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实缴证明是私募备案造假的“重灾区”。
据财新报道,在之前的某次私募登记备案培训会上,一位中基协的人员吐槽私募备案乱象:“捏造认缴实缴数据,和真实情况完全不符,甚至有的机构居然以手机微信转账记录作为资金认缴证明,还大量发现有代缴、过桥贷款等情况,这些都是不允许的。”
程久余直言,使用过桥资金属于违法行为,但现实中大多是私募机构利用非股东自有资金转账到私募机构基本账户,打印出流水银行回单后,以此出资验资报告,然后再将该笔资金转回过桥资金提供方或其他机构账户。
而代持一般是资质不符合基金管理人股东要求的人员作为实际股东,与资质较好更易通过备案的自然人或机构以股权代持形式进行,由名义股东打款到私募机构基本账户,然后提交基金业协会备案。
这一来二往中,很容易被“钻空子”,用过桥资金以及代持提供出资证明的机构并不在少数。程久余对此强调,“使用过桥资金的私募机构不具备适当资本维持其正常运营,而使用代持方式的缺少相应的投资管理从业经历和能力,很难为投资人提供合适的投资管理服务。”。
如何辨别资金来源的合法、合规性,考量出私募基金真正的经济实力?此次“史上最严”出资证明新规,实际是监管对存量私募整顿清理的“加码”。对于那些违规操作的私募机构来说,遇到这项新规的确“战战兢兢”。
备受诟病的还有私募备案的法律意见书。“有的法律意见书只有两页纸,第一页是声明,第二页是一个盖了章的表格,我看到后都替他们汗颜。”一位中基协的人员曾向媒体表示。据了解,目前私募备案的法律意见书为尽职调查内容,应该包括十四项:是否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并有效存续;工商登记文件所记载的经营范围情况等等。
12万亿江湖:从严监管成为主流
迈入12万亿的门槛,私募基金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4月18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了最新的私募基金备案登记月报。数据显示,3月份私募规模微涨300亿元,达到12.04万亿元,由此一季度私募规模共增长9400亿元,又登上了新的高峰。
其中,私募管理人数量为2.34万家,备案私募基金为7.10万只,私募员工总数为24.26万人。值得一提的是,3月份证券私募规模缩水176亿,股权创投私募增长716亿。但总体而言,私募基金的增长速度已经放缓了。
“私募之前门槛过低,备案的私募基金良莠不齐,如今在强监管下,私募基金备案速度自然出现放缓。”有投资人表示,进入2018年,从严监管成为私募基金的主流。
首先让人提心吊胆的是地方自查。2018年2月,证监会私募部向各地证监局发送《关于开展2018年私募基金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集团化跨辖区私募机构、管理非标债权的私募机构、其他存在问题风险线索的私募机构”这三类私募机构纳入重点检查对象范围。
2018年3月1日,监管部门启动现场检查,持续至6月15日,一场事关地方私募工作的自查大潮纷纷在多地上演。
在业内看来,监管的日趋严格,对私募市场来说是一个‘出清低端产能’的过程。而在“严字当头”的大背景下,私募基金容不得抱半点的侥幸心理,否则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成为“出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