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投资要留有余地,很多人讲过无数次,也几乎没有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但要做到太难了。当股票价格往上走的时候,每个人都怕错过机会,所以大家争先恐后抢购。从20倍的市盈率到30倍的市盈率,大家都会找到各种原因来证明它的合理性。到了40倍,反而有更多人去追捧。股价往下跌的时候,大家越看越不对劲儿,越看越害怕,因此,一个完全正常的公司的股票跌了90%之后还有入在拋售。我也犯过同样的错误。2008年底,雷曼兄弟公司倒台以后,我就抛售过两家很正常的中国公司的股票——我当时奠名其妙地害怕它们熬不过金融危机。半年之后,这两只股票都涨了2倍多。想起来,我就想踢自己两脚。
后来我反思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一只股票正在往上爬的时候,风1和日丽,我们要问自己几个问题:“它有没有可能跌一半?如果有可1能,我怎么办?我敢不敢冲进市场加仓?我会不会在同一只股票上买更多的数量?”理论上这很好讲:既然现在我愿意持有它,跌了一半之后,那不是更有吸引力吗?其实,24倍的市盈率完全可以在一个星期内变成12倍。有一万种理由可以证明,这12倍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而且是很正常的市盈率。原因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比如,加息的预期、通货膨胀的预期、原材料涨价、成品跌价、管理层变动、行业拥有新的进入者,或者原来的数字本身就有点夸大,等等。
作者帕特.多尔西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从1997年中期到2007年中期的10年间,微软公司和Adobe公司(做PDF文档邦家公司)的每股利润分别平均增长了16%和13%{这都属于很高的增长幅度)。而它们的股票价格分别每年上涨平均了7%和24%。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呢?原来,在起点时,微软公司的市盈率高达50倍,而Adobe公司的市盈率只有17倍到了2007年中期,它们的市盈率分别变成了20倍和45倍。
当你的身价突然从100万元变成50万元的时候,你真的好受吗?你真的能够处之泰然吗?这钱是你辛苦得来的。父母妻小还要靠你。在你乱了方的时候,你的投资决定可能会让你以后后悔。
如何尽量避开这种局面,我有几个想法。第一,看股票时,要留点余地。比如,把公司的历史账目和未来预测多打些折扣。第二,在估值时也要留点余地。比如,在估值一个股票的合理价值时,应该是5~8元,而不是8元。股票的估值是一门艺术,不是科学。最后一点,用心看公司。每家公司都有问题,有些问题你只是没有看到而已:他们的管理层也许一直有暗斗,但他们伪装得很好。
为了减少自己被冲昏头脑的次数,我建议大家多看“绝对的”估值方法,少署“相对的”估值方法。比如,我坚决不买一只30倍市盈率的股票,如果仅仅是因为同类的股禀更贵(40倍)。比较可靠的方法是盯住30倍这个数字,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它意味着我的投资需要30年才能赚回本钱(假定公司未来用目前的利润水平来发展)。当然公司未来的利润可能有增长,但也会有下跌的年份。对于极少数高成长的公司来说,30倍也可能很合理甚至算便宜。但是注意,只有极少数公司可以持续多年高增长(比如,超过20%)。如果我们“感觉到”这个公司在高增长,那个公司也在高增长,我们大脑可能已经被外界的气氛所冲昏了。这个时候的大环境可能已经有问题。股票的市盈率跟通货膨胀,也就是跟银行利率有关。一般情况下,利率越高,股票的估值倍数越低。反之亦然。但这也是一个很危险的"相对”估值方法。目前的低利率可以持续吗?万一利率突然涨了呢?
我在香港曾经炒过“窝轮”(即warrants,认股权证和认沽权证),这是让我很后悔的事情。亏了钱是一回事,违背了我自己的投资原则而亏钱是另一回事。这些“窝轮"当然都有固定的期限。实际上你是在赌博,赌的是某一只股票或者恒生指数会在一个固定的日期(比如5月31日)之前会涨到什么程度,或者会跌到什么程度。即使你的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都是正确的,预测和把握市场的时机也是非常愚妻的。我在本书其他地方也反复讲,把基本面分析正确,已经非常不容易,如果再加上对市场时机的预测,那就太过分了。一个正确的基本面有时候可能需要2年,3年,或者5年甚至10年才能表现出来,你有耐心和资金等得起吗?“窝轮”的期限太短了:通常几个月,最长一年。
炒“窝轮”是僧心爆的表现,但对大多数人来讲,是无知的表现,他们不得基本面的表现是需要很长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