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性增长
某些增长可能会侵蚀企业的护城河。实际上,我想说的是,”一个企业在没有护城河的领域于求增长时,往往是在给白己的竞争优势自捕坟袋。大多数企业管理者都认为企业越大越好(公平地说,大企业管理者的收入往往要高于小企业的管理者,因此,他们这样想也是合乎情理的)。于是,他们自然有足够的动力向盈利较低的领域不断拓展。
在这个问题上,我最喜欢的例子就是微软。诚然,他们的护城河依然宽阔无比,但是在过去的10年里,公司在核心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领域之外的扩展,并没有给股东带来什么实惠。微软投资过的亏损企业多得会让你惊讶——Zune(媒体播放)、MSN和MSNBC只不过是个开头。你也许不知道,微软曾经想开发一套名为"Actimates"的系列儿童玩具,20世纪90年代末,他们还把30多亿美元白白地扔给好几家欧洲有线电视公司。
尽管微软在雇员和销售方面缩减了一些,但假如他们没有在这些领域“一试身手”,没有在这些自己毫无竞争优势可言的行业里作无谓的牺牲,原本就令人美幕的资本收益肯定会更上一层楼。真不知道一个软件公司怎么会想到开办有线电视频道。
像很多拥有宽护城河的企业,样,微软总能感觉到自己的处境太优越了,他们从来就不缺少在核心Windows和Office产品上进行再投资所需要的现金。同样,和那几个拥有宽护城河的企业不谋而合——微软也选择了取出这些钱,用来开辟和拓展那些竞争优势稍显淡薄的业务。不过,微软的盈利能力高得离奇,即便像这样挥霍钱财,也不至于把他们的总资本回报率拖累到损失公司形象的地步,但并非每个企业都有这样的能力和运气。对于那些盈利性稍差的企业,没有护城河的投资对资本回报率的损害,足以让企业失去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你也许会问,除了用来开拓和改进Windows的资金之外,微软到底应该怎样处理手里多余的现金呢?诚然,公司确实可以用一部分资金拓展曾经尝过甜头的互补性业务,比如说数据库软件和服务器操作系统。但归根结底,公司应该把剩余资金以股利形式返还给股东,这是最不被重视但却是最有效的资金分配工具。
当一个企业过度投资手缺乏竞争优势的业务时,也许就是在亲手填平自己辛辛苦苦挖出来的护城河。
当客户说“不”的时候
虽然说这更多的是护城河被侵蚀的信号,而不是问题的根源,但其重要性却毋庸置疑。如果一个可以经常提价的企业开始在客户面前示弱,这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公司的竞争优势可能出现弱化。
最近就有发生在晨星的分析师眼前的例子。2006年年底,我们的一位分析师注意到,销售数据库软件的甲骨文开始一反常态地停止提高软件维护承包费。从以往的情况看,对于为大规模企业提供大型软件的公司,维护承包一直是最赚钱的业务。通常情况下,大企业客户更倾向于由原软件的供应商提供后期维护服务,因为只有他们才最熟悉软件代码,对软件的最新版本和性能也最为了解。此外,甲骨文还可以宜布停止为老版本软件提供维护,迫使客户进行软件升级。因此,甲骨文每年都会小幅提高维护费,客户虽有微辞,但最终还是要掏钱。
那么,甲骨文现在为什么会在维护费上让步呢?在经过番深人研究之后,我们发现,少数第三方公司已经形成气候,而且在市场初具规模。如果一家第三方公司完全有能力提供软件维护服务,客户当然也就没有必要进行软件版本的升级了。这似乎已经形成一种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势必会影响到甲骨文的盈利能力,并最终侵蚀它的护城河。
失去了护城河,也就失去了护身符
正如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尼尔斯·博尔(NielsBohr)所言:“预测非常难,而预测未来更难。”这恰恰是我们在估计一个企业竞争优势持久性时最真实的感受。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未来常常会掩面而来,让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此时我们就必须重新思考:企业的护城河到底是秋毫无损,还是不可预料的逆转已经对企业的竞争优势造成永久性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