC和AI手机有望引领消费电子新一轮换机热潮。
根据权威机构预测,2023年-2027年国内AIPC渗透率将从仅8.1%提升至84.6%,年出货量将从300万台增至4200万台,年复合增速高达93.43%。
江波龙的多项存储器产品都适用于AI手机和AIPC,并且华为、小米、闻泰科技、华勤技术、中兴通讯等都是公司客户,有望从这波换机潮中得到充足订单。
汽车电子带动存储需求。
当下汽车智能驾驶是比较确定的发展方向,这对汽车存储的需求也相应提高。
因为要实现智能驾驶,汽车需要时刻观测周围的路况,产生的数据都得存储器来保存,以便于芯片后续的分析。
2022年我国有智能驾驶功能的汽车只有41%,到2030年90%的汽车都将拥有智驾功能,并且智驾等级在逐渐提升,而等级越高需要的存储容量也越大。
江波龙的存储器同样适用于汽车领域,并且已经与小米等汽车厂建立合作关系。
国产替代。
江波龙2023年营收超过100亿,却只占全球市场产份额的2%左右,份额基本在三星、SK海力士、美光、铠侠和西部数据手中,国产替代仍然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
国产替代预计将从信创等企业级存储率先开始,江波龙的部分产品系列已经完成与华为鲲鹏、海光信息、龙芯中科、飞腾、申威多个国产CPU平台服务器的兼容性适配,并通过联想、京东云、BiliBili等重要客户认证并实现量产出货。
此外,江波龙还在自研小容量的存储芯片,并累计出货超过5000万颗,在丰富公司产品规格的同时,也增加自主可控的程度。
总之,存储行业回暖的背景下,江波龙作为行业第一龙头,具备量价齐升的逻辑以及很高的成长性,从而吸引到320家机构抢筹(2023年底)。
以上仅作为 分析使用,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