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当时台湾的模具产业很火,很多人都因为经营模具而发财了。但是台湾的模具设备大多都是进口的,本土根本没有制造模具的企业。然而,郭台铭却执著地认为,只要从日本进口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而且面对台湾未来的模具产业,郭台铭充满了信心,并且一心想把公司做大做强。在1977年,郭台铭利用日本的进口设备,在台湾研发成功了本土落地生产的第一批模具。然而,从日本进口的设备全部都是日文,公司的员工大多没有学过日文,因此在操作的时候总是出错。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郭台铭让人把说明书及操作手册全翻译成了汉字,但是按照翻译过来的内容操作,机器设备总是不能生产出100%的合格产品,而且每天都会生产出5%的次品,这让郭台铭十分为难。
其实在模具领域,郭台铭并不是第一个引进曰本设备的先行者。早在1974年,台湾的各大厂商就已经进口了大量的模具生产设备,但是因为次品的出品率过高,一直都按兵不动。郭台铭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买来的机器,员工竟然会看不懂。实在没有办法,他只好从日本聘请高级工程师来台。后来,台湾的模具市场供大于求,许多模具工厂纷纷倒闭,而郭台铭的模具厂由于对市场、生产流程的不熟悉,不到一年时间,就因为经营不善,公司的许多股东都逐一退出,这直接造成公司资金运营困难,甚至到了破产的境地。
郭台铭之所以会在这次投资中失败,主要是因为:
他错估了当时的市场形势,盲目地追随当时的社会潮流。产生这一后果的原因就是他没对当时的社会现状做具体的社会调查,只看到了当时模具产业的发展前景,而没有想过后期的发展前途。投资需要独立、周密的思考,不能被那些“金玉其外”的社会环境搞得晕头转向,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向,并且此投资所造成的损失要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郭台铭没有与日本厂商沟通好技术难题,以至于仅仅因为说明书的问题就让工厂停产了一个月,这直接造成了模具生产上市时间的延误。
在模具这一行,打算怎么运行,靠什么来挣钱,郭台铭并没有做针对性的调查,没有选定自己做这一行的方位,缺少自主品牌,所以他的公司才在竞争比较大的趋势下被吞没了。
通过郭台铭的这个案例分析,我们要告诫投资者,投资时切不可随大流,盲目跟风,看见人家做什么就做什么,看到人家赚钱就认为自己也能赚钱,也不管将来的损失是不是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要想在投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一定要根据自己本身的实力说话,做好战前准备,这样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获得应得的效益。
从郭台铭投资失败的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教训:
不要盲目跟风,要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切人点。
在投资到一个好项目时,一定要找好自己的经营理念,把自己的产品准确定位,确定好品牌的方向。
投资时头脑一定要冷静,一定要保持谨慎,不要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
知识链接:
郭台铭的投资哲学:
谨慎对待高负债 ;
沉着冷静应对股市下跌;
不要买隐含高风险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