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部分:F10之“股东研究”
一、基础认识
(1)明白“主力”是什么,以及它存在的形式。
每个股票都有所谓的“主力”,什么是“主力”?有人说是庄家,有人说是大机构,更有人说是大资金,不一而足。但有一点是大家都比较清晰的那就是“主力”是能够影响到市场波动的力量。
“主力”其实就是能够影响到市场波动力量的集合。具体到个股,“主力”存在的表现形式往往就是那些大机构、超级大户等。
(2)别小看“股东研究”,主力运作的蛛丝马迹都可以在此寻找到,让你更容易把握属于自己的机会。
在F10里,“股东研究”这一栏,就是具体研究“主力”存在的表现形式之动向,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感知“主力”意图,从而更好去把握具体的机会,做到心中有数。
别小看这里,有时候非常关键,你也别以为公开信息中的内容时间滞后没有太大意义,事实上恰恰相反,很多“主力”运作的蛛丝马迹、长期思路,往往都可以在里面寻找到。懂得分析懂得研究,你会更容易把握属于你的机会。
(3)清楚各种报表信息滞后的最迟时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股东研究”中,你可以看到季报、半年报以及年报里而关于股东的最新变动情况。当然,这里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季报一般不迟于1个月;半年报一般不迟于2个月;年报则一般不迟于4个月。
结合不同的公告信息和具体市场状态,同样可以揣摩到“主力”的一些意图,千万别以为滞后就没有什么意义。
对于“主力”资金而言,一个波段的周期往往都不会低于半年,因此,很多信息其实具有相当大的参考意义,就看你会不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图71
二、操盘论道
1.在“股东研究”中感受主力
(1)“主力”更多是一个“集体”,构成要合理,太多或太少都不是好事。
所谓“主力”,其存在的形式更多的是一个“集体”,而不是“个体”,孤军奋战是异常艰苦的,而集体作战相对就容易很多。所以,你会发现,一家 ,如果有很多的机构或大户看好并参与,至少会有一些阶段性行情。相反,那些相对缺乏机构或大户资金关照的品种,波动则会显得低迷很多。
当然,也并非机构大户资金越多该品种就越好,物极必反,很多时候由于各自在具体波动过程中,各自的步伐冲突会很大,从而导致自相残杀,最终行情难以走得令人期待,反倒可能最后“无疾而终”。
作为操盘手,关注“主力”的构成是很重要的,你要清楚 目前的“主力”构成是否合理,自己能否采取跟随策略或出击策略,这都是需要思考的。当然,最关键的,还是 的基本面,只要基本面能够支撑公司本身的价值”,那么,大可不管一切,潜伏进去耐心等待上涨便是。
(2)“股东研究”中必须注意三点:“股东总户数”、“新进”和“流通A股占比”。
如图72,一是“股东总户数”,经过对比你就知道筹码是集中还是分散了,可以从侧面告诉你目前主力资金的动向。
图72
二是“新进”,所谓“新进”就是新进来的“主力”。其实就是在最新报表中刚刚露脸的机构或大户,这可以告诉你这些资金都是在上一期报表到最新报表期间介入进来的。你可以透过这个信号,揣摩他们的介入成本,结合他们的持仓程度,从而判断他们介入的真正意图。很多时候,一只个股大爆发的征兆就是从“新进”开始的。
三是“流通A股占比”,就是十大流通股东占据其流通盘的比重,这可以让你清楚知道前十大流通股东的分量有多重。一般来说,比重越高,说明机构的投入就越大,未来行情就越值得期待,当然,别过高,过高就物极必反了。另外,就是一定要减去 木身持有流通股的占比,那不代表运作资金的筹码,所以要减去。
(3)对比报表,可以让你更好地感知“主力”的思维。如图73,从江西铜业2009年1季度报表以及2008年年底报表的对比来看,在2009年1季度里,“股东总户数”减少了,筹码在集中;“新进”涌现了相当多的新面孔,突然冒出,“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流通A股占比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进一步说明进来的“主力”分量不轻。
图73
因此,从2009年1季度的资料来看,该股未来机会是在增大而不是在减少,如果二级市场形态等配合良好,无疑会给具体操作带来更为确定的信在这里,你能够找到更多支撑上涨或下跌的理由,最重要的是,你能够从中感知“主力”的运作思维,这对操盘是非常有益处的。
