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我们在应用这条标准去筛选行业时,却遇到了两个困难。
第一个困难是:怎么知道行业未来的增长曲线是何种类型呢?要知道,投资者并不是先知,也不可能熟悉所有行业。
这确实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上市 公司不会告诉你它所属的行业未来会如何增长,就算告诉你也不一定可信。那么,我们该如何找到增长曲线会往上翘的行业?
我认为可以有两个方法。
方法一:自己多做功课,前瞻性地分析行业的驱动因素。
行业的驱动因素主要从需求面、供给面、政策扶持这三个角度来分析。
1.需求面分析
要回答的问题是市场会不会变大,会变得多大。这主要是考量两方面因素:一是新增需求有多大,二是替代空间有多大。
新增需求主要来自新的用户、新的市场,它是行业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力。仍以电视机的例子为例。在20世纪90年代,电视机的新增需求是很大的,中国大多数的家庭都是在那个时候第一次购置了电视机,它还成了家庭殷实的一件标志性物品——就跟今 天的小汽车一样。当时一台40寸索尼彩色电视机要两三万元,考虑到当时货币的购买力,绝对是一笔不菲的费用。所以,那时候长虹的日子非常好过,股价也确实是“气贯长虹”。等到了21世纪,大多数中国家庭都有了彩色电视机,国内的新增需求就衰竭得非常厉害。行业的驱动力大不如前,整个行业也开始停滞不前,陷入了价格战的泥潭。
在这一过程中,决定增长曲线是往上走,还是往下走的一个关健性因素是产品的普及率(或称市场渗透率)。
我们发现,当一种产品的普及率超过60%,行业的增长曲线就会面临拐点,通常就不是很好的投资标的了。当然,这个60%只是一个经验数字,并不-定很准确,而且可能比较适用于短时间不会重复消费的产品,而不太适用于像烟酒、报纸、可乐、日用品等快速消费品。但总的看来,若产品的普及事已经比较高,就意味着行业的成长期将要或已经结束了,股价也就不再具有想象空间。
替代需求是次要的驱动力,主要包括替代旧产品的机会,替代替代品的机会、进口替代的机会等。替代需求的存在,使得行业的生命周期可以有效延长。例如,彩色电视机对黑白电视的替代、平板电视对显像管电视的替代、国产电视对进口电视的替代等,使得整个电视机行业的销售额还-直保持着增长。但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一点是:替代需求远没有新增需求重要。它充其量只是一个辅助的驱动力,很难担当起振兴整个行业的重担。例如,液晶电视对显像管电视的替代过程产生了巨额的需求,使得长虹、康佳、TCL等国产电视机制造商于2010年的销售额比2004年都有了大幅增长(长虹增长了200%),但令投资者意外的是,它们的利润并没有多少增长。这主要是因为,替代需求是建立在一种竞争关系上的。为了让用户把老电视换掉,为了率先抢得市场,厂家纷纷降价促销,大打价格战,毛利率下降得厉害,所以利润就没有多少增长了。
2.供给面分析
供给面是投资者容易忽视的因素。在投资者普遍的观念中,供给面就像是怎么舀也舀不完的海水,决定行业容量的主要因素是需求这个“飘”怎么舀水,所以,供给面跟行业的增长曲线没有多大关系。它更多是影响行业的毛利率,如新增产能如果过多会严重侵蚀行业的毛利率(我们会在第3章有更多讲述)。应该说,这种观点在多教成熟的行业是成立的,但对成长类行业,尤其是科技行业,却有失偏颇。
对某些高科技行业来说,供给面的影响是很大的。一方面,好的供给可以创造出需求。苹果的产品就是最好的例子,iPhone 手机和iPad的良好性能吸引了无數用户掏腰包,并由此引爆了整个智能移动终端市场,大量类似iPhone和iPad的产品随之出现,使得菜宝高科这类生产触摸屏的上游供货商也顺带” 鸡犬升天”。在这个例子中,导致整个智能移动终端市场增长曲线上翘的驱动因素是供给,而不是需求。再比如新能源汽车,目前之所以销量事寥无几主要还是因为关键技术没有突破,产品还不够好,如果它能够又环保、又便宜、又安全,我想大多数人一定会开的。
另一方面,行业龙头企业的路径选择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通常,一种新产品在问世之初,其技术路径是不稳固的,例如DVD (数字视频光盘)的红、蓝光标准之争,3D电视眼镜的快门式、偏光式之争,触模屏的电阻式、电容式之争,平板显示屏的LCD.等离子、有机发光二极管之争,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安卓、塞班、WM之争等。每种技术路径都各有优缺点,天平最终倒向何方,有一定随机性。这个过程中,有影响力的行业龙头的最终选择会起很大的作用,其至比背后技术的优劣起更大的作用。以LCD与等离子之争为例,一开始,LCD和等离子的差距并不是很大。虽然在销量上LCD电视略占优,但由于LCD占据的是中小尺寸市场,等离子占据的是中大尺寸市场,所以销售金额上差距不是特别大。