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是惟一让我感到舒服的投资策略。我们的投资将以实质价值而非热门股作为投资的选择基础,并将会减低长期的资本损失。”
“近乎懒散的倦怠,构成了我们的投资风格的基石。
如果投资者集中定位于几个特定的公司股票,而不是频繁地从一只平庸的公司股票跳到另一只平庸的公司股票,他们的投资业绩会更好些。
——沃伦·巴菲特
行使投资的中庸之道在股票市场中是往往被人所忽视的。股民往往是走极端,遇到趋势好的股票趋之若鹜,若是走势低缓的股票就置之不理。有利可赚,便喜形于色;而遇亏损,则悲不自禁。这种行为导致的结果是情绪的失控。所以巴菲特强调,在股市中,必须行使中庸之道,这也是符合中国传统的儒家精神的。
投资的中庸之道应该表现在股价上涨过程中。卖出的大好时机已经再三出现过了,可是有的投资者却总期盼股价会再度上涨,而自己能在股价达峰顶时卖出,以致失去了卖出的大好时机,此后股价一落千丈,大有一泻千里之势。这种因“贪婪”而失去机会的经历,许多投资者都经受过。
股市的一个重要心理陷阱就是贪得无厌,贪得无厌的投资者往往陷入危险而不自知。不少投资者因为贪得无厌,不仅“煮熟的鸭子飞了”,而且自己还跌得遍体鱗伤,鲜血淋淋。贪得无厌的心理有多种表现:
第一,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达目的不罢休。在股票市场上,股票价格随影响股价的因素的变动而变动,无论什么投资计划,都必须根据对客观因素的科学判断来制定。许多投资者在从事股票买卖之前,心目中就确定了一个希望买卖的价格,从而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来投资。事实上,这个心目中的价格往往是不切实际的,只满足干投资者个人的盈利心态。当股票市价已经相当低,但还没有低到他们心目中的买进价格时,他们一味等待,结果股价在没有达到他们愿望的水平时就开始反弹了,从而丧失了购进股票的大好时机。同样,当股市价格已经相当高时,这类投资者还在待价而沽,希望等到价格再高一些时再卖出,结果,股价在没有达到他们的目标价格时就开始下跌,使这些人丧失赚取利润的机会。还有一种表现是,当股价没有达到他们心目中的目标价格就开始下跌以后,本应以损失一定的利润为代价而及时抛售手中的股票,但是,他们却因不愿舍弃小利益而执拗地不肯抛售。结果,价格一落千丈,这些人损失也越来越大。在深圳,90年发展股挂牌价涨至每股80元左右,黑市价达120元左右时,价位已经相当高而且当时需求量极大,正是抛售的大好时机,但不少人主观地计划到100元或100元以上之后再出手,结果价格在80元时开始下跌,到91年6月份时,股价跌至每股30多元,许多投资者后悔莫及。
第二,奢望一夜间暴富。这几乎是股市投机者普遍持有的心态,这种心态使得投机者一直沉迷于发财梦中,不分析股市行情,见到股票就大批购买而且一味只做短线交易。要想在股市投资中发财,投资者必须正确分析股价行情,做到胆大心细。可是,这类投机者经常在股市中失败,就是因为他们太贪得无厌,从而忽视股市客观规律。
第三,奢望自己比别人赚得多。在股价上涨已达峰顶时,人们纷纷抛出股票,却有一部分投资者总希望自已的卖价能给别人高一点,获利比别人多一点。这种心理往往导致别人获利已丰后,这类投资者才发觉已坐失良机,不但没有比别人多赚一点,反而使自己错过营利的机会,损失惨重。
贪婪使许多投资者对财富充满了幻想。当股价攀升过程中,合理的利润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他们总是在心中祈求:“高!再高一些!”而面对本来就够低的股价,他们又幻想:“低!再低一些!”
只有在股票买卖时始终铭记“适可而止”这一原则才能克服贪得无厌这一心理陷阱。
“吃利千人力”是股市上有名的格言。就是说,持有股票时,有利可得,就要适时卖出,这样,吃进来的利益胜过千人的力量,可以为你创造更多的赚钱机会。只要有适当得利就卖出,所得的资金再去购买其他有希望、有潜力的股票,投资就可以像滚雪球一样,一次不必赚得太多,但慢慢累积就可以积少成多。
“吃利吃八分”是另一句有名的训条,也说的是适可而止的原则。指在赚利差的时候,不要期望太高,非得坚持最大涨幅才卖,而是差不多到八分程度就可以出手了。在股市上几乎没有人能总是准确地预测出某种股票的最高价或最低价,所以要注意适可而止,“买卖八分饱就好”,若只拘泥于无法实现的幻想利益,到头来只能自食恶果。
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这固然是投资者的理想,但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实现的。“把鱼头和鱼尾留给别人”,就是指投资者只要注意“吃掉”一部分相对不错的利益即可,想要头尾兼得,最后往往失败。刚开始投资时资金充裕,等到自己持有的股票价格上涨了,就想再多赚一点,而在股价上升时增加买进,没有想到股票价格反而下跌,不但以前赚的利润化为乌有,甚至会赔掉老本,而这时资金几乎已经全部投入,投资者甚至没有回旋的余地。
正如上面举的深圳发展股的例子,有的投资者贪得无厌,在价位80元左右时仍大量购入,其至投入了所有资金,以求价格能突破百元大关,结果股价猛跌,这些投资者禁不住“捶胸顿足”,这就是“贪心”的恶果。
股市风云变幻,投资者一定要注意适可面止,防止贪心不足!
