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率是指(一定时期满足全部就业条件的就业人口中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字),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失业数据的月份变动可适当反应经济发展。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2013年,中国首次向外公开了调查失业率的有关数据。
失业率(unemployment)英文解释为“Unemployment occurs when people are without work and actively seeking work”, 译为没有工作且在积极找工作的人(没工作且在此前4个星期中不曾试图找工作的人,不在此列。来源:《宏观经济学(第七版)》)占总工作的人(除了小孩,老人,不能工作者)的百分比,也可以译为失业率。是资本市场的重要指标,属滞后指标范畴。失业率增加是经济疲软的信号,可导致政府放松银根,刺激经济增长;相反失业率下降,将形成通货膨胀,使央行收紧银根,减少货币投放。在美国劳工部于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五公布,市场上投资者对其非常关注。
另外,失业率数字的反面是就业数字(The Employment Data),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非农业就业数据。非农业就业数字为失业数字中的一个项目,该项目主要统计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职位变化情形,它能反映出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及其增长,数字减少便代表企业减低生产,经济步入萧条。当社会经济较快时,消费自然随之而增加,消费性以及服务性行业的职位也就增多。当非农业就业数字大幅增加时,理论上对汇率应当有利;反之则相反。因此,该数据是观察社会经济和金融发展程度和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
公式
失业率%=失业人数/(在业人数+失业人数)%
在美国,失业率每月第一个周五公布。在台湾,则于每月23日由行政院主计处公布。失业数据的月份变动可适当反应经济发展。大多数资料都经过季节性调整。失业率被视为落后指标。通过该指标可以判断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人口的就业情况。一直以来,失业率数字被视为一个反映整体经济状况的指标,而它又是每个月最先发表的经济数据,所以失业率指标被称为所有经济指标的"皇冠上的明珠",它是市场上最为敏感的月度经济指标。 如何解读该指标?一般情况下,失业率下降,代表整体经济健康发展,利于货币升值;失业率上升,便代表经济发展放缓衰退,不利于货币升值。若将失业率配以同期的通胀指标来分析,则可知当时经济发展是否过热,会否构成加息的压力,或是否需要通过减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
周期性失业:就业水平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而国民收入水平又取决于总需求,周期性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周期失业,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
自然失业:消灭了周期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就是充分就业,实现了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成为自然失业率。
隐蔽性失业:表面上有工作,实际上对生产并没有做出贡献的人,即有“职”无“工”的人。
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指市场竞争的结果或者是生产技术改变而造成的失业。结构性失业通常较摩擦性失业持久,因为结构性失业常表示人员需要再训练或是迁移才能找到工作。
经济产业的每次变动都要求劳动力供应能迅速适应变动,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却与社会对劳动力需求不吻合。由此而导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变化导致的,这些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
季节性
季节性失业(Seasonal unemployment):农业,营建业与旅游业特别容易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季节性失业是一种自然失业,它给社会带来两个方面的不良影响:一是季节性雇员由于就业时间短,收入受到影响(尽管有补偿性工资差别);二是季节性失业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对季节性失业人员的职业指导应侧重于信息服务,指导他们在淡季以灵活的形式(如非全日制工作)临时就业。
周期性
周期性失业(Cyclical unemployment):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周期性失业的原因主要是整体经济水平的衰退;由于它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周期性失业也是人们最不想看见的。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的失业就完全属于周期性失业。每一个工人都从事着他们一直从事的工作,因此不存在摩擦性失业。与人们更倾向于手持货币而不是消费、企业被迫削减产出导致的失业相比,结构性失业同样极不明显。
周期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等失业状况不同,周期性失业的失业人口众多且分布广泛,是经济发展最严峻的局面,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有所恢复。在中国经济仍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中,中国此前及未来几十年出现严重经济衰退和周期性失业的机率很低。
非自愿
非自愿性失业(Involuntary unemployment):如果工资品(wage-goods)的价格相对货币稍有上升,现行货币工资水平下愿意工作的劳动总供给量和在此工资水平下的劳动总需求量都将大于现有就业量,那么劳动者就处于非自愿性失业状态。 是1936年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概念。
凯恩斯认为,如果工资品的价格较货币工资稍微上涨,劳动者愿意在当时的货币工资下提供劳动供给,而在同一时间的总劳动需求都大于已经有的就业量,那么就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
失业率通过失业率指标可以判断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人口的就业情况。一般认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都是难以避免的,它们与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水平、与经济周期无关。因此,它们也被统称为自然失业。自然失业与总劳动的比率就是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一般被认为是经济社会所难以消除的,因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总是存在的,它与周期性失业、经济运行周期及总需求水平无关,因而是相对稳定的,是一个国家能够长期持续存在的最低失业率。当经济中不存在周期性失业时,所有失业都是摩擦性、结构性、季节性和自愿失业时,便认为经济达到了充分就业,即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或周期性失业以后的社会就业状况。因而又可以说,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充分就业既意味着一个国家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意味着一个国家所有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当实际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时,一国经济处于长期均衡状态,所有的经济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即实现了充分就业均衡。
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指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
为摩擦性失业率及结构性失业率加总之和。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消费偏好改变等等因素,社会上总会存在着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就长期而言,景气循环带来 的失业情形常会消弭无踪,社会上只留下自然失业现象,"自然"的定义并不明确,没有人能明确的指出一个社会的自然失业率是多少,它会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产业升级而变化,以台湾地区而言,一般认为自然失业率是介于1.5%~2.5%之间。