2.“股东研究”与波动
(1)分析“股东研究”必须结合具体波动,才能让你对下一步策略更为清晰。
要深入感知“主力”思维,在分析“股东研究”的过程中必须结合该股的具体波动,这样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而从股价波动的状况,你也可以清晰地估算出一些“新进”资金的持仓成本,整个形态结合“主力”最新动向给予的中期方向也将更明确,最重要的是,会让你对下一步你该怎么做,是走还是留更为清晰。
(2)“股东研究”内容结合市场股价波动的研判思路。
由于季报的公布时间会有一定滞后性,很多人担心有机构会打时间差,在季报公布前与季报统计截至3月31日之间进行套现出局。确实,这是机构有时候惯用的伎俩,为何要具体结合市场股价波动状况来进行研判,其实就是为了更好地去判断一些主力的“思维”,从而更清楚地看清本质而已。如图74,结合“股东研究”资料,我们可以分析出以下三点信息
图74
一是:2009年3月31日到季度报表公布期间江西铜业是保持着相对强势,期间还有一波脉冲上涨行情,很显然,“主力”运作的痕迹比较明显,至少在这期间疯狂套现概率很小。相反,在这期间部分“主力”可能依然积极吸纳着筹。
二是:从2008年年底到2009年3月31日,在2009年第一季度期间,股价明显出现了恢复性上涨,结合筹码进一步集中的信息,我们也就能够理解恢复性上涨背后的一大原因,那就是不少“主力”资金在积极吸纳筹码所致,而从成交量较为集中和上涨比较明显的区域我们可以感知,“新进”主力的筹码平均成本应在15~20元之间靠中的位置。
三是:“新进”主力的筹码平均成本在15~20元之间靠中位置,结合3月31日到季报公布日的波动区域中轴是在25元一线。显然,对于“新进”资金而言,套利空间并不大,出局概率也很小。再结合“一”主力可能继续吸纳筹码的状况,该区域的波动价格在22~25元之间,我们就进一步得出不少新进“主力”的筹码成本必然进一步抬高,很有叮能就落在了20元线附近。这无疑预示着该股未来必然还有一番作为才能让其中主力获利出局。
3.以中国石化为例深入理解
(1)研究中国石化在一定程度上就等于研究大盘。为了更好地深入理解“股东研究”,在此再举一个例子,那就是大盘权重品种中国石化。研究中国石化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等于研究大盘,它的中期波动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盘的波动,因此,很有研究的必要性。
(2)“新进”环节在大盘权重股中,不必深入,知道就好。如图75,凡是大盘权重品种,针对十大流通股的“新进”这个环节大可忽略,知道即可,不深人研究。道理很简单,能进入权重品种的十大流通机构,实力肯定不俗,这点根本不用太多怀疑。在这里,过多纠缠在“新进”这个环节没有太大必要,除非是巴菲特基金等具有市场极大号召力的实力机构进驻,否则更多都是知道就好。
图75
(3)从三点去剖析中国石化
第一点:筹码是否趋于集中很重要。
“股东总户数”与“流通A股占比”这两个环节倒是具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如图76,对比可知,第一季度“股东总户数”比年报明显缩水,说明筹码在进一步集中。
第二点:“流通A股占比”变动不大的影响可以忽略。
图76
第一季度“流通A股占比”比年报有所轻微下降,说明十大流通股的筹码出现一定的松动,仅此而已,但并不意味着全部筹码的分散,仅仅是针对十大流通股东而已,幅度也很微小,对中国石化并不会构成什么负面影响,对此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第三点:“流通A股占比”的研究必须减去 持有流通股所占比例。有人可能觉得很奇怪,那就是“流通A股占比”的比例怎么如此之大,是否是机构高控。其实不然,仔细看,你就会发现67.56%是属于 本身的,那是必须要减去的数据,一般情况下 尤其是这种大国企是不可能轻易减持的,那些筹码完全可以看成是锁仓不动的筹码。除去那一大块,就可以发现,十大流通股东机构所占的比例其实还不到10%,仍有进一步增持的空间。
4.“股东研究”要结合具体形态及主力底线来看
(1)“股东研究”结合具体形态会让你更有信心。
当“股东研究”已经让你明白筹码在进一步集中时,结合具体的股价波动状况,如图7圈中部分是第一季度的运行轨迹,与之前的探底走势一结合,你很容易发现,这完全就是一个双底形态,第一季度结束后刚好处于颈线位,而且大的形态已经呈现突破向上之势。此时,你应该明白,继续做多的胜算依然很大。下图最后阶段大幅拉升的状况就是最好的证明!