行使中庸之道的另一个方法是量力而行,投资者涉足证券市场,会受到很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投资者只有充分考虑影响自己投资的各种因素,分析白己的主客观条件,才能做到决策无误。
股市投资者的主观条件,主要指投资者的心理特点,如对风险的喜好等。可以根据他们对风险的态度,把投资者划分为三种:
1.喜好风险者。这类投资者具有大胆尝试的作风,喜欢自己参与,不容易受别人意见左右,且乐于追求较高的利润,即使冒很大的风险也不在乎,就如同赌徒。他们通常选择热门股,以投机股为投资对象,希望预期报酬率很高,若在股市中旦获利,很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从而不考虑后果地投入所有本金。
2.风险中立者。这类投资者一般没有很多时间参与股市,可能请投资信托公司代为处理;即使自行交易,买进股票通常是在持有一段时间后,看到利润差不多就卖掉,一般不会斤斤计较,投资对象多为绩优股或成K股。这类投资者往往容易尾随别人,看见大家购入股票,就认为风险不大,不能错过时机,从而盲目抢购;当别人大量出售股票时,他也育目跟风,将股票全部抛出。
3.厌恶风险者。他们多数对风险承担的程度都不够,属于稳健的保守者,多选择国库券、一般债券、利息较高的优先股作为投资对象。他们喜欢头高不头低,因为不愿承扣风险,往往愿意买高价位的股票,认为这种股票可能看涨,买后心里踏实。在股市尚不完善阶段持这种心理的人很多。
收益与风险在证券投资中并存,投资者只有了解自已对风险的态度,才能依据自己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作出决策。它要求每个股民必须考虑以下的因素。
最关键的制约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的客观因素是资金能力。它包括资金的稳定性和资金的来源、大小。
资金来源是首先考虑的。
假如投资资金是继承或接受赠送的,相对于以个人工资收入作为投资资金来源的投资者的压力就要小一些,因而,投资者承拍风险的能力也大一些,投资者可以考虑更多地参与风险比较大的证券的投资。然而,如果用于证券投资的资金是借贷的,这就比自有资金的投资者的压力大得多。一方面借款来投资有期限的约束,借来的资金一般只能从事短期投资,如果用它购买具有成长性的股票,想长期持有并获得愈来愈丰厚的股息收入就不太可能,否则,当你被迫半途而废时,你就会后悔不已。另一方面,借款是要付利息的,这就等于使投资成本增大了。如果投资计划是高风险的,一旦投资收益少于利息支出,自己就会债台高筑了,在股市上应尽量避免用借入资金从事股票买卖。
其次,还要考虑资金数量,
直接决定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的是资金数量的大小,如果你手头有几十万元存款,每月还有正常稳定的经济收入来维持高水平的日常生活,那么损失几千元对你来讲是无所谓的了,即使赚上几千元,你也会觉得无足轻重。相反,如果你手头只有一两千元存款,而且每月的经济收入只能维持一般水平的日常生活,那么损失几千元会使你多年的积蓄化为乌有;如果在证券买卖中能赚到几千元钱,无疑对你举足轻重,即使只赚几百元钱,也是不小的收获了。
第三,当然要考虑资金的稳定性。
资金相对稳定,就可以制定长期的、风险相对较大的投资计划。否则,如果你持有资金的稳定性较差,你的长期投资计划就可能难以维持,只有用较少量的资金较频繁地买进买出,扎扎实实做下去,才能获得可观的成绩。
资金来源可靠、数量可观、稳定性较好,投资者的资金能力就较强;反之,资金能力就弱。只有具有较强的资金能力,才有能力承受较高的风险。
财务资金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是决定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的两个重要因素。投资者必须依据自己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量力面行,进行投资。
量力而行,首先就要充分考虑白己的投资心理承受能力和资金能力,有一分承担风险的能力,就做一分投资。不同的投资行为和不同的投资组合在风险程度上有很大差异,投资者只有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投资行为和投资组合,才能避免赔本给自己造成无法承受的打击。如果你的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却选择了高风险的投资行为和投资组合,那么,你在心理上和财务上都将出现赔本情况。
