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长期性通胀对我国的影响
当前我国CPI指数上升实际包括四种成因:一是涨价中有合理因素,如农产品涨价;二是进口型通胀;三是与世界经济接轨导致原来的价格体系转化,新的、与世界密切联系的价格体系正在形成之中产生的价格波动、拉升,连带滋生出泡沫;第四才是通常意义上的通胀。本文重点分析前三类因素造成涨价的具体路径及其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2008年5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表4月CPI指数上涨8.5%,比3月的8.3%,环比增长0.1%。此次我国发生的CPI指数上升与以往通胀不同。通常情况下,对经济过热造成的通胀,治理措施重点放在紧缩信贷、减缓经济增速方面。而我国货币发行量已经有所节制,经济增长幅度也在缩小,通胀却在攀升,显然我们还有疏漏。分析发现,多数学者分析通胀现象,对进口因素认识不够,对我国经济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开放度升高带来的价格影响、国内国际市场形成价格联动的趋向及国际市场价格长期发展态势认识不足,由此造成对通胀成因判断欠准。应该认识到,我国目前发生的通胀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在一个刚刚确立开放型经济体系架构的新兴市场上发生的现象。在这个过渡阶段发生的通胀与1985年、1995年我国发生的通胀存在很大不同。一是受国际影响程度完全不同;二是按照国际规则评估资产、商品价值的价格体系完全不同;三是引发的根源完全不同。当前我国CPI指数上升实际包括四种成因:一是涨价中有合理因素,如农产品涨价;二是进口型通胀;三是与世界经济接轨导致原来的价格体系转化,新的、与世界密切联系的价格体系正在形成之中产生的价格波动、拉升,连带滋生出泡沫;第四才是通常意义上的通胀。可以说,我国政府目前出台治理第四类通胀的目标已经基本达到。表现为一是经济增速已由11.9%降至10.4%,全年大致在9%—10%之间;二是国家统计局分析经济景气“热度”已经连续4个月回落到绿灯区。至此物价仍持续走高说明其背后还有更复杂的成因。本文将重点分析前三类因素造成涨价的具体路径,分析深层次原因,以及研判国际市场资源能源涨价长期趋势。
一、对农产品、食品涨价因素分析
1.农产品价格上涨存在合理性因素。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产品价格必然存在上涨动力。当前我国农产品价格涨价实际上存在合理性因素。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依靠科技和管理的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不大,提升速度也慢。经过一段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工业和服务业的差距就会显现。而农业又是必不可少的经济部门,为了维持其生存和发展,工业、服务业部门只能“让渡收入”,将一部分收入转移到农业部门,实现结构均衡的发展。进而这种收入转移通常是通过两条途径传导:一是涨价,二是财政补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当前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正是收入转移机制自然地发生作用的结果,存在合理性、正当性。国家统计局5月12日公布4月份我国CPI指数,城市上涨8.1%,农村上涨9.3%,以及食品涨价22.1%,非食品涨价1.8%,再次证明这一轮物价上涨,农村是主力,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是主流,如果扣除“三农”因素,我国物价水平基本处于正常状态。
2008年4月30日世华财讯报道,我国农业部2008年4月调查,了解到农户普遍反映当前物价水平与2007年初比鸡苗、饲料、煤炭和人工成本上涨幅度较大。养鸡户方东明反映,大肉食鸡苗价格由2007年3月份的4.05元上涨为2008年同期的5.15元,饲料由原先的90元/袋上涨为116元/袋,人工费由原先的30元/天/人上涨为40元,煤炭由550元/吨上涨为650元/吨。一只鸡的生产成本比上年度增加了5.67元,增幅为29.73%。但是鸡的销售收入由20.37元上涨为2008年的25.75元,只上涨26.41%。养鸡农民的纯利润比2007年反而减少0.29元。方东明称,尽管2007年以来鸡肉价格上涨很大,但是养鸡的利润在下降。
显然,如果对此采取“强迫措施”压低农产品价格,等于让农民以低于成本价格生产农产品,这会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可能造成农产品进一步短缺,价格出现新一轮上涨。何况,这几年我国政府一直实行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类似手段可能对此形成相互抵消的矛盾。
2.人工成本、资源成本、环境成本上涨存在合理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劳动力因素。但是从2004年起我国珠江三角地区企业招工开始遇到困难,不久扩大到长三角等地区。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如果按照男性15—64岁而女性为15—59岁的标准来衡量劳动年龄人口的话,到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将开始下降,或者说增量为负值。而实际上从2007年开始我国新增劳动力数量已有较大幅度的降低。民工荒现象就是对这一事实的真实反映。其结果导致农民工收入增加。根据中国社科院在农村固定观察点的系统调查,2003—2005年,农户家庭经营雇工平均工资由560元/月提高到658元/月,增长了17.5%。同样2005年以来我国水、电、煤及用于环保的费用都在大幅上涨,都增加了企业成本、费用,由此引发的涨价也带有合理性。
3.采取简单、粗放的方式,试图以行政干预和增加供给的方法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缺乏可操作性。实际上农产品养殖、加工、流通各环节的企业、个体经营单位相互竞争都非常激烈,没有暴利,涨价是其无奈的选择,而不是集体哄抬。对此不宜采取强行抑制政策。
相比之下以增加补贴的方式增加供给,达到降价目的也许更加合理一些。
二、对进口型通胀的分析
