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怎样才能每天都收到这类文章!
答案:只需点击关注击右上方的《股权激励实战案例》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以约90亿美元价格收购了戴姆勒(Daimler)9.69%股份,成为奔驰母公司戴姆勒的最大股东。
这也是中国公司在西方汽车工业中的最大手笔投资。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以90亿美元收购戴姆勒近10%股份。
北京时间2月24日凌晨消息,据外媒报道,戴姆勒证实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持有其9.69%的股权,按当前市价计算这笔股份的总价值为90亿美元左右。这一持股比例意味着李书福成为戴姆勒最大的股东。戴姆勒在监管文件中说,李书福拥有逾1.036亿股的投票权。
戴姆勒集团2017年净利润再创新高,达到108.6亿欧元(2016年88亿欧元),旗下奔驰再度蝉联全球豪华车年度销量冠军。
从照相师到『汽车狂人』
背后是对失败的不畏
李书福出生在浙江台州一个贫困落后的山村里,19岁就就走入社会,跟着父亲做起了照相生意。1986年,李书福以冰箱配件起家,在26岁那年已经成为一个实足的千万富翁。
不料,国家对电冰箱实行定点生产制度,他的冰箱厂不在其列。
于是,李书福又转产高档装潢材料,研制出第一张中国造镁铝曲板。后来,海南『刮来』房地产风,他带着几千万资金来到海南。
不料,却遭遇地产泡沫,几乎血本无归。
1991年,那时候的正是奔驰宝马进入国内称王道帝的时期,发现汽车行业的巨大利润,李书福不顾家人的激烈反对,毅然投入到他的造车梦中。
不料,由于审批限制,民营企业就算造了车也不能上牌。
李书福不得不放下汽车梦,采取迂回线路,他开始造摩托车。于是,他创造了全国第一家生产摩托车的民营企业,同时也为他后期造车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他在浙江买了一块地,名义上是生产摩托车,实际是为了造汽车。
1998年,吉利第一辆车下线,那时候李书福还搞了个『下线仪式』,只可惜为他捧场的人寥寥无几。
经过漫长的等待,2001年,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吉利才登上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名录,吉利集团也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
从模仿到收购
背后是不懈的坚持
“请国家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如果失败,就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李书福
李书福的造车梦想,是从模仿开始的。
1996年,在当时像王健林那样的富豪都会买奔驰来自己坐,而李书福却买了两台回来拆开研究。后来,他又到一汽,把红旗车的底盘、发动机、变速箱也买回来进行研究。
就这样,他『照葫芦画瓢』造出来一台车。
“美好的日子,从美日开始!”是当时吉利主力车型『美日』的广告词。然而,稍微懂车的人都能看出来,吉利美日就是模仿了老款奔驰E级的前脸和当年红极一时的富康的尾部。
在创业初期,李书福用廉价轿车打开了国内市场,相比当年动辄几十万的奔驰、宝马、丰田、福特等进口品牌的汽车来说,售价3万多的吉利美日和吉利豪情,和高档一点的优利欧,在那个时期的中国汽车市场,再抢手不过了。
吉利,将汽车的门槛放低了,也让更多的中国人开上了汽车。
『我们要收购世界名牌沃尔沃』,在2002年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不久的李书福,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夸下海口,在场的员工都颇为惊讶。
于是,李书福开始了他的买买买之路。
2002年,在收购英国罗孚汽车一案中,因为他的『不懂规矩』,最终败给了南京汽车。后来,他又瞄上了奔驰汽车旗下的Smart。但那时候的奔驰还没有在中国办合资公司(北京奔驰成立于2005年),压根就没把『模仿起家』的吉利放在眼里。
也许就是那次失利,让李书福对奔驰心有不甘。
2005年,在香港成功上市(0175HK)之后,吉利在国际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006年,吉利集团与英国锰铜控股公司(MBH)正式签署合资生产名牌出租车的协议。打破了中外合资的『老传统』。在上海生产知名的伦敦出租车,实现『英国品牌中国造』。