投资者为了避免投资冲动、增强自身对风险的抵抗能力,即使手头上有闲置的资金,在决策时也不全部投入股票买卖,总要保留部分现金。一方面为保证正常的日常生活,减轻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当股市行情仍有上涨可能时,加码买进,不致于坐失良机,即使投资失误,也还有摊平风险的余地。如果过度投入资金,甚至借钱买股,一旦失算,就很可能一蹶不振。
量力而行是证券投资的准则,缺乏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更应谨慎行事。即使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也不要在股票市场上孤注一掷。
股市的中庸之道奉行这样一个原则:
宁可少赚,不要多亏人们都懂得利用杠杆的原理飞上天,但也可以让你跌得很惨。这是因为它不是白吃的午餐,是需要成本的。比如,公司向银行贷款,或是发售企业债券,这些都是每年必须偿还利息的融资方式。
杠杆的作用,是巴菲特熟知的,而且他更是明白,以他过去四十多年来的投资成绩(平均每年24.1%,向且没有一年是负数的,包括美国股市下跌的年代里),贷款对于白沙而言,比对其他美国企业,更是天作之合。可以说,只要巴非特需要,许多银行都愿意提供贷款。
可是,巴菲特就是不这么做。他不止一次地向股东们坦诚,这种过度的保守的确减少原本应有的投资报酬。但至少,因为“保守”所失去的,往往都没有因为“冒险”所失去的惨重。而且,巴菲特所谓的“失去”,其实只是“少赚”而已。每年为股东赚取24.1%的报酬,难道还不够吗?这种常年报酬率,国内很多股友都会受宠若惊,趋之若鹜。
一位记者问过20年代著名的美国投资家贝鲁,为什么他能在众投资家都面对亏损和破产的时候,仍然保持富裕。“我每次都卖得太早。”他回答说。
确实,“太早”比“太迟”更好。投资人应该采取“宁可少赚也不要亏”的心理来作投资的规划。股票投资的“中庸之道”,众股民应当严格遵循。
股票,学者们称之为风险资产(RiskAssets),因为它价格波动不定,无法确保其一定价值。由于证券投资具有风险,所以历来专家们都研究如何分散风险,并想尽办法来降低投资可能带来的失败。
股市投资并不仅是一味追求利润或减少风险,因为风险少的,利润必定不高;而利润高的,风险一定不小。平衡风险与利润即为证券组群的主要目的。高明的投资人也许不是获利最高的投资人,但可以断言他一定是把风险与利润平衡得最恰到好处的投资人。如果只知道减少风险,为什么不把钱存到银行里坐享利息?这样做绝无跌价的顾虑。如果只知道追求高投资利润,说不定会搞得血本无归。只有根据情况将部分资金投资于高利润的股票,将部分资金投资于低风险的股票,这种“中庸”的做法,虽得不到厚利,却也不致于因万一运气不好而一无所有。
另外投资规模不可超过承受范围也是股民应当注意的中庸之道。
在股票投资中不能将个人所有的资本孤注一掷,而应首先扣除投入国债、银行、认购新股、房产等方面的部分。这样,即使出现最坏的结果,也不会一一无所有。
可有的人不仅将自己的资本全部投入股市,而且还透支,并为别人保底保利操作,这就大大超过了个人实力可以承担的亏损范围。一遇风吹草动,或国际国内市场的突发性利空,就会精神崩溃,对股市彻底失去信心。
在过重的精神压力下,就不可能作出客观的判断,其情绪和决策全被盈亏的苦乐所主导。明明是见顶回落后的反抽,却坚信“还要创新高”;明明出现了巨量、天量筑顶,却说“量大人气足,捂股作长期投资”。最后必然是加倍亏损,甚至“打穿立正”。无数事实一再证明:透支可以葬送投资者,
在这里,巴菲特奉劝股民们一句话,见好就收。投资股票懂得“见好就收”,就跟一旦股价下跌,必须具有“停损”决心一样,二者意义相同。
“见好就收”,是指克服股价涨升时,适时保住既有战果,不让所享获利瞬间消失,化为乌有。反之,当股价下跌至一定价位,应当有“停损”决心,咬紧牙关脱手,以免损失扩大,再图东山再起。
从根本上说,“见好就收”是“中庸之道”的体现,但说来容易做来难。当年袁世凯做了总统还想当皇帝,煞费苦心,称孤道寡不过83天便一命归西。得到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常有人“得理不饶人”,不惜将理亏的一方,逼进死角、绝境,不给对方留半点“余地”,结果往往演变成悲剧,害了对方也害了自己。做股票,如果一心只想赚进“最后一分钱”,而不愿“留点钱给别人赚”,结果往往也以“春梦了无痕”收场,其至还要赔上大笔资金!
