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假设一下,某银行股价5倍市盈率,10%分红,那么,假设盈利不变,到底是股价上涨还是一直不涨,或者下跌,我们能赚更多呢?
投资有时候需要较真。
其中的“10%分红”,不确定是指分红率或股息率。如果股息率10%的话,在5倍市盈率下意味着分红率要达到50%。其实不认为缺钱的银行们分红率能有这么高。
股息率 = 每股分红/股价 =(EPS*分红率)/股价 = 分红率/市盈率
当然10%分红率也是个过保守的假设,兴业银行是不低于20%,招商银行好像是不低于30%。
所以把题目的条件改为分红率20%,5倍市盈率的话意味着股息率4%,跟当前市场情况可能更接近一些。
一、基本模型
为了方便起见,几个条件姑且这么设定(以下所有模型通用):
1、初始每股净资产为10元/股;
2、初始买入持有股份数为1000股;
3、红利税为0并且分红全部用于市价增持股份;
4、ROE持续保持在15%的水平——这点可能有疑义,但注意我们只是个简化的模型,ROE的高低当然会显著影响投资收益率的高低。
第一个基本的模型,市盈率和分红率分别按5倍和20%来看一下。
其实很容易也可以计算出,这样恒定的几个条件下,每年的收益率也会是一个稳定的值——16.5%。
说实话,这个模型和兴业银行当前的情况是很接近的。对当前投资兴业预期的未来年化收益差不多就是这个水平。
二、提高或降低分红率模型
基本模型中其他条件不变,将分红率提高至40%:
实际收益率提高到17.7%。
基本模型中其他条件不变,将分红率降低至10%:
实际收益率降低到15.8%。
看起来,低估值情况下,持续分红再投入,分红率提高有助于提高收益率。
假如市场持续给银行股低估值,我们希望分红率越高越好。
三、提高或降低市盈率模型
基本模型中其他条件不变,将市盈率提升至10倍:
实际收益率下降到14.2%
基本模型中其他条件不变,将市盈率下调至3倍:
实际收益率上升到19.5%。
看起来,持续分红再投入,确实是初始的市盈率越低越好。
四、逐年提高或逐年降低市盈率模型
假设市盈率初始5倍,第二年起逐年提高5%:
假设市盈率初始5倍,第二年起逐年降低5%:
结论
第一点:PE逐年提高,你分红再投入的钱效率变低,收益率会衰减;反之,如果PE逐年降低,你分红再投入的钱效率变高,收益率会增强。
这很符合方丈想给的结论,看起来,似乎市盈率降低反而对你投资收益有帮助。但实际上这有点片面了。让我们来毁一下鸡汤吧——
第二点:有了分红再投入……当PE逐年降低,虽然收益率会逐年提高,但仍然比PE不变的情况下收益率更低;当PE逐年提高,虽然收益率会逐年降低,但仍然比PE不变的情况下收益率更高。
也就是说,当市盈率降低,虽然分红再投入的资金效率变高了,但存量股份贬值,反而得不偿失;当市盈率提高,虽然分红再投入的资金效率变低了,但存量股份增值,反而喜出望外。
五、模型总结
详细看下,其实结论并没有那么简单,几个因素对结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有必要列一个通用的公式出来,会比较直观。
得出的公式是这样的(希望没犯什么低级错误)——
实际收益率 = [1+ROE*(1-分红率)]*(1+分红率/PE)-1
解读一下,也就是说,低市盈率股票,分红再买入,盈利主要得益于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每股净资产的增长,推动EPS增长,从而推动股价增长,这部分增长率约等于ROE*(1-分红率)。
第二部分:分红再投入之后股份增长,这部分增长率约等于分红率/PE。
以上两部分增长率是相乘的关系。
六、关于银行股分红再投资的结论
1、上面说了,兴业银行就类似于第一个基本模型,所以预期的年化收益率差不多16+%吧。前提条件是ROE能保持,分红率也不下降。我认为至少就兴业而言,这两点都没有很大的问题(近期可能ROE保持住的压力大一点)。
2、对于估值超低的银行股,提高分红率有助于提升投资者的收益水平。但说实话,银行并没有这个动力,也没有这个空间(资本金压力在那)。不能过多指望。
