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成功解决国企和私企公平竞争问题的,实际上是产权政策,其实就是国企私有化的政策,比如撒切尔夫人当时改革的英国。国企卖给私人在英国至今依然还有很多的争议,撒切尔夫人去世的时候,有人哀悼,有人庆祝。所以说私有化国企永远具有争议,但是相对争议,你也可以看到这是真的有效果,无论是对于效率,还是对于整体经济。
我们来确定一个前提,私有化如今还有争议,那么在不完全私有化的情况下如何让国企给私企让路呢?
关键在于行政和国企的完全切割,所谓国企也可以倒闭,国企对于政府也仅仅是一项投资,甚至于打压国企来让民企获得更多的权力。在10月份,财新的制造业PMI上升了0.1,而统计局的PMI则是下降,原因是财新的采样更加倾向于中小企业,而统计局大多数是规模以上企业。我们看到在经济中,国企和私企有细微的此消彼长的盛衰状态。很容易理解。经历过很多年国企的市场化改革,国企如今集中在垄断领域,掌控大宗原材料。在一个产业链条,如果利润被上游赚取,则下游利润下降。这是很好理解的事情。
所以,也许可以尝试隔绝行政和国企的方式,有些公司可以推进同股不同权,少数股东掌握国有企业的经营,但是大头国企以参股的方式持有,只有分红,没有干预的权力。不过这种自我抑制欲望的方法,很难实行。
淡马锡模式一直被提倡,其源自于新加坡政府的不干预。但是新加坡到底是小国家,政策传导半径比较小。我们这个国家太大了,国资委并不能调动一个小国企员工的积极性。
所以,实际上还是要个人利益和企业控制权结合。只有企业是个人的,那么无论行政干预,还是法院判决才不会有倾向性,公司管理者对于企业才会更加的上心。
混改实际上是一个方法,然而这个方法依然面对着一个问题,参与混改的民营企业没有决策权,比如动作最大中国联通的改革,这样你就不要指望BAT入股之后会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