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近期的大幅波动引起方方面面的关注,媒体甚至已经在提问是不是又要打响保卫战,底线是不是在7附近?作为回答,央行首脑也纷纷表态,无论是潘功胜作为外管局局长,还是易纲作为央行行长,甚或郭树清作为银保监会主席和央行党委书记,众口一辞,那就是人民币不具备大幅贬值的基础。
人民币是不是不具备大幅贬值的基础呢?
这个问题要问问美联储。
正是因为美联储按部就班地加息,让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央行左右为难:不跟,眼看息差有利于美元资本回流;跟,国内经济都在下行根本就跟不起,左右为难的结果是确定的,美元2018年一路走强,美元指数从年初的88最高升至95.5,简单算一下就知道,升值幅度在8%左右,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价年初在6.2767,现在最低在6.6595,贬值最多不过5.7%,相比其他货币,比如欧元和日元,贬值幅度就算是小的,美元指数现在小幅回落到94.38,以后会怎样,谁也说不好。
同样,这个问题也可以问问特朗普,正是特朗普出尔反尔坚持和中国打贸易战,人民币汇率才从端午节后开始出现连续的下跌。从目前的统计数据看,今年上半年,中国对美出口增幅才4.3%,同比少增16%,而6月份增幅5%左右,同比更是少增超过23%,贸易战一旦开打是没有赢家的,中国的出口环境只会恶化,而目前已经出现的逆差将有可能持续。
再者,我们当然也要问问央行正确答案。美联储加息,中国的央行并没有跟随,不但不跟随,反而降低了0.5%的存款准备金率,向市场释放了7000亿的资金,尽管央行附加了诸如大行解决债转股、小行主投小企业之类的条件,但是谁都知道,类似全面降准释放的就是流动性,这7000亿基础货币的投放算上货币乘数,产生的M2就在3万亿左右,这对于人民币的走势就相当于雪上加霜,不跌是不正常的,跌是正常的。我们理解央行的苦衷,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之前的政策已经让中国的货币市场产生了重大的扭曲。存款准备金率居高不下,现在尚在15%,2011年6月曾在21.5%的高位,而2007年1月,这个数字才9%,国际上,一般的数字也就4%。存款准备金这么高和中国的基础货币来自于外汇占款人民币投放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这种盯紧美元的策略保证了人民币的价值;一方面随着美元储备的高低,央行又不得不用包括加息、票据贴现和准备金率的调控来进行对冲。2014年我们的外汇储备达3.8万亿,基本可以算出对应的人民币25万亿左右,现在稳定在3万亿出头,对应的基础人民币也有将近22万亿,理论上讲,随着外汇储备下降将近1万亿美元,对应减少6.7万亿人民币投放(或回收),存款准备金率就应大幅下降。但是事实上,现在锁定的准备金一直在20万亿人民币,而央行各种贷出的资金却占到了10万亿左右,形成相当部分派生货币,通过各种名目的借贷便利和定向降准投放,层层转贷,既提高了社会使用资金的实际成本,又客观上封堵了降准的空间,因为相对基础货币和派生货币的量,实际锁定的准备金率也就7.5%,如果不加区别地套用概念,那么降准就变成大水漫灌,要纠正这种扭曲,让存款准备金名正言顺地降下来,只有把央行贷出去的资金收回来,比如国开行用于货币化棚改的资金,仅此一项即在3万亿。为什么货币化棚改方案的调整会引来房地产和银行股大跌,原因就在于钱没有了,改成实物安置了,而房地产中的货币是可以通过按揭加杠杆的!
中国经济总体是健康的,人民币的含金量是足够的,相对美元之外的其他货币也是强势的,只要我们应对得当,人民币会在合理均衡区间震荡,该打的保卫战还是要打的,打,有可能守住7,不打,就不是守得住守不住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