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股相对市场大盘的表现如何,这仅仅是我的猜测,这个猜测也许非常粗糙。众所周知,为了拓展业务,金融界雇佣大批精英为现有或潜在客户搜索盈利机会。
但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却始终没有对这种心理因素进行过彻底研究(当然,对总体市场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发生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来说,这并没有什么不对之处),他们之所以不去研究这些问题,是因为大多数金融界人士并不关心心理因素,这也就是说,他们总是不能拓展思路,而是一根筋地只关注问题本身。
除此之外,这些工作还要求我们对所研究公司的内部事务进行深入了解。当董事会认识到一种新产品的重要性时,外界却只能通过接触这些董事才能了解到这一情况。任何调查人员都不可能通过阅读年报,就能轻而易举地了解事实真相。
这些帮助理性投资者显著提升业绩的心理研究案例,或许可以引导我们在更深的层次上认识股市心理问题。在股市处于普遍高涨期时,股价会让研发的未来价值大打折扣。尽管它们的利好面肯定会成为现实,但却不可能持续多年。
反过来,如果这些研发成果的低估不会让投资者在最终结果影响到收益之前卖掉股票,股价大幅下跌就不会出现。那么,这段时间到底要持续多久才算安全呢?对于普遍性的悲观期和乐观期而言,这个时间要素是否会体现出显著的差异呢?如果是这样的话,能否在它们之间找到一种可以衡量的近似关系呢?
在当今复杂的技术条件下,从完成产品开发到实现盈利性生产之间的先导期正在变得越来越长,这又会进一步影响到越来越多明星企业的股票。
人类总是习惯于以几乎完全相同的方式,对同一投资动因作出反应-相同的希望,相同的信心,相同的恐惧,还有相同的耐心。不仅仅是年复一年,而是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地延续着这样的行为模式。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金融心理学去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我相信,随着60年代的到来,人们将对此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
那么,是否有什么方法能解决这些在本质上属于心理学范畴的问题,而不是在就事论事,以偏概全,通过精确认识新事物去实现一般性的结论呢?答案似乎是肯定的。50年代,俄勒冈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金融学教授0.K.伯勒尔(0.K.Burrell)曾做过一次试验。该试验的结论发表于《商业与金融新闻》 (Commercial and Financial Chronicle),我一直认为,金融界一直没有对此项研究给予足够的重视。
它率先提出一种新的技术,借此,我们可以掌握普通投资者将对特定类型的影响因素作出何种反应。这种方法揭示出普通投资者的常见认识误区,从而避免做出那些可能会让他们付出惨重代价的行为。试验对象是一个由40名学生组成的班级。
在试验中,伯勒尔教授假设每名学生拥有2万美元的理论购买力,每个人都可以在6只被标示为A-F的股票中进行选择。所有学生必须用这2万美元一次性购买其中的任何股票。对于这些虚拟股票,学生掌握的全部信息就是布莱尔教授随机设定的价格、上年度利润、股利率和除息率。
学生有权自主决定如何在这些股票之间分配资金,而且投资组合在多样性方面没有任何约束。此外,伯勒尔教授还定期对每只股票的价格进行随机调整,以模拟市场上出现的价格变化。只要他们认为能增加投资组合的利润,就可以随意调整组合结构。
同时,在每次股价变化之后,伯勒尔教授对每个学生投资于各股票的金额以及在整个投资期内的盈亏进行详细记录。伯勒尔教授需要检验的问题之一,就是在部分股票上涨、部分股票下跌期间,普通投资者是否会出现亏损。
因此,这些学生必须保证全部资金始终处于投资状态。结果,在模拟的3年投资期中,虽然某些股票确实出现上涨,某些表现为下跌,但收益和亏损则恰好相抵。试验揭示出的一些现象很有意思。首先,它表明,所有股票投资者都存在一种强烈的心理趋向。也就是说,在他们的心理中,总是把购买股票的价格与股票的真实价值联系在一起。对此,伯勒尔教授的结论是,整个班级的总体趋向就是希望以低于平均值的价格买进股票。
换句话说,如果他们愿意为一只股票支付的价格为40美元,那么,当其卖价只有28美元时肯定更有吸引力。在剔除绝对性亏损的投资之外,他还指出,那些最不成功的学生(仅针对于本次研究)往往倾向于追求短期收益,而那些最成功的学生,盈利持续时间却相对较长。对于认为股票分割有助于扩大市场规模而始终提倡“分割”高估价股票的人。
该试验也进行了特殊的安排-在基础收益相同的基础上,对高估价股票和低估价股票按相同市盈率进行销售,可是,试验却得出让他们感到困惑不解的结论:低估价股票的盈利能力略高于高估价股票。
远比试验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提示我们,在剔除现实市场中给投资者带来恐惧和希望等诸多因素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新的方法,检验公众对特定因素作出的反应。比如说,我们可以选择6只股票,并隐藏其具体情况,以避免后见之明带来的优势。我们对这6只股票采用相同的3年投资期,但在这段投资期之内,彼此之间的具体交易可以各不相同。
但这个试验的主体已经不再是学生,而是有经验的投资者。和现实情况完全一样,该试验投资的初始金额相同,但并不要求参与者进行全额投资。他们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既可以用这笔钱投资,也可以持有现金,由于决策没有其他任何数据可供参考,因此,买卖股票的唯一动机,就是股票报价的变动。
今天,我们都知道,价格变化本身就意味着大量的交易。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导致股票交易的动机还远不仅于此。如果恰当操作的话,这个试验也许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发:投资者会作出怎样的行为(以及可能的原因),如果我们能在少数最成功的投资者以及大多数不太成功的投资者之间,找到某种恒定不变的行为模式(这也是很可能的事情),我们将会得到更有价值的数据,它会告诉我们:投资者到底应不应该采取某些措施。
事实上,不需要多少想象力,我们也能想象到,只要调整一下伯勒尔教授的试验方法,就能帮助我们认识到股票分割以及投资者的价格反应等很多投资问题的重要性(或是不重要),从本质上来说,这些确定投资方式的问题,都属于心理学范畴。
但由于我们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少之又少,因而,我也没有资格妄下结论,轻易断言这些方法就能帮助投资者改善投资业绩。我唯一敢说的就是:在40年代和50年代 我们曾关注过对经济周期的预测:但等进入60年代之后,我们将把关注的目光完全转移到另一些问题上。竞争步伐的加快,也必将促使我们作出这一转变。
其原因在于:尽管这些研究对投资者的基本问题-选择应该买进或卖出的股票,已经显得不再重要,但它们将给投资者的决策带来很大影响,这就是如何把握买卖股票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