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上交所公示了第一届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委员候选人名单,恒瑞医药副总裁张连山以及药明康德董事长李革名列其中,A股医药企业有近300家,恒瑞和药明康德可谓是百里挑一了。
另外,当前A股医药行业中,市值过千亿的只有三家,如果没有迈瑞医疗的话,只有药明康德可以与恒瑞医药争锋。
药明康德比恒瑞更惊艳
虽然药明康德市值比恒瑞医药小,但它的表现远比恒瑞更“惊艳”。
药明康德是在2000年成立的,这一年的10月份恒瑞医药上市。
药明康德是在2018年5月8号上市的,上市后15个涨停板,5月24号市值过千亿,6月1号收于每股132.87元,达到历史最高点;上市18年了,恒瑞医药的股价最高点是69.20元,仅是药明康德股价最高点的一半。
药明康德从上市到市值千亿只用了17天。但恒瑞医药的市值从上市到百亿用了6年时间,从百亿到千亿用了10年时间。恒瑞似乎走得太慢了。
另外,恒瑞的老板孙飘扬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是从连云港制药厂的技术员做起的;
药明康德的老板李革毕业于北京大学,后赴美深造,美国国籍。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2008年李革入选《福布斯》25位知名美籍华人行列,并且药明康德的客户是强生、默沙东、罗氏、诺华这样的国际大企业。
明明恒瑞是医药大王,但与光鲜亮丽的药明康德相比,它突然变得很土气了。
况且药明康德去年才上市,还是个很年轻的公司;
再加上CRO市场前景广阔,2018年,全球CRO市场规模约487亿美元,预计2022年中国CRO市场规模将达到233亿美元,2018-2022 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0.4%。
既然药明康德是这个行业的龙头,未来的业绩增长和市值增长都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但是土气的恒瑞不可复制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也觉得药明康德真的很厉害,将来它可能会把恒瑞医药比下去?但当我知道了恒瑞的发展历史之后,我就不这么认为了。恒瑞只有一个。而且恒瑞不可复制。
恒瑞医药的前身是成立于1997年的连云港制药厂,靠灌装红药水和紫药水起家;
到了1990年,药厂还是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只能靠购买大工厂的原料、回来化学制剂销售到苏北鲁南地区;由于企业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药厂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差,300多名员工的药厂,账上利润只有8万元。孙飘扬就是在这个时候出任厂长。
遇到这种情况,别的工厂可能会通过大规模裁员来扭转乾坤,但孙飘扬以开发新药为突破口。
当时VP16针剂(依托泊苷,抗癌药)卖得好,于是药厂就建了VP16软胶囊项目的生产线,当年盈利百万元;
1991年,药厂收购了抗癌新药异环磷酰胺的专利权,该产品于1995年获批上市,成为企业的明星产品。在1991-1995年间,药厂相继开发出了20多个新产品,其中5个产品被评为国家重点产品。
不知道进军抗癌领域是歪打正着还是蓄谋已久,反正药厂后来一直在研发抗癌药,并进军心血管药、麻醉镇痛药和手术用药等领域。
药厂在2000年上市,2003年完成股改,每年将销售收入的8%用于研发,且近年来该比重在10%以上。恒瑞在2001年就明确了科技创新的战略,一直落实到了现在。
战略不是选择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恒瑞之所以成为恒瑞,正是因为它没有去做别人做的事情。
比如说恒瑞没有盲目收购,求大求全。
恒瑞将2000年上市募集资金的80%用于研发,而不是像当时的三九那样花大钱收购别的企业;恒瑞在上市之后也没有做过大规模的并购,资产负债表上的商誉一直都是0。
恒瑞也没有看到什么赚钱就去做什么,它有自己的节奏和规划。
医疗器械很赚钱的时候,它没去做;做疫苗很赚钱的时候,它也没去做。恒瑞以肿瘤药为突破口,然后逐渐扩展至手术麻醉、造影剂等相关领域,并在每个领域都做到了第一。
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并且坚持下去,就是恒瑞一直在做的事情。
它是一个从上世纪70年代走到2019年的企业,它经历过计划经济时候的短缺、改革时期的供不应求、对外开放之后的惨烈竞争,它见证过无数同行企业的疯狂和崩塌,初心不改。
哪怕你只是一个普通人,你在2000年的时候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如果你一直坚持到现在的话,你也会是行业中的翘楚吧。大多数人都因没坚持下去自动退场,坚持下来的可能只剩一个你。
喜欢下图这样的成长节奏。
做个总结
恒瑞和药明康德代表着两种处事风格,一种行事低调,稳打稳扎步步为营;一种名片光鲜,是行走的高科技是资本热捧的宠儿。
药明康德研究的创新药再多,也不是自己的,是给别人做嫁衣裳,这点它不如恒瑞;恒瑞医药十几年如一日搞研发,但研发失败的几率很高,到头来可能一无所获,这点它不如药明康德。
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我不是个聪明人,我要为笨蛋争口气。这就是我在比较过这两家公司以后所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