如果有人要问:投资股票究竟“好”到什么程度就该“收”手呢?巴非特看法是:
第一,通常股票获利15%就算够“好”,超过此比率,便“好”得有点过分,应该提高警觉。依技术分析观点,6日RSI超过85,便当“收”手。
第二,当市场普遍看好该种股票,各方人士“共襄盛举”,事实上,已是“见好就收”之时。理由很简单,因为此时正是“有心人士”(咆括自营商、报信、法人等)利用各种传声筒(包括分析师、营业员、报刊)造势,以引诱一般散户上钩,掩护“出货”。
第三,种股票股价逼近“前波高点”,就是“见好就收”之时,盖因股价逼近“前波高点”,往往就有大量“卖压”涌现。这种“卖压”包括敏锐投资者的“获利了结”卖压以及前波套牢者的解套卖压。"通常,除非整个大盘处于“强势,上涨”阶段或该个股出现特殊大:“利多”,否则,股价的“前波高点”很难被冲破。
当然,如果“大势不妙”,例如,爆出巨量而股价不涨,而持股小赚或小赔,都是“见好就收”的时机。
巴菲特忠告股民投入股市时应该不时提醒自己:“盛极而衰,否极泰来。”这样,股市看好,股价上扬,大家齐声欢呼的时候,你知道应该及时克制自己的贪欲,趁早“获利了结”,不要老是贪多一个“涨停”;当股价重挫,如果你手上的股票本质不坏,也用不着“流血杀出”;当大家都认为后市无望,个个唉声叹气的时候,你应当有敢于买进的勇气。
巴菲特提倡的中庸之道也体现在不要追求“最高”和“最低”这个层面。
通常,股票投资者都希望在最高价时卖出,在最低价时买进。但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未卜先知,因为何时最高价和最低价根本就无从确定,再高明的技术分析家也只能提供所谓的相对低位、相对高位。所以,实现“最高价卖出,最低价买进”梦想的可能性很小,即使有时真的买上最低价,卖出最高价,也是很偶然的。
奢望赚个彻底的人,大多抱有这样的心理,即当行情实际已经从最高价开始跌时,总是希望这是暂时的回档,还会上涨,于是就抢股痴等,结果是股价越等越低,由赚等到赔。而在行情实际上已从最低价上升时,总是觉得还会再跌,于是还持币等待,白白失去赚大钱的良好时机,徒然地看着股价无情地上涨,此时要么放弃购股的打算,要么就得认购高价。股票市场还有一种人,他们看到行情实在跌得很低了,但是仍旧认为还会再跌下去,而不想买进,等到行情涨了上来,才后悔莫及。
因此,买卖股票与其他世事一样难以十全十美,既然最低价不容易买到,最高价亦不容易卖出,那就应采取“饭吃八分,获利八成”的策略,事实证明,这才是正确的。
高点不买,低点不卖是立足股市不败之地的秘诀。这也就是巴菲特中庸之道的表现之一,“高点”,即是大盘到达的最高“指数”位置,或个股股价到达的最高股价位置,自然也就是大盘或个股的“折返点”或“回档点”。这个“点”时,必然具有“解套卖压”,形成上档的“阻力”,当下次大盘或个股回升至这个“点",除非伴同强势“利多”消息的推动,否则很难超越这个“点”;换言之,到了这个“点”,打回票的机会很大。因此,如果投资人在这个“点”的地方买进股票,套牢的机率就很高,所以“高点不买”就成了一个规则。
“低点”,就是大盘到达的最低“指数”位置,或个股股价到达的最低股价位置,也就是大盘或个股的“回升点”或“反弹点”。这个“点”,自然能够使“买盘”进入,形成下档的有力“支撑”。当下次大盘或个股下挫至此处,除非遭遇重大“利空”来袭,否则应可止跌回稳。如果投资人在这个“点”卖出持股,可能卖到最低价,所以“低点不卖”同样适用。
在孙子兵法九变篇中有:“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侍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这段话可谓是孙子经常耳提面命的名育,也是读者极为熟悉的一段话,他所强调的就是不可心存侥幸,必须早做谋划。
投资人在股市盘旋状况下必须认识到往后行情的波幅将会扩大,因此多空都要面临变局时的心理准备,同时也要有互变的准备。
沉稳的投资人,如果不愿冒太大的风险,可以退居一旁观看。
虽然股市行情变幻多端,但是投资人如果有充足准备,即使行情的演变与预期状况不同时,也因为早在事先的准备之内,自然不至于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了。而若有了应变的心理准备,不抱侥幸心态,损失就能控制在能力范围之内,并留有挽回的机会。这种心理准备说到点子上,就是巴菲特力陈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