电影《王牌特工2:黄金圈》中的『吉利造』出租车
2008年,在经济危机爆发之际,李书福又趁机拿下了全球排名第二的澳大利亚DSI自动变速器公司。
从那之后,李书福越买越起劲。
当年福特收购沃尔沃之后,用尽千方百计,花了上百亿美元研究新能源技术,都没有扭亏为盈的局面。李书福似乎看到了一丝机会。但在福特公司高层看来,李书福想收购沃尔沃完全就是做白日梦。
李书福想收购沃尔沃,注定是场持久战。
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福特公司决定甩掉沃尔沃这个『包袱』。
看到机会的李书福开始下手,他花费了数年的时间,与福特、沃尔沃方面反复交涉,尤其在知识产权方面。同时组建了一个200多人的谈判团队。其中,不乏国内外的律师事务所、汽车业界的顶级精英。
『谈判的的艰苦程度难以想象,光材料和记录就重达几十公斤。由于经常往返国内与欧洲,早上醒来甚至都反应不过来自己身在何处』一位参与谈判的人士说。
经过漫长的谈判,在2010年,吉利终于以18亿美元的价格完成了对沃尔沃的收购。至此,李书福8年的『沃尔沃梦』终于达成。
买买买不是任性
背后背负着更远的使命
时至今日,李书福的吉利集团通过买买买,成为一家拥有吉利、沃尔沃、领克、宝腾、路特斯等十大品牌、年销售汽车182万辆、营收预计超过2700亿元的全球汽车集团。
但在他手里的沃尔沃,并非只是一只纸老虎。
『吉利不生产沃尔沃,沃尔沃不生产吉利』,李书福在收购的签约仪式发言中说道。他想做的,就是放虎归山,实现沃尔沃的自身价值。
李书福给沃尔沃制定了『复兴计划』:沃尔沃汽车的主要研发和生产仍留在欧洲,同时在中国设立工厂。因为他深知吉利这个产自『第三世界』、『模仿起家』的品牌,就算能走上国际市场也没有过硬的竞争力。
欧洲品牌的标签,依旧具备强大的说服力。
2017年全年,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销量571577辆,集团全年营业利润实现了创纪录的141亿瑞典克朗。相较于2016年的110亿瑞典克朗,今年的营业利润上涨了27.7%。2017年全年营业额达到2109亿瑞典克朗,和2016年的1809亿瑞典克朗相比,涨幅为16.6%。
2017年全年,沃尔沃在中国市场销量突破10万辆大关,今年1月份中国市场销量11537辆,同比大涨38%。
由此看来,沃尔沃真的复活了。
沃尔沃S90
要说对于吉利,收购之后最大的收益是什么?
当然就是沃尔沃的安全技术。
要知道,沃尔沃发明了三点式安全带,发明了『笼式车身结构』,发明了第一款后向式儿童安全座椅等等。对于安全的考虑,沃尔沃永远都走在世界前列,而沃尔沃手上也捏着无数有价值的知识产权。
笼式车身结构
那么收购沃尔沃之后,吉利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用沃尔沃的安全技术。
为了重建品牌信心,李书福又创立了主打年轻人市场的品牌——领克(LYNK& CO),由吉利控股与沃尔沃合资成立。
领克01
利用沃尔沃的电气化技术、自动驾驶技术、安全技术,以及其在欧洲而影响力,在沃尔沃的发源地瑞典,建立研发中心。
李书福这一招叫,站稳欧洲,拳指『全球』。
花了90亿美金
想要戴姆勒的什么?
眼看着,北汽新能源、比亚迪、奇瑞的疯狂扩张,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等互联网造车后辈的野心勃勃。传统汽车行业走出来的吉利,怎么可能坐的住。
目前,戴姆勒在国内的合作伙伴是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北京汽车),双方合资成立了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奔驰),主要负责奔驰部分车型在国内的研发和生产,但大多是传统燃油车。
在这月初,戴姆勒集团宣布将投资约100亿欧元(约785亿人民币)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目标在2020年前使旗下梅赛德斯-奔驰品牌发布超过50款新能源车型,纯电动汽车将推出至少10款。
同时在三大洲共建立了6个工厂,其中5家工厂将会生产下一代EQ系列新能源汽车,第6家位于法国的工厂在未来将生产smart ED纯电动车型。
戴姆勒的新能源全球扩张计划,野心勃勃。
北汽集团与戴姆勒公司续写合作新篇
在去年,戴姆勒和北京汽车就签署了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框架协议,今年2月7号也得得到了发改委的许可。这也就是意味着,戴姆勒在中国的新能源之路已经开始了,第一个合作伙伴就是北京汽车。
那么,吉利会不会成为戴姆勒在华的第二个新能源汽车合作伙伴呢?
