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如何抄底逃顶:知易行难说抄底
稍具股市经验的人都知道,抄底是股市操作的基本功,是获取利润的重要基础。股市赢家之所以能常胜不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抄底的成功。
然而,对于底部的研判并非易事,往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俗话说,“熊市不言底”,如果大势处于熊市阶段,特别是漫长的阴跌市道,对于底部的预测是十分困难的。同样,波段的底部也只有在走出底部后才能确认。如果有人断言,他能事先准确无误地预测出某个点数就是底部,那纯粹是瞎猜,是一种自欺欺人和不负责任的态度。一般而言,底部是个区域,并非某一个点数。
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中国股市近十年来大盘形成底部的情况。
1992年,在宏观经济过热的情景下,股市出现了飞涨的局面,当沪市达到相对高点1232.95点时,平均年涨幅居然达到了5倍。暴涨必然引起暴跌。进入6月份以后,股价开始掉头下泻,上证指数一口气就落下200多点。当年大盘竟岀现了1420—386—1558点这样…个巨幅波动的大波段。至11月走出386点的底部。
1993年年初开局,大盘似乎底气十足,连连攻克1000点、1100点、1200点、1300点、1400点五道关口,沪指于2月16日创出1553点的新高。随后获利盘汹涌而出,伴随着政策利空传言,仅1993年2月22日〜24日,三天之内大盘指数就从1527点垂直下降至1196点,与波高相比,跌幅达30%。及至3月底,沪市大盘终于跌破1000点,再度回到“熊市”之中。当国家着手整顿金融秩序的措施出台后,指数应声落马,7月上旬破900点,下旬又破800点,当年创下750点的低位。
1994年的股市是在紧缩和调整的政策背景下度过的,当年创下了也许是永不再见的低点,大盘持续了长达7个多月的大跌和震荡,沪市的325点、深市的94.40点,成为证券史上的最大-轮熊市的最后…跌c1994年12月31日,深市以140.63点收市,沪市以647.87点结束了当年最后一个交易日。股民们则度过了一个最难熬、最难忘的年头。
1995年,紧缩货币的金融政策继续得到强化,股市大盘低迷、熊气弥漫,1995年5月17日,国债市场关闭,使沉寂多时的股市迎来了一轮涨势,深市成指跳空190.7点开出红盘,而沪市综指则跳空158.43点,当日分别收至1287.39点和763点,涨幅分别达到23.5%和30.99%),成交量也空前放大,成为证券市场中有名的“5・18”井喷行情随后股指再创新高,连续3个交易日均开出大红盘'5月23日,证券委员会发布下达1995年新股发行规模的消息,市场立即作出反应,在该周的4个交易日里,又形成一股不可逆转的暴跌行情,导致大盘连连跳水,形成524点的区域底部图1—1、图1—2、图1—3。
1996年1月8日,上证指数下探527点,令上年低点的524点岌岌可危,股指却继续走低,下探至512点,人们为之色变。然而,到了2月13日,长期软弱不振,随沪市涨跌的深圳股市突然出现了独立行情,从前一个交易日的949点上涨到了976点,而且权重股深发展放出了346万股的天量,是一周前日平均交易量近10倍的数字。
图1-11995年大盘走势(周K线)图1-21995年5月18日的“井喷”行情
在深发展的带动下,深沪市大为振奋,经历了近三年漫漫熊市的股市一片欢呼,在人民银行宣布暂停保值储蓄的利好影响下,深沪两市蓄势上攻,于10月14日攻克当年最高点928点,10月25日冲至1020.97点,一时个股只只开花,垃圾股也被炒上天。
图1-31995年“井喷”后的单边下跌与反弹
12月6月《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对此提出批评,从而遏制了这股涨势,股指又掉头直下。见图1—4、图1一5、图1—6、图1一7所示。
图1一41996年初深市底部形态
图1-51996年2月深市走岀底部图1-61996年走出底部后的深市走势图
1997年,宏观面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香港的回归,二是十五大的召开°沪深两市从反弹起步,经过缓升、急涨、盘跌和箱形震荡,走出了非常明晰的五波行情(见图1―8、图1—9),即1213~1369点,1154~1322点,1066〜1223点,1025〜1241点,1114-1250点。
1998年开局不利,上证综合指数从2月的1262点下跌至3月中旬的1175点后开始筑底。3月27日终于放量展开上升行情,于6月4日见顶1422点后一路震荡下跌,最低跌至1043点,创出新低。见图1—10、图1—11。
图1-71996年12月6日大盘暴跌(上证指数)图1-81997年大盘底部(上证指数)
1999年的股市行情走出了三个波段,第一个波段是2月8日的1064点至4月9日的1210点;第二个波段是5月17日的1047点至6月31日的1756点;
