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破发中的发是指股票的发行价格。新股破发是指股票发行上市当日就跌破发行价,在一级市场申购中签的股民也是要赔钱的。在股市中,当股价跌破发行价时即为破发。而普遍情况,特别在牛市行情中比较少见,在市场徘徊期常见到。
简而言之就是最新的股票跌破发行价。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股市大背景下的行情不好。也有本只股票盈利率不被看好。
不能简单地将新股“破发”与大盘见“底”联系在一起。因为新股跌破发行价是有原因的,就如同苏泊尔是发行价格虚高,长丰汽车、济南钢铁等个股跌破发行价则因为行业周期正处在高峰,市场预期未来业绩增长幅度下降,所以,才有“破发”之说。也就是说,新股“破发”有其内在原因,并不会成为大盘见底的依据。毕竟对一个正在走向成熟的市场而言,新股“破发”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就如同当前在海外IPO市场,新股跌破发行价是正常之事,随着沪深两市步向成熟,投资者趋于理性,类似于苏泊尔这样的个股不“破发”倒真会成为怪事。
对于新股频频破发的原因,市场普遍认为,市场低迷并不是主因,发行价格和市盈率偏高才是祸首。
在新股的发行中,投行可以同时兼任多重角色,既可以是企业上市的保荐人、承销商,财务顾问,同时也可能是股东,这种直投、保荐、承销的多重角色意味着利益的直接相关。募集资金额越高,意味着可以获得的承销费更高,而如果有直投的话,其所获得的回报更为丰厚。
现实情况确实如此。据了解,一些券商对IPO项目超募资金部分收取5%至8%的承销费,这明显要高于正常的标准。在投行与企业利益趋同的情况下,投行无疑更有动力将发行价定高。
“三高”现象频现的主要症结在投行。在她看来,投行对于估值判断并不准确,其原因主要出在两方面:一是专业能力,二是缺乏自律。
其实自新股发行频现“三高”以来,投行在其中担任的角色就一直备受质疑。很多人认为,保荐机构或主承销商与发行人同属利益共同体。所以保荐机构与承销商可能会失去客观公正性。
一般来讲,新股定价通常可分为四个步骤:主承销商给出估值范围——研究员根据主承销报告出具定价报告——机构根据研究员报告向主承销商出具报价范围和申购数量——主承销商和企业确定新股发行价。而机构研究员主要就是根据主承销商出具的这份投资价值报告来了解。
据业内人士表示,一般情况下主承销商给出的估值会高于行业平均估值,而有些企业为了提高融资额度还会刻意提高估值范围,以此来提高在路演时研究员心中的目标价。此外,对机构研究员来说,如果给公司的报价过低,那么以后去 调研或许就不会被接待,因此给出的估值范围都会和主承销商给出的范围相差无几。
众多的新股跌破发行价已说明了当前新股发行规则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发行价的每股收益基数。就如同苏泊尔一样,如果扣除补贴收入,以同样的市盈率发行,发行价只有8.01元。所以简单以报表的净利润作为基数存在一定隐患,容易为企业所利用,就如同发行总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2倍,由此部分企业上市前不分红使得未分配利润计入净资产,最终扩大融资额一样。所以,业内人士建议对净利润要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作为确定发行市盈率的基数。
二是发行市盈率。一些行业当前正处于行业景气高峰,这意味着企业的利润增长速度可能会下滑,就如同长丰汽车一样,虽然公司在2003年的净利润为34783万元,但由于行业高峰的过去,公司在2004年半年报的每股收益已开始下滑,即便按照2004年中期简单乘以2,公司在2004年净利润也不过只有27760万元,业绩的下滑意味着仍以过去的市盈率作为基数难以反映公司未来股价的风险。所以,发行市盈率要根据不同的行业特性来确立。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要降低发行市盈率,因为主板平均市盈率已不足30倍,如果发行市盈率达到20倍,然后再摊薄,这样新股市盈率已高于平均市盈率,本身就蕴藏着风险。
次新股正在加速分化。
一方面随着次新股板块不断调整,次新股破发正式来临;另一方面,也有80多只次新股欣然宣布首份年报业绩预增。
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截至今日收盘,2016年以来上市的647只次新股中,共有53股跌破上市首日收盘价,其中有26股的跌破幅度超10%,10股跌破幅度超20%,还有4股跌破幅度超30%。
更值得关注的是,已经3只次新股股跌穿IPO首发价格,分别是天能重工、步长制药和三角轮胎,股价较首发价格分别低了6.58%、4.08%和4.03%(考虑复权)。这意味着,哪怕是打新中签的投资者,持有至今也没有收益。还有赛托生物、博迈科、日月股份和贵广网络等4股也接近破发,距离首发价格只有0.77%、5.64%、8.47%和9.62%。
不过,就在次新股市场表现不断调整的时候,也有83股发出年报预增公告,欣然展现其成长潜力,其中有30股预增幅度超30%,荣晟环保和合盛硅业的预计业绩翻倍,预增幅度分别达到201.43%和111.65%。
次新股指年内下跌44.33%
随着市场不断调整,维持很长时间的“新股不败”神话正在接受挑战。次新股指数年内已经下跌超44%,堪称年内最熊市场板块,甚至比创业板还弱。
据统计,次新股指数在12月以来的4个交易内下跌8.65%,下半年下跌24.75%,年内累计下跌44.33%,大幅跑输上证综指6.13%的年内涨幅。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上证50与沪深300年内均表现不俗,年内分别上涨25.75%与21.32%,将次新股指数远远抛离。
截至目前,次新股指数的动态市盈率仍达到39.15倍,已经大幅低于历史峰值数据,但距离历史低谷数据还有一段距离。
在次新股板块降低估值的背景下,A股市场中的“次新股破发”现象再次出现,跌破上市首日收盘价的次新股数量逐渐增加。
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在2016年后上市的个股中,两市共有53只次新股跌破上市首日收盘价,其中有26股的跌破幅度超10%,10股跌破幅度超20%,还有4股跌破幅度超30%。
可以作为比较的是,根据券商中国记者的跟踪统计,截至11月21日收盘,两市跌破上市首日收盘价的次新股只有32只,且当时未有一只次新股破发,这意味着,半个月时间里,A股跌破首日收盘价的次新股增加了21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