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厂商加入LCD阵营,天平就越来越向LCD倾斜。到了2011年,LCD电视占据了近90%的销量,等离子电视的销量连5%都不到。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一方面,加入产业链的厂商越多,产业的细分程度就越高,成本就会更快下降。成本的下降又会加快产品的普及,从而吸引更多的厂商加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例如,主流的32寸和42寸液晶面板在2007-2009年的时间里,就分别从每台315美元、605美元降到每台165美元、315美元,降幅近1/2。由此带来液晶电视价格的大幅下降,大大增加了其价格竞争力。;
另一方面,众多厂商的加入,也使得技术瓶颈更容易被突破。例如,原先LCD存在拖尾、无法应用于大尺寸、刷新率不高等诸多不足,但现在都已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而原有优势又得到了强化。相反,等离子领城索尼、东芝先后宣布退出,只剩下松下在孤军奋战。所以,LCD很快就完胜了等离子。LCD的整个产业链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等离子的整个产业链则没有发展起来。
方法二:借助他人的分析成果。
第二种方法是借助别人的智慧。别忘了我们是外干瓦联网时代.信鼠的森取非常方便。只要你善于寻找,你几乎可以找到所有你想找的东西,而且还是免费的。
你可以登录证监会的网站查看近年来提交IPO申请的公司招股说明书,里面会有详细的行业介绍(包括行业前景、产业链构成、竞争格局等重要内容)。由于近年来提交IPO申请的公司有几百家之多,涵盖了几乎所有行业,你感兴趣的行业差不多都可以找到。
你还可以阅读券商或专业调研机构的行业研究报告来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多數券商会定期发布它们撰写的行业研究报告,覆盖了所有较大的行业(--级子行业)。研究报告里会有非常有用的资料,尤其是“x x行业年度投资策略报告”,“x x行业下半年投资策略报告”等,资料更为详尽。你可能会被告知需要付费才能阅读报告的全文,但是,它的文字部分在通达信行情软件的F10资料中“行业分析”一栏就有,可以免费阅读。
除此之外,一些专]的调研机构(如赛迪顾问,尼尔森、In-star、 互联网数据中心等)也会在网上定期发布报告(或摘要),部分内容收录在豆丁网上,可免费阅读。国家统计局、商务局等官方网站,以及许多行业协会的网站也会发布相关数据。其实不必知道得很准确,知道-一个大概(比如是10%或30%,是否有提升空间)就够了。
你还可以通过跟业内人士闲聊的方法来了解行业,这是一个更好的方法。如果你看好的行业,你没有业内的朋友,你可以想办法跟 的专业人员来闲聊。只要持有100股,你就是它的股东,你就可以参加股东大会并提问。就算没有股票也不要紧,你可以在网上找到电话号码打过去,称自己“对贵公司股票有浓厚兴趣,由于资金量较大,为谨慎起见,想找贵公司的投资部人士了解下行业的情况”。通常不会被拒绝。
闲聊是非常重要的。闲聊的好处是:你可以提出你的疑感,并能获得更直白的认识。比起看用专业术语和财务数据包裹起来的招股说明书和研究报告,闲聊往往能够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也更容易理解。读者应该多使用这个方法,它不仅可用于行业的选择,还可以用于公司的选择。投资大师费雪在《怎样选择成长股》一书中提出了闲聊的“14 点原则",是不错的经验总结,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读那本书。
寻找中遇到的第二个困难是:如何确定评判标准?增长率要定为多少,上翘的幅度要多大?
这其实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行业的增长率并非越高越好。因为增长率越高,意味着选择范围会越小,估值水平也越高:同理,上翘的幅 度也不是越大越好。水至清则无鱼。标准不宜定得过高,适当就可以了。我的标准是:
(1)未来3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要在20%以上,如果小于20%,就不要看了。
(2)未来3年里,行业销售额的增幅要逐年提高,提高的幅度则不用定得太死,有“上翘”的形态就行。如果没有“ 上翘”的态势,哪怕某一年的增幅很大,但很快就掉头往下的话,也不是很好的标的。
总之,由于这条标准是我们选择行业的第一条标准, 有必要制定得宽松点。标准太严虽然会减少犯错的概率,但同样也会扼杀成功的机会。如果它让你连一个行业都选不出,就没有多大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