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0年5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数据显示:5月份CPI同比涨幅继续回落,PPI环比降幅收窄。
具体来看,5月份,CPI同比上涨2.4%,涨幅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8%,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相比于1至2月同比上涨5.3%而言,中国物价可谓大幅回落。而原因当然是食品价格价格、石油价格等一系列必须消费品价格回落所致,尤其是猪肉和蔬菜价格大幅回落,对CPI涨幅影响最大。
鉴于今年年初以来,我们绝未看到货币紧缩,反而是扩张过程,所以整个货币和物价的变动过程再次证明:物价变化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物价涨跌未必取决于货币多少,而更关键因素在于供求关系的变化。
我们必须准确理解货币学对通货膨胀的定义。一般而言,通货膨胀指的是:因为货币发行超出实际货币需求,而引发物价上涨。短短一句话,其中至少包含着三大隐性内涵:
第一,由于货币发行超出实际货币需求而引发物价上,这样的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才叫通货膨胀,它是特定机理下特定现象,而绝非所有的物价上涨都叫通货膨胀;
第二,货币发行是否超出实际货币需求,如何判断?我们说,经济领域绝非单一消费品存在货币需求,而现实经济社会中,金融市场对货币需求可以是无限的,如果央行紧盯CPI调控货币数量,那是否意味着央行只供给商品市场实际货币需求,而不考虑金融市场的货币需求?
第三,如果实际货币需求特指总体商品价格所表达的货币需求,那必须具备一个关键性前提——生产有限、商品有限,但现实世界不是消费品生产过剩,供给过剩吗?没有生产和供给有限的前提,如何判断商品交易的实际货币需求?
所以,我们不要轻易使用“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等式,这个等式是错误的。
再说另一个问题。中国央行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1.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同比增长12.5%。看到这样的数据,市场一般都会认为“相对于很低的GDP增速,这样的货币供给显得非常宽松”,而货币当局一般也会以此作为“货币政策正在扶持和拉动经济增长的证据”。但是,在中央一再强调“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还应当使用这样的指标来考量“金融的有效性”?
我们认为,M2和社融增长率只能证明“数量增长”,而绝不是“质量增长”的证明。我们认为,中国急需金融长期化、资本化过程,这个过程才是“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如果M2和社融增长都是因为短期、更短期的信贷增长所致,而长期金融、资本金融成本居高不下,这样的M2和社融数量增长对于中国经济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因为它背后是金融短期化、货币化、套利化,是货币政策的明松暗紧,是债务杠杆率的大幅提升,是企业资金链时时刻刻面对断裂的风险。
为此,我们敬请中国学界和货币当局,一定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金融流动性——货币流动性和资本流动性;同时,货币政策更该区分货币宽松和资本宽松之间所存在的本质差异。我们认为,高质量的金融是金融市场可以形成充足的资本流动性,而绝非“水患无穷”的货币流动性。
所以,金融长期化、资本化是当前货币政策必须认真推动的过程。那么,什么才是“高质量金融的试金石”?股票和长债市场所构成的资本市场,其行情的积极变化,才是关键试金石。我们说,金融的核心功能是:最终形成多少又长、又便宜——实体经济发展所必须的长期资本,而绝不是派生出多少又短、又贵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