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全球资本市场流动性过剩
征宏观流动性和资产市场流动性是考察流动性的两个角度。宏程观流动性主要由储蓄流动性和货币供给过剩的流动性两部分组成。而资产市场流动性取决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及对该资产市场的信心,诸如房产、股票和资源市场。宏观流动性的过剩为资产市场的流动性创造了必要条件,在具备一定条件之后,宏观流动性就会转变为资产市场的流动性。而股票的涨跌与资产市场的流动性又是直接相关的。其中,从国际经验来看,宏观流动性的过剩对于股票市场的走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在中国,流动性过剩也是这轮超级牛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里,我们谈到的流动性(Liquidity)是指整个宏观经济的流动性,指在经济体系中货币投放量的多少,现在所谓流动性过剩就是指有过多的货币投放量,这些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就有了投资、经济过热现象,以及通货膨胀危险。
1.流动性过剩产生的主要原因
我国出现的流动性过剩,是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有国际的因素。近几年全球流动性过剩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货币供应量与GDP的比值上升、基准利率水平保持低位。2000—2005年,美国广义货币M3与GDP的比值由0.73上升为0.82,欧元区广义货币M3与GDP的比值由0.74上升为0. 88,近年来,美、日、欧等世界主要经济体持续实施低利率政策,使得世界范围内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严重,跨国资本流动日趋活跃。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及未来良好的发展前景,加上人民币升值预期因素,致使大量国际过剩资金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我国,客观上加剧了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但从国内看,当前出现的流动性过剩,直接原因是国际收支特别是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结果。为说明这一点,我们将因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占款从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中扣除,发现调整后的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速,及其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均大幅下降。与调整前相比,2001—2006年调整后的M2增速平均下降4.5个百分点,M2与GDP的比值平均下降0.3。这表明贸易顺差扩大带来的外汇占款增加是形成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直接原因。另外,储蓄也是中国宏观和资本市场充裕流动性的主要来源。中国的储蓄率在过去19年中,一直维持在40%左右的水平。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专业银行的改制并发行上市,使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充足率大为提高,因此银行体制改革也是本轮牛市流动性的来源之一。
2.流动性过剩的表现及其影响
流动性过剩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经济现象。从我国的情况看,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货币供应量过多。货币供应量过度既表现为近几年货币供应量增速较快,又表现为货币供应量相对实体经济较多。
首先,我国各层次货币供应量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2000一2006年M0、M1、M2年均增长分别为10. 5%、15. 3%、16.5%。.
其次,我国广义货币M2增长快于实体经济增长。除2004年;外,2000一2006年广义货币M2增长率均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长率,M2增长率平均比GDP名义增长率高3.6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使得M2与GDP的比值不断上升,由2000年的1.36上升为2006年的1. 65。
二是银行体系资金过多。银行存款大于贷款的差额日趋扩大。2000一2006年,银行人民币存款增长比贷款增长平均高4个百分点。银行存贷款增速的差异导致存贷款差额不断扩大,这表明银行可运用的资金规模相当大,大量资金滞留于银行间市场。
三是银行间资金拆借利率水平较低。2008 年之前,尽管央行多次调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收紧银行的流动性,但银行间资金拆借利率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表明银行的资金面是相当宽松的。比如2006年,央行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幅度达到1.5个百分点,而银行间资金拆借利率仅上升了0.01个百分点。
2006年,我国股票市场指数呈现持续大幅度上扬的态势,上证综合指数由1161.1点上升至2675.5点,上涨了130. 4%;深证综合指数由278.8点上升至550.6点,上涨了97. 5%,2007年上证综合指数最高摸到6124点,股票市场的持续旺盛,除与股权分置改革顺利实施、市场制度逐步规范、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企业效益大幅提高有关外,流动性过剩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