3、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市盈率不是低位,分红率提升并不能提升投资者的收益。因为虽然能够再投入的比例提升了,但每股价值的提升反而不利了。也就是说企业分给你的钱还不如留在公司里经营,对股东还更有利。
4、关于方丈提的那个问题的结论:显然如果估值提升对投资者的获益会更直接,前提是你在低估值的时候就已经埋伏好仓位。当然,如果你是定投,那结论可能又不一样了,需要重新做个模型。
5、由于当前银行股PE和PB都很低,买入持有可以有较大把握获得15%左右长期年化收益率,一旦估值提升,还能有超额收益。除非你对银行业的ROE没信心。
今年互联网金融暴雷特别多,从善林金融,到乐投财富,到夸克财富,数不胜数,暴雷,老板跑路,平台崩盘的原因是因为产品收益太高了吗?我觉得这只是原因之一吧。
金融的本质是什么,金融是为实体企业投资融资的平台,首先,不可否认,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的这句话基本上是对的,70%的投资者都是适合用这句话的,另外30%的投资者属于另类投资者,另类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的最大区别在于信息不对称,一个站在信息制高点的投资者,自然可以在高风险的底层资产下,每一步都走对,顺利过河,顺利赎回。
其实这句话有个最大的反驳点,实体生意行业有个老话,通俗的讲叫固定资产投资三年收回成本,即是年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率了33.33%,在当今实体行业萎靡不振的情况下,这个回报率可能有点奢侈,只在极少数罕见的高壁垒细分行业里面可以实现。但是15%-20%的回报率,很多行业是可以实现的,也即是五年收回固定资产的全部投资。
再说项目投资,20%的年化收益率在如今实体经济不振的大环境下,有一些行业还是有的,笔者有一些机电工程行业的朋友,有做空调的,有做电梯的,只要两个月时间,甲方就可以验收完毕。从设备到安装机电公司20%的利润简直是好玩。太轻松了,大一点的项目什么飞机场,博物馆,体育馆,几个亿的工程,10%左右的利润也还是有的,由于资金量比较大,10%的收益率,利润也是不菲的。这部分资金投入进去,2个月产生了10%-20%的利润,可能别人机电公司这一年就做了这一单,也可能关系网比较扎实,人脉比较丰富,做了不止一单,那个年化收益就很可观了,有很多单的情况下年化可能达到100%,那这个项目我如果入股了,我的资金的年化收益是不是也有这么高了?那我如果把这个空调的采购安装工程做成一个金融理财产品,风险大吗?那这个就要看甲方的经济实力,和付款方式,如果是不垫资这种项目,财政厅付款的政府公建项目比如学校,医院。风险基本上为零,绝对的优质稀缺项目,但是如果是需要部分垫资,或者是全垫资的民营项目,就要看甲方的资信状况,以往有无民事纠纷,或者开保函,虽然不可否认在实体行业工程,以及贸易中,有很多签了合同不打预估款的,打了预付款不做事的,尾款不付的,甚至打了预付款跑路了的,都是有的。这都是项目的未知风险,这点在股权创投类私募基金中尤其常见。
所谓投资都是大同小异,其实投资实体也是一种投资,实体投资的风险也是极大的,个人觉得投资实体的风险是大于远大于所有金融理财产品的,投资一个实体门店,无论是重仓储型门店,还是轻仓储型门店,租金是跑不掉的,重仓储型门店比如超市,投资额大,生意不好亏得就比较严重50%左右亏损(货物折价转出,租金纯成本,转让费弥补亏损),轻仓储型门店(建材墙纸店),如果生意不好,考虑最坏的情况,亏损率可能达到80%以上,我想一般到稍微正规一点的金融机构买的理财产品,即使是高风险R5进取型的,也不至于有这么大的亏损。
总之,不能单凭理财产品收益来看产品风险,这是闭着眼睛瞎判断,如果你不能做底层资产的穿透分析,那么你根本不知道这个产品的实际风险度,5%的收益也可能风险很高,20%也可能风险不高。关键看底层资产,或项目实际风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