纵观吉利的产品线,吉利新能源目前仅拥有帝豪EV、帝豪PHEV两款车型,产品序列远远少于上汽、北汽、比亚迪、奇瑞等车企,甚至都不如新生的互联网汽车品牌。
去年年底,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曾表示:北汽集团到2020 年率先在北京市全面停止自主品牌传统燃油乘用车的销售,到2025 年在中国境内全面停止生产和销售自主品牌传统燃油乘用车。
能不能开上更便宜的奔驰,就看吉利了!
就吉利目前的基础来看,从电池到整车,从设计到研发,不仅需要花费大量金钱,而且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恰好,戴姆勒有新能源扩张计划,而吉利正好也需要造新能源汽车。
所以,买买买!就成了吉利目前最快的解决办法。
李书福的海外投资版图
在李书福此次投资戴姆勒以前,他领导的吉利公司也在海外大举投资,扩大在汽车业的版图。
1、2010年,吉利收购福特汽车旗下沃尔沃汽车公司,去年沃尔沃在华销量突破10万辆,沃尔沃中国市场以近30%的销量增速在全球市场中领跑。
2、去年6月,吉利收购DRB旗下宝腾汽车(PROTON Holding)49.9%的股份,及豪华跑车品牌路特斯51%的股份。
3、去年11月,吉利重磅宣布收购美国最大飞行汽车公司!这意味着中国将成为全球首个拥有飞行汽车的国家!
4、去年12月,吉利与欧洲基金公司CevianCapital签署股权收购协议,将斥资32.5亿欧元、约39亿美元收购沃尔沃集团8.2%股权,成为原沃尔沃汽车母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李书福麾下已经拥有沃尔沃汽车、Polestar、领克汽车、吉利汽车、伦敦电动汽车、远程商用车等多个品牌,吉利控股还对宝腾汽车、路特斯汽车及太力飞行汽车进行了战略性投资。
根据吉利的2020200计划,吉利汽车到2020年进入全球汽车企业前十强,同时成为最具竞争力和受人尊敬的中国汽车品牌,刚推出这个计划的时候,很多人对之嗤之以鼻,结果李书福一次次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汽车疯子”的汽车梦绝非虚言。
汽车“疯子”李书福
这个浙江农民,敢为天下先,如今要把多少汽车公司逼上绝路!
李书福不是官二代、富二代,貌不惊人!他出身农家,长得像个典型的农民。长相敦厚,塌鼻细眼,看起来很能喝酒的模样,十足的草根、草莽气质。
有段时间,当李书福收购沃尔沃的时候,全天下几乎所有人都在等看笑话。如今7年过去了,那些等着看笑话的人,恐怕要失望了。现在,沃尔沃汽车的业绩又好得不要不要的,盈利大幅增长!
不仅如此,李书福还继续把一个个知名汽车品牌纳入囊中,准备打造中国自
的汽车王国!今天,还要进军飞行汽车!
早在1997年,李书福就放大炮:“汽车有啥了不起,不就是四个轮子、两部沙发加一个铁壳吗?”外界说他是“汽车疯子”、“汽车狂人”。
一步步,李书福走得步步惊心,下手极重,独向虎山行。这厮就是一个从头到尾都流淌着赌徒血液的主儿,超级相信自己的直觉,一旦下了决心,就孤注一掷!