图1—91997年深巾,大盘走势(深证指数)图1-101998年上证指数
第三个波段则是下半年开始至年底的调整,股指在年均线1360点附近徘徊,从高点F降了23%,将全年上升的幅度抹去了一半多。见图1-12、图1-13。
2000年的股市行情,出乎大多数投资者的预料,在中国周边股市-片震荡的情况下,沪深两市竟连拉8根阳线,
图1-111998年大盘底部(上证指数)图1-121999年深证指数
一路攀升,股指从1月的1360点起步,到8月22日站上2114点,涨幅达57.6%,随后开始了中级调整,于9月、10月两月一直在1980点附近盘旋,形成波段底部,见图1—14、图1—15、图1—16、图1—17。
回顾中国股市10年的运行轨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每一年的大盘底部也好,一年数次的波段底部也好,要对其作出准确无误的判断是很难的,当你确认某一个点位是底部时,一般已经到了走岀底部之后。
图1-131999年上证指数图1-142000年上证指数(日K线)
事实上,人们打开K线图一看,哪个点位是底部一目了然,但这已经成为过去。
图1-152000年上一指数(周K线)图1-162000年深证指数(日K线)
那么,对于底部的预测是否没有可能呢?这也正是本书所要回答的问题。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客观的规律,股市也不例外。从中国股市10年的运行轨迹来看,大盘形成底部的条件因素具有以下特点:
1.底部形成与股价涨跌规律相符合
股价涨跌的趋势变化,是股市中多空力量对比的演化所决定的。平衡(盘整)状态总是暂时的。当多方或空方力量积蓄到一定程度,或者就往上突破,或者就往下突破。盛极而衰,否极泰来。可见,股市的波段运动与事业发展的辩证法是一致的。
一般来说,当多方力量强于空方力量时,股价会持续上涨或大涨小回,并一直上涨到空方力量强于多方力量,股价才由持续上涨转为持续下跌或大跌小涨,直至多方力量再次强于空方力量时,股价才重拾升势。股价走势就是按照这种上涨一下跌一再上涨一再下跌的规律循环往复运行的。
如在1995年熊市中,沪市走出了524〜608、544〜639、568〜681、547〜927、610〜723、618~788、711〜792七波。虽然当年沪市的震荡箱是600~800点,但是,如果能把握住几次抄底逃顶机会,那么,获利仍是比较丰厚的。
又如1996年牛市,沪市也出现512〜608、549~739、632〜894、752〜1038、896〜1258五个波段。若抓住其中的几个,即使年底〈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发表后,指数出现两个半跌停板,也不至于将牛市成果丧失殆尽。
再如1997年前5个月,走出了单边上升的大牛市,从850点到达1510点,后7个月虽然一路下跌,但下半年如果抓住1231〜1369、1154〜1322、1066~1223、1116〜1242、1025〜1241、1114〜1250这六个波段中的几个,也同样可在调整市中部分挽回先前高位被套的损失,甚至解套获利。
1998年前5个月,出现了1110〜1422点的大行情。虽然下半年一路下挫,但也存在着1323〜1404点,1296〜1362点,1278〜1330点,1043〜1190点,1192〜1263点,1192-1300点六个波段,其中的赢利机会也不少。
一般来说,股价的涨跌都遵循以下两条规律:
(1)股价往往在多空双方取得平衡的某个位置上下来回波动。当股价上涨过高远离平衡位置时,就必然会下跌而向平衡位置靠近,而当股价下跌太深远离平衡位置时,又肯定会上涨而靠近平衡位置。在一定时期内,股价的平衡位置是相对固定的,而不同的股票又分别具有不同的平衡位置。一般来说,一线绩优股的平衡位置最高,二线股的平衡位置次之,三线股的平衡位置最低。
例如,深南光在1998年7月〜1999年10月,股价始终在以10元左右为平衡位置的7.66-12.30元之间波动。当股价远离10元跌至8元以下时便是中期底部,而当其上涨至11元以上时又是中期头部。见图1—18。
图1-18深南光K线图
(2)当 或股市本身发生质变后,多空双方原来取得的平衡位置会被打破,而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如三线股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等, 的经营业绩大幅增加或其发展前景可观,股价的平衡位置自然就会大大提高,而上升为二线股甚至一线股。相反,以前的绩优股如果业绩出现大幅滑坡或其成长性受到限制,其股价的平衡位置就会大幅下降而沦为二线股甚至三线股。三线股或二线股变为绩优股,绩优股变为二线股甚至三线股,这种例子并不鲜见。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广电股份在1999年5月之前的较长时间里,股价一直在7.23〜13.80元之间波动,平衡位置在10.50元左右。当股价远离10.50元跌至9元之下时就形成中期底部;当股价上涨远离10.50〜12元之上时又形成中期头部。1999年5月之后,由于广电股份的基本面发生实质性变化,股价向上突破13.80元的箱顶,最高上涨至28.30元,致使平衡位置上移至20元左右,波动区间上移至15-28元之间。见图1-19。
