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指标
工业增加值率的大小直接反映企业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反映投入产出的效果。工业增加值率越高,企业的附加值越高、盈利水平越高,投入产出的效果越佳。增加值率是一个地区工业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其增加值率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和效益水平。
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变动的规律性分析
我国历年工业增加值率变动情况
从1994年起,国家统计局正式核算和公布工业增加值及工业增加值率,1997 年采取新的统计口径以来,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基本在26%-30%之间波动(见图1). 200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率为26.5%,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5%以上,美国、德国等国甚至超过了40%. 近年来,我国工业增加值串分别在2004年和2008年出现了两次明显下降。其中,2004 年是由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对相关数据的修正和调整导致的: 2008 年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大幅下降、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看。比如受危机影响,多晶硅价格从2008年的500美元/公斤一度跌至最低40美元/公斤。导致全行业增加值率明显下降。 预计,随着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将有较大提升,
第一,工业增加值率较高的行业主要有果矿业、烟草业、食品加工,医药、服装鞋帽等。比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业的工业增加值率高达77. 7%和77.3%,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8.8.48.4个百分点;饮料加工业和医药业的工业增加值率也达37.1%和35.9%, 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率客.2和7.1个百分点。由此表明,对于一个行业来说,越靠近生产的初始阶段,越是处在生产链拿前的环节,越是政府管制相对强的垄断性行业,就具有越高的增加值率。比如,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的采捆业均属于资源型行业,烟草也是管制相对较严的特殊行业,这些行业往往具有较高的进入门槛,同时中间投入比重较低,工业增加值率也较高。
第二,工业增加值率较低的行业主要有石油加工及炼焦、化纤、电子信息、有色冶炼、纺织、农副食品加工等。比如,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工业增加值率仅为17.4%, 化学纤维制造业为19.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也仅为20. 2%,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5. 9.3和8.7个百分点。 由此表明,那些处于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低端,或加工流程短、规模经济要求高的行业,工业增加值率一般也相对较低。比如,我国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属于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但多数处于加工组装环节,核心技术与核心部件的高额利润均为国外所有,致使其增加值率低于专用设备制造业8.8个百分点。又如炼油属于加工流程短、规楼经济要求高的上游行业,其增加值率低于下游加工环节较多、增值链条长的化工行业10一个百分点
工业增加值率区域分布特点
从区域看,工业增加值率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分异规律。
一方面, 西藏内蒙古,新疆等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率相对较高、据分析,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率平均为38.6%,中部平均为3.6%. 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9.7和47个百分点,比如,西藏,黑龙江和内蒙古分别达到了56.7%. 46.5%和43.6%.位列全国前三位。这类地区多以资源性产业为主,产业分工细化程度不高,制造,销售、管理等中间投入相对较少,其工业增加值率一般高于其他地区,
另一方面,浙江、江苏、上海、北京、广东等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增加值率普遍较低。据统计,目前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率平均为26. 17%,分别低于西部和中部地区12.4和7.4个百分点。这类地区多是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但加工组装型工业往往占主导地位,专业化分工较细,相对于庞大的工业总产值,其产品增值环节较少,导致工业增加值率普遍偏低。
工业增加值率是引导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指标
“十二五”是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志就是工业增加值率能否显著提高,这是解决我国工业结构性、素质性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针。
(一)以提高工业增加值率为目标,有利于引导企业、行业和地区向高端、高效和高附加值方向转变
对于专业化分工程度接近的同一地区或行业而言,工业增加值率的提高反映了其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内部管理的优化等成效,是引导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导向。首先,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往往具有较高的增加值率。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往往意味着企业拥有大量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的增值能力,更容易获得超额利润,增加值率也更高。其次,中间投入和消耗少的行业具有较高的增加值率。比如,在炼钢过程中,通过利用信息技术等改造工艺流程、优化内部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大幅减少中间投入,进而提高增加值率。第三,产品附加值高的行业,增加值率也较高。在价值链构成中,研发设计、仓储物流、营销服务等都是产品增值或附加值最多的环节,以这些环节为主导其增加值率也自然较高。以服装为例,在服装的设计、面料辅料生产、服装设计、服装加工、服装商贸等环节中,附加值最高的环节为设计和销售,而在中间制造环节,利润仅占约10%.
(二)工业增加值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入产出效果,但不完全适用于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横向比较
随着产业专业化分工越细,整个加工制造被拆分为多个环节,表现在产值核算上,原材料转移价值的重复计算愈来愈多,增加值也就在多个生产环节上被“稀释” 了。因此,简单地比较不同行业、地区之间的工业增加值率,意义不大。比如,初级加工行业增加值率往往较高(石油开采、煤炭开采等来担业平均为58. 2%,远高于制造业的26. 6%),但并不代表就每个地区都应选择发展
初加工产业;同样,西藏、青海等地区的工业增加值率远高于北京和江苏,也不意味着西藏、青海等地区的发展模式更加先进。一般来讲,工业增加值率这一指标较适用于专业化分工程度接近的同一行业,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之间作比较时,可以采用。当然,同一行业、同一地区作纵向比较时,只要部门结构、专业化分工未发生大的变化,就可以反映投入产出效益的变化。
(三)我国及部分省区工业增加值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总体上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
目前,我国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6.5%,一些发达省市的工业增加值率更低,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总体上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由于多数企业处于加工制造环节,有人就说,在高档产品方面,主要是外国品牌、中国制造,结果是我们得到了GDP,但外资分去大半利润;在中档产品方面,多数是自有品牌、外国核心技术,结果是中国人赚小头,外国人赚大头;在低档产品方面,基本是没有品牌、忽视质量,结果是贸易壁垒重重,还要面对环保、反倾销等方面的巨大压力。 这种说法虽不完全准确,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企业在品牌、服务方面已经非常滞后。品牌服务发展滞后的状况不改变,转型升级就无从谈起;不突破价值链的低端锁定,也无法实现工业的由大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