可以说,李书福是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家。中国成功的企业家,大都有一种共同的特质,那就是豪赌+混不吝。正是这种商业气质,让他们能够熬到最后也笑到最后。
这次,李书福又下了豪赌,而且是打破陈旧模式,让所有同行不敢想象的豪赌。也许未来,你今天看不起的吉利,将让你高攀不起。
任何一次机遇的到来,都必将经历四个阶段:“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最后:“来不及”!说来说去,每个企业家、创业者,都应当磨练你自己在破晓或者朦胧状态下进行判断,而且为之矢志不移的能力!归根到底,无论李书福,还是当年任正非、董明珠、马云等人,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胜利,靠的就是这种战略把握能力。先知先觉经营者 ,后知后觉跟随者 ,不知不觉消费者!这个时代,成功或许只属于那些能够提前感知大势、而且超级自信、敢于坚持的人。现代企业的竞争将是资本的竞争,不懂资本的知识、没有融资的技巧、没有金融的圈子,没有众筹能力、没有股权划分的思维、企业要想赢得现代的竞争显得分外艰难。不借钱企业没法运转,借钱企业资不抵债,老板该如何选择.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8年。不仅企业的生命周期短,能做强做大的企业更是廖廖无几。
企业做不长、做不大的根源当然很多,但核心根源却只有一个——企业的股权出了问题!人心善变,尤以今时今日更甚。然而《孙子兵法》有云:“上下同欲者胜”。如果人心不齐,各有各的打算,要带领这样的组织做长久就会很难。没有一致的利益难有人心的统一人心不齐是因为利益不一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多源于这种不一致。现实中我们每天都浸泡在这种一致与不一致的纠葛当中,比如毫不相干的两个人组成家庭以后,因为共同目标而心向一处,即便有矛盾也会因为终极目标的一致而积极化解,相互妥协,一致对外,而一旦分道扬镳,不互害就很好了,因为这时他们是在考虑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公司就不同,公司的每个成员是怀揣着各自不同的预期走到一起的,试探、观望,以能够达到自己的最大预期为目地,达不到就会走人,老板想什么、公司发展如何都和他无关。传统的组织模式,老板和员工之间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利益的关注点不一样。员工只有工资和奖金,公司挣多挣少和他没有什么关系,挣多了老板也不会多分给他,挣少了老板也不敢不发工资给他。
他只关心分在他碗里的东西够不够分量,至于锅里还有什么、有多少他不管,也管不着。这种利益的不一致就导致了不同的行为表现,比如,员工每天只工作8个小时,而老板恨不能24个小时都用来工作;遇到问题或者困难时,员工本能的会找借口不去做或者推责任,老板则是本能的去找方法解决问题,甚至于企业面临倒闭的时候,员工可以轻松的转身离开,而老板却无路可走,只有独自承担。另一方面,因为信任的基础是双方利益的一致性,当利益不一致,老板和员工之间就很难有信任,不仅语言显的苍白,即便把心掏出来员工也未必会信,而没有信任,相互之间也如同隔皮猜瓜一样,猜不准各自的心,要统一就更难。人心不能统一,归根结底是因为利益不统一,那么先解决因自然就会带来果。有一句话叫钱在哪儿心在哪儿,这个世界上人们能看到的最真实的就是钱,所以我们可以尝试用钱这个实实在在的工具把大家拴在一条绳子上,自然就会达到人心的统一。
用股权统一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相信大家都看过这样一个段子:新媳妇刚过门那天看见新郎家有老鼠出没,就只是看热闹,洞房花烛之后再看到老鼠就是穷追猛打,怒斥老鼠偷吃她家粮食。这个段子诠释的就是利益一致人心才会一致这个道理。在公司,如果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不统一,作为个体就会本能的只关注自己那一块儿,表现上就是到点儿上班,到点儿下班,没有创造力、主动性、责任心,这是最让老板头痛的,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股权把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统一起来。
可以采用自主经营的模式,就是把经营权分一部分给员工,让每个自组织(小组或者部门)自主经营,共享其收益,而不是只有工资和奖金。这样就把公司的利益和自组织的利益匹配起来,让每个人都在为自己做,本质上也是在给公司做,比如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韩都衣舍的小组制,还有中国农村的包产到户也是把土地的经营权放给了农民。还可以采用干股激励,根据业绩共享公司的利润,让关键人员享有股权对应的分红权,晋商的身股就是这样一种分红权。在干股激励基础上还有更好用的方法是增量激励,就是把比上年增加的利润大部分分给员工,没有增加时就不分,这样会鼓励大家关注公司发展,创造更多价值。不管是自组织还是干股激励,都非常简单好用,因为不需要变更章程,作为股权激励的第一步,可以积极去尝试,尤其是针对分支机构、门店、短期项目。但是这些模式最大的缺陷是只能统一利益,不能共担风险,亏了还是公司的,一旦遇到外部环境有重大变化导致公司亏损时,员工不仅不能和公司共担,还会选择离开。所以只可以在短期内使用,不可以长期使用,特别是对关键的核心人员,不仅要能共享,还要能共担,因为所有风险都由老板一个人承担,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并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