图1-19广电股份K线图
2.底部形成与政策取向相一致
中国股市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部分,离不开宏观调控。只有与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政策相一致,才能体现国民经济晴雨表的作用。因此,底部的形成往往与当时的政策取向是一致的。
回顾股市中的一些大的波段,无不与政策调控有关。先看几个大底部:1992年11月走出386点底部,是与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有关,与高层人士关于“高溢价补偿性送股”的讲话精神有关;1994年8月走出325点底部,是国务院证券委发布的三大救市政策的直接结果;1996走出512点底部,是受到朱副总理视察上交所时“高度评价证券市场的作用”的讲话以及酝酿降息的政策所激励;1997年7月以后数次探底千点附近的回升,也是李鹏总理、朱副总理的多次讲话和周正庆主席的文章,以及一系列稳定股市的举措的反映°再看儿个大顶部:1993年1558点和1994年1052点见顶回落,是管理层清査透支、抑制过度投机政策的结果;1995年“5・18”井喷行情后从927点回落,是国务院证券委推出55亿扩容计划的调控政策的结果;1996年12月沪市1258点和深市4528点顶部,是为抑制过度投机的《人民II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所导致的;1997年5月沪市1510点和深市6100点见顶回落,是管理层发出的打击违规、规范股市的22道黄牌警告所致。1998年上半年中国股市的慢牛行情,是与中国政府再宣布人民币不贬值,以及九届人大制定一系列扩大国内投资需求政策相符合的。
可以说,股市有底部,这是股布规律的反映°但股市底部何时发牛.,波幅有多大,则是与经济形势、金融政策和扩容导向的紧与松密不可分的。
3.底部形成与市场热点转换相联系
随着"市公司的增加,股市盘孑不断扩大,早期的个股与大盘指数齐涨共跌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代之以热点板块的轮涨与轮跌,波段底部都是伴随着热点的转换而形成的°
而每…次重大的热点转换,都将导致股价结构的调整,当强者达到“恒强”、“超强”时,就会向弱转换,主力就会在顶部获利派发,引发跳水,并带动大盘下挫,向波底方向运行;而当弱者达到“恒弱”、“超弱”时,就会向强转换,主力就会在底部择机建仓,引发热点板块走强,并带动大盘上扬,向波顶方向运行。由于市场增量资金的相对不足,当高价股、绩优股成为热点时,30指数和深成指就会上扬,而低价股却成为平仓的对象,上证指数和深综指数就下挫。反之,当低价股、资产重组股成为热点时,上证指数和深综指就会上扬,高价股就成为平仓的对象,30指数和深成指就会下挫。于是,上证指数、30指数和深综指这四个指数,就经常像跷跷板那样此起彼伏,此消彼长,形成了股市的波段底部。
4.底部形成与主力行为相同步
波段的出现,通常与主力的行为有关。在波段底部,主力为了打压建仓,使超卖后再超卖,以便压低建仓,筑底建仓,或在底部拉高建仓,甚至制造反弹无力的假象来建仓,其目的是拣到更多的廉价割肉筹码。而到了波段顶部,主力为了获取足够的出货时间,往往在高处进行震荡、横盘,使技术指标超买再超买,出现钝化,构筑M头或三尊头,造成蓄势再创新高的假象。其实,在底部缩量时,筹码集中在主力手里;而顶部放量时,筹码则是分散到散户手里。波段的过程,也就是筹码从主力手里逐步转移到散户手里的过程。
主力在操盘过程中,有效地利用了多数人的人性弱点,即恐惧与贪婪。在底部时,主力引诱人们杀跌,或为赚小差价而痛失筹码;而在顶部,主力又引诱人们为放量拉升而心动,为争取最后一段利润而追涨吃套。在波段底部和顶部,总是少数人正确,而多数人犯错误的时候,是人性弱点最充分的展露。
综上所述,底部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其必然性。把握其必然性,就能发现底部形成的一般规律,也就找到了开启底部预知之门的钥匙。因此,对底部的预测作岀比较准确的判断是完全可能的,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规律可循;但要把底部精确到某一个点位,却又是欺人之谈,因为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不可能量化到分毫不差。
这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是不能等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