图77
(2)找到“主力”的增仓成本区域,明白“主力”底线,描测该“主力”资金在(图77)圈中部分进行增仓行为,本身截止到3月31日的空间都没有大幅脱离其增仓成本区域,这也多少暗示了在接下来的波动过程中,势必至少还有一个拉高出局的过程。最重要的是,结合形态,其最终的空间应不会太小,“主力”志存高远。
作为操盘手,务必要清楚一只个股本身运作资金的持股成本区域在什么地方,这非常关键。知道了“主力”的成本,那也就至少知道了“主力”的底线。同时,你也可以从“主力”的成本区域进一步揣摩其未来想达到的空间,这对具体操盘的益处是不言而喻的。
三、温故知新
(1)“主力”其实就是能够影响到市场波动力量的集合,“主力”存在的形式更多的是集体,而不是个体,太多或太少“主力”的品种都不是好事。
(2)“股东研究”中必须注意三点:“股动总户数”、“新进”以及“流通股占比”。“股东总户数”说的是筹码集中情况,“新进”以及“流通A股比”则更多是谈十大流通股东。
(3)“股东研究”结合市场具体波动会更好,从市场具体波动过程中,可以通过形态以及增仓筹码成本区域等更好地去把握机会或回避风险。
(4)针对大盘权重股的具体研究,“新进”与“流通A股占比”各自的殊情况是要学会运用的,“新进”可以忽略,实际“流通A股占比”则必减去公司本身的流通股占比。
(5)这里更多的是从机会的角度去“操盘论道”,至于风险方面,思路实是一样的,关注的要点等也是相同的。不一样的是,最终的结果方向相而已。举一就要学会反三,看得到机会也就要懂得回避风险。在市场,牛运行中,我们注重机会;熊市运行中,我们则注重风险。作为操盘手,内对市场的大格局要有清晰的认识,看到机会的同时也要清楚末来风险的产生。
四、市场随笔
1.“动静结合”乃赢家之道
某人持有某只股票。某日,一个大涨,使得其种品种的价格迅速脱离成本区;第二天震荡巩固过程中,这个人有点不耐烦,此时,这人突然发现了只新品种,直觉告诉他可能马上就要大涨;这时候,回头看看那震荡巩固没有太多波澜却已获利的品种,这个人没有多加思索就转而换成新品种。理由很简单,这个获利套现,刚好又有新的机会,何乐不为。
这样做无可厚非,如果选择的新品种真的马上大涨的话,那么,这决策非常英明。只是,每一次这样都能成功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试想→下,经常这样做的人,是不是面临失败的概率会增大呢?失败的概率增大,收益是否就会逐渐缩小甚至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甚至亏损呢。如果经常如此操作,失败概率会很大,如果只是偶尔这样做,那失败的概率则会大大减小。
这就有点像去赌场,如果天天去泡赌场,不管赚多少,从概率的角度来说,最终你都会面临输回去的境地。但是,如果你只是偶尔玩一下,或者年就那么一次,那么,至少输赢的概率都是50%,你还是有机会赢的。当然,如果懂得运用一些分析手段以及保持良好的心态,出击成功后懂得吃大波段的话,那么,最终综合起来,还是有超过50%以上赢的概率。所以,当我们出击的品种大涨后,最好的方式并不是急着套现换新品种,而是耐心等待它给你更多的回报。如果每次都是急着换新品种,迟早都会碰到一些让我们输的新品种,操作越多,错的概率就越大。相反,如果耐心等待,不急于操作,这个出击成功的品种带给你的回报完全有可能大大超出预期,从而奠定更为坚实的赢利基础,步人良性循环状态。
只要该品种仍有上涨的潜力,那就耐心等待吧,很多时候,稍微再多等待一下,更激动人心的上涨行情就可能在那里等着我们了。
不过,现实中,依然还有很多的人热衷频繁地操作。为何?其实本质上就是短视,经受不住一些活跃品种的诱惑,没有太多耐心去等待本身品种的进一步上涨。也有部分是喜欢那“动”起来的感觉,好像没“动”起来就没在资本市场一样,是赢是输反倒其次了。
这里,有个比较综合的方法,那就是“动静结合”。把你的大仓位,至少80%留下来做不动吃大波段,另外20%,可以保持“动”的策略。这样,有至少80%仓位做“后勤保障”,20%是输是蠃问题也就不大了,但同时也可以让你“动”起来,保持对市场的感觉。
记住,频繁做“短”如同天天去赌场,要想最终赢着出来,概率较小做“中长”则如偶尔去赌场玩玩,要想最终蠃着出来,只要你心态好,功夫够深,机会还是相当大的。
2.机会属于谁
在资本市场里,机会能看准,但却不能把握到,这是一种遗憾;有时候,也是一种无奈。
遗憾的是虽然看准机会但行动没有配合好,无奈的是虽然看准机会但无法去行动。
为何会行动没有配合好?不够果断,该买进没买进;心态不稳定,该坚持没坚持。
为何会无法去行动?已经潜伏在其他品种脱不开身,机会天天有不能每个都把握;刚好外出不在盘面上等等,人算不如天算。我们不能奢求太多的机会,但只要你懂得把握好某一次重要的机会。有时候,一次就够了,这一次的机会就可以为你长期的运作奠定赢的坚实基础。
有些机会没有把握到,也没必要患得患失,这正说明那机会可能不属于你,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强求也没用。
把握机会前,问问自已,是否真的做足了准备工夫,是否真的用心去博弈,是否真的使出了全力?如果都是的话,也就没有遗憾,问心无愧了;如果不是,就需要好好反省一番了。很多人,机会没有把握好,很多时候不是机会不照顾他们,而是自己不懂得珍惜。
你相信命运吗?我是相信的,有些东西确实是当今科学无法解释的。不过,千万别迷信,这里并非让你去算命来把握自己的未来,而是告诉你,命运很多时候是冥冥之中注定的,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但这注定的命运不论是好是坏,都是需要你去参与、去争取与把握的。坐着等待命运的到来,那是不可能的。
在资本市场上的命运如何?这是需要你去参与、去争取与把握的,而不是坐着就会有机会降临在你头上的。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机会或成就都需要自己全身心地参与和付出。
这个世界有人说不公平。不公平的其实不是这世界,而是你看待这世界的眼光,你说对吗?反正,我是这样认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