失业率发布时间(北京时间)每月第一周周五20:30发布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是后来许多经济学家所惯常使用的。这种菲利普斯曲线以经济增长率代替了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失业率。这一代替是通过“奥肯定律”实现的。
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这样,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便呈现出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在这一关系的研究中,经常不是直接采用经济增长率指标,而是采用“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或是采用“现实产出水平对潜在产出水平的偏离”。这一“偏离”,表明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供求的缺口和物价上涨的压力。
现实经济增长率表明一定时期内由社会总需求所决定的产出增长情况,而潜在经济增长率则表明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技术水平下,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所能提供的总供给的状况。潜在经济增长率可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正常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即在各种资源正常地充分利用时所能实现的经济增长率;另一种是指最大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即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时所能实现的经济增长率。
这里采用的是第一种含义。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是:在以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为横轴、物价上涨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具有正斜率的一条曲线。这条曲线的走向与第一、二种菲利普斯曲线正好相反。这条曲线表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二者呈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正相关关系。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时,物价上涨率亦上升;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时,物价上涨率亦下降。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随着需求的扩张,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物价上涨率随之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随着需求的收缩,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物价上涨率随之下降。这样,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左下方向右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右上方向左下方移动的曲线环。这条曲线环呈现为略向右上方倾斜、位势较低、且较为扁平的形状。“向右上方倾斜”,说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为同向变动关系;“位势较低”,说明物价上涨率处于较低水平;“略”向右上方倾斜和“较为扁平”,说明物价上涨率的变动幅度不大。
失业率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官员对过去10年美国失业率持续下滑引以为傲,认为这是他们对抗2007-2009年经济危机的重大成就之一。但现在他们开始担心是不是太过成功了。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总裁罗森格伦将在周四发表的新报告中称,当失业率降至当前如此之低的水平时,经济衰退不可避免随之而来,美联储在对经济微调使之稳定在充分就业状态方面,并未成功。该报告是美联储政策检视的一部分。
他指出,政策预期通常会预测到这种“软着陆”,鉴于当前失业率处于近20年低位3.9%,这种预期再度上升。但是二战以来,在失业率降至低于预估的充分就业状态下的“自然”失业率的时期,都会有经济衰退尾随而来,而现在,只要失业率上升0.5个百分点,就会启动衰退按钮。当前对充分就业状态下自然失业率的预估约为4.5%。
“这种复发性模式就是,收紧货币政策料将让经济温和放缓,达到充分就业,”罗森格伦和三名波士顿联储共同作者指出,但“一旦失业率开始相对小幅度地上升,动能就开始趋向于推动经济走向衰退”。“决策者能否策划一场增长性衰退,让经济恰好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着陆而不会演变为全面衰退,这方面的实证记录并不能让人感到安慰。”
罗森格伦主张美联储定期审查其政策“框架”,每隔一定时间对什么起作用什么不起作用进行系统性评估,而不是像现在通常那样顺应事件而为。比如,加拿大央行每五年进行一次这样的评估。但他关于美联储无法在不继发衰退的情况下维持长期低失业率的言论,反映出美联储官员越来越认为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改变。美联储理事布雷纳德周三表示,鉴于经济增长更加强劲,她现在感觉利率可能有必要在一年或两年内持续升高。她是谨慎看待以往升息的决策者之一。同在周四发布的研究中,前美联储主席贝南克表示,危机时期美联储失策的一点是,它的经济模型并未包含许多导致上次经济衰退那么糟糕的信贷和金融动态因素。在新分析工具中引入这些因素,实际会让联储的经济展望加强对信贷市场的重视。
中国的失业率问题,在我国经济学界大概属于一个研究禁区。官方数据长年稳定在4%左右,完全无视经济波动。按照我党的说法,无论经济增速是此前的20%还是目前的7%,反正失业率就不会变,就是4%。先从2014年的数据开始看。2014年的经济当然是下行的,制造业面临很大的困境,我党也隐瞒不住,开两会的时候总理都要长篇大论的讲述接下来会面临多少困难。但是官方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注意,这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仅只是指城镇户籍的居民,农民工不纳入失业统计。)是多少呢?4.09%,失业人口总数约900万。真是雷打不动的4%啊。
失业率数据造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得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的数据庞大得像海一样,统计局的那些大学刚毕业的孩纸根本不可能完成全面系统的造假。所以一定有大量的漏洞可以给我们抓到。先来看适龄劳动力总数,2014年,全国16-59周岁的人口数为9.16亿。这些人不是去读书,就要去工作。如果读不了书,也没有工作,那么他们当然就处于无业状态。因此理论上,适龄劳动力-在校学生-全国就业人数,减出来的结果,就是无业人数。
2014年的在校学生总数6936万,其中高中生2401万,中职生1802万(老实说我之前真不知道原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有这么多),本专科大学生共2548万,研究生185万。而官方公布的全国就业人数为7.73亿。注意,这个“全国就业人数”,包含了在乡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因此这个数据会比我们后面会重点阐述的“城镇就业人数”要高。现在结果出来了:9.16亿-6936万-7.73亿=7363万。这算是使用官方数据简单推算出来的我国宏观上的失业总人数,是包含了农村和城镇所有人口的失业数。这个算法简单易懂。按这么算的话,我国2014年适龄劳动力的失业率为7363万÷9.16亿=8%,当然超出了7%的国际失业警戒线。再使用这个简单的算法往前算几年,2010年16-59周岁的适龄劳动力人口数为9.4亿,在校学生数为7045万,全国就业人数为7.61亿,这么算下来,2010年的适龄劳动力的失业人口数为1.08亿,失业率为11.5%。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潘建成对红星新闻记者表示,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很多政策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实,比如在双创的激励下,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以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在不断地壮大,创新动能近年飞速发展,新材料、生物技术、数字技术三大领域都有重点突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能过剩的缓解,带来成本下降,价格回升,企业利润增长,信心增强,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而政府的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降低了企业的制度交易成本,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提供更多便利,这些都与政府的主动作为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