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续10个工作日暂停逆回购操作的背景下,10月16日,央行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释放2000亿元1年期基础货币,中标利率3.3%。在本周没有MLF到期的情况下新增2000亿元MLF操作,对市场而言,多少有些感到意外。但如果明白央行“收短放长”对于中国经济的重要意义,那也就不会对这样的政策操作太过新奇。
我们必须明确:在货币市场利率向资本市场传导不畅的前提下,“降息”无效。而比“降息”更加有效的方式就是提高基础货币、尤其是长期基础货币供给,以此直接压低长期利率,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同时,这样的会从根本上激励股市,而使中国关键性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率获得改善,有效降低企业杠杆。
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大水漫灌”?当然不是。我们说,M2是“糖水”,基础货币是“糖”,货币乘数才是“水”。从货币理论看,“降息”是提高货币乘数的手段,而提高M2“含糖量”不仅不会严重拉高M2,反而会有效压低货币乘数,这是“降水”举措。美国的货币政策实践已经证明上述过程(如下三张图所示)。
图1:金融危机前后美国基础货币数量变
图2:美国货币乘数变化情况
图3:美国M2数量和增速变化情况
上边呈现的三张图充分说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大规模QE释放基础货币的结果是:货币乘数大幅降低,而M2增长更多依赖基础货币供给,而且如图三中红线所示,M2增速并未出现不可接受的异常变化。
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政策效果。它不仅体现于股票市场连续10年的上涨,而更重要的是:美国金融杠杆率不断降低,经济因此而有效修复。耶伦在离任美联储主席之前的最后一次演讲中指出:过去10年的货币政策产生了积极的效果,美国企业来自长期的股权资本融资增加100%,而短期的、最不稳定的货币融资减少了50%。
有鉴于此,我们热切期盼央行重新认识“货币之水的本质”,重新认识M2中“糖与水的结构比率关系”,使中国货币政策更加有效,并推动中国金融更加适合实体经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