2002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超常增长,进口规模已经占到国民经济约三成,而初级产品进口规模增加更快,随着初级品进口价格飞涨引发通胀影响的压力也与日俱增。
根据我国海关统计,从2002—2003年间我国外贸进口原油、矿石等初级品价格开始上涨,例如原油价格2003年比上年涨价18.0%,铁矿石涨价32.3%,铜矿砂涨价23.4%。2004—2005年涨价势头扩大到进口的农林牧渔产品。这期间我国进口产品大幅涨价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涨价因素传导至国内产业链上游、中游,基本上就会被我国企业内部降低成本消化掉,进口涨价对国内经济影响基本上停留在生产资料阶段,消费物价虽一度上升在3%—5%之间,对经济影响基本处于温和状态。
然而随着国内企业降低成本潜力逐渐用尽,进口涨价开始渗透到产业末端,至家庭消费领域。2007年5月我国CPI指数开始关联性上扬,越过警戒线,达到3.4%,9月以美元贬值为背景农林渔业、采矿业、制造业进口分别涨价20.2%、16.3%和4.9%,CPI指数也升至6.2%,12月上述三类产品分别涨价20.8%、42.5%及14.2%,而2008年1月CPI也升到7.1%。具体到一些主要的进口产品,涨价情况更加严重。如2008年1—3月我国进口玉米同比涨价53.6%,原油涨价69.1%,成品油涨价40.5%等,同期我国CPI指数也同步上扬。国际市场涨价与国内通胀之间已经形成某种关联性互动关系。按照我国进口贸易规模和涨价幅度粗略估计,2007年我国CPI涨价4.8%中约有50%—60%因素,即其中有2.4—3.3个百分点是由进口拉升(注:由于统计资料不系统,口径不一致,导致换算、推演出的结果粗略,但不影响基本结论)。同样推算2008年3月CPI涨价8.3%,其中进口因素拉升了50%以上。可见进口产品涨价对国内物价影响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
显然,如果对此采取“强迫措施”压低农产品价格,等于让农民以低于成本价格生产农产品,这会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可能造成农产品进一步短缺,价格出现新一轮上涨。何况,这几年我国政府一直实行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类似手段可能对此形成相互抵消的矛盾。
2.人工成本、资源成本、环境成本上涨存在合理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劳动力因素。但是从2004年起我国珠江三角地区企业招工开始遇到困难,不久扩大到长三角等地区。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如果按照男性15—64岁而女性为15—59岁的标准来衡量劳动年龄人口的话,到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将开始下降,或者说增量为负值。而实际上从2007年开始我国新增劳动力数量已有较大幅度的降低。民工荒现象就是对这一事实的真实反映。其结果导致农民工收入增加。根据中国社科院在农村固定观察点的系统调查,2003—2005年,农户家庭经营雇工平均工资由560元/月提高到658元/月,增长了17.5%。同样2005年以来我国水、电、煤及用于环保的费用都在大幅上涨,都增加了企业成本、费用,由此引发的涨价也带有合理性。
3.采取简单、粗放的方式,试图以行政干预和增加供给的方法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缺乏可操作性。实际上农产品养殖、加工、流通各环节的企业、个体经营单位相互竞争都非常激烈,没有暴利,涨价是其无奈的选择,而不是集体哄抬。对此不宜采取强行抑制政策。
相比之下以增加补贴的方式增加供给,达到降价目的也许更加合理一些。
应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对策
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的通货膨胀,笔者认为应当健全治理通货膨胀的长效机制,来消除通货膨胀造成的经济周期性波动。
第一,宏观层面。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贷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汇率政策的预警与调控机制,并使其科学化、制度化、法律化。在科学统计的前提下,以稳定物价,并促进经济增长为准则,正确处理好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前做出宏观政策调控,避免被动调整给经济带来大的波动。在目前由于以美国、欧洲等国为代表的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的国际经济新形势下,已经造成我国出口量下降,GDP增速放缓。所以,在治理通货紧缩的同时更要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
第二,微观层面。采取我的导师李炳炎教授提出的企业净收入分成制为特征的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可以从根本上治理通货膨胀,这是由于分享制有消除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功能。实行净收入分成制后,由于成本只是C,工资不在计入成本,工资的刚性被消除,工资的增长不会导致成本价格上升,而且工资的增长率始终低于劳动生率的增长率,同时也不会产生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由于净收入分成制追求的是净收入最大化,所以会导致职工想法识法降低物耗成本,产品的销售价格会相应降低。所以,净收入分成制不仅兼顾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利益,而且把三者的利益统一到增加净收入上来。净收入分成制是从微观经济基础中解决通货膨胀的良策。正如马丁、L、威茨曼所言 “分享经济 有一种不屈不挠地吸收失业工人,增加产量,降低价格的内在冲动。就像一台没有熄灭的发动机,试图在充分就业的循环上自觉启动。分享经济 有内在的三面锋刀,可以用来对付失业,生产停滞和价格上涨趋势”。可谓是通货膨胀的天敌。因此,只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一起来治理通货膨胀,就一定能够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