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3%。其中,城市上涨2.3%,农村上涨2.0%;食品价格上涨4.0%,非食品价格上涨1.8%;消费品价格上涨2.1%,服务价格上涨2.4%。1-11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0%。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环比上涨1.5%,同比上涨3.3%。
11月数据中引人关注的是,PPI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从负5.9%快速反弹到正3.3%。这是PPI连续第三个月同比正增长,并创2011年10月以来最大增幅。分项数据显示,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4.3%,影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3.2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上涨14.8%,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5.8%,加工工业价格上涨2.9%。据测算,在11月份3.3%的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因素约为-0.6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3.9个百分点。
在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同比上涨9.5%,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上涨8.7%,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6.0%。综合来看, PPI的涨幅明显高于CPI,说明物价上涨主要还是在上游行业。而上游的涨价主要是有色金属与黑色系等,这主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变化。
在过去的20多年,日本一直追求实现通胀达到2%的目标,安倍为此不惜扩大量化宽松的扭曲程度,但一直实现不了。美联储也将2%的通胀水平视为一个政策目标,但至今仍处于期待之中。而中国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将PPI快速从负5.9%拉升至正3.3%,CPI也紧随不断上涨。出现这种状况的部分原因是,中国经历了人为的去产能,而不是通过市场自身清理过剩产能。
供给收缩带来了上游商品价格快速上涨。而运输规则改变导致运力短缺、环保标准提高、期货市场投机等,则助推了价格的增速与幅度。PPI快速上涨带来的一大问题是,在下游需求没有起色的前提下,中游行业提价能力不足。因此,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中游行业将被迫消化来自上游的成本,从而将上游行业的亏损向中游企业转移,可能在某些局部领域,最终由消费者埋单。
此次CPI与PPI快速上涨的一个背景是,中国在上半年大幅增加了信贷规模(以地产按揭为主)以及政府加大了基建投资的力度,即需求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考虑到地产市场受到严格调控后开始回落,而政府财政刺激的效应并不持续,因此,明年下半年可能需求回落,如果上游价格依然坚挺的话,中国可能面临滞胀风险,尤其是两头受压的中游企业生存可能更加艰难。
此外,数据显示中国收入增速正在逐步放缓,今年房价暴涨让很多家庭开始紧衣缩食用于支付按揭或者积累首付款,这会拖累他们未来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水平。由物价、租金以及运输成本大幅上涨等构成的通胀压力,可能很快也会传递到服务业,因此,通胀将在短期内具有某种刚性,这必然会导致消费下降,这会对企业构成压力。
收缩供给造成的物价上涨可能会降低上游产能过剩行业的杠杆压力,但在外部环境恶化、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这种状况也会构成对整体经济的冲击,让中国经济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如何在稳定价格的同时稳定经济,将是明年最大的挑战。
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中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应对措
金融与经济发展
(1)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表达为:二者紧密联系、相互融合、互相作用。具体来说,经济发展对金融起决定作用,金融则居从属地位,不能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金融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影响和副作用。
(2)经济发展对金融的决定性作用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二是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不同,由此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结构、阶段和层次。
(3)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通过金融运作的特点、金融的基本功能、金融机构的运作以及金融业自身的产值增长这四条途径来实现的:①通过金融运作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便利条件;②通过金融的基本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③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来提高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效率;④通过金融业自身的产值增长直接为经济发展做贡献。
(4)在经济发展中,金融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表现在因金融总量失控出现信用膨胀导致社会总供求失衡;因金融运作不善使风险加大,一旦风险失控将导致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因信用过度膨胀而产生金融泡沫,膨胀虚拟资本、刺激过度投机、破坏经济发展三个方面上。
(5)正确认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重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积极防范金融对经济的不良影响。摆正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位置,使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健康成长,从而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中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通货膨胀衡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消费物价指数即CPI,现在该值在5%,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大原因:
1.货币发行过量是关键
2.成本推动(劳动力成本上升,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
3.结构性因素(自然灾害引起部分农产品供应不足)
4.需求拉动型(热钱进入使需要增加)
5.拉动内需的财政性基础投资量大.
措施:
(1)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医治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给、调整结构之外,还有一些诸如限价、减税、指数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