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只股票比以前便宜不能成为买进的理由,同样仅仅因为它比以前贵就卖掉也不是理性的方式。——彼得.林奇
买入股票需要前期的调查研究,需要对股票的基本面做到了如指掌,更需要对时机的把握以及方法策略的熟练运用。彼得.林奇有自已独特的股票买入方法,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须鲸法则
须鲸是一种海洋生物,它不是采取有针对性的捕食方式,而是先不加选择地、快速地吞食数以千百万计的微小海洋生物,然后,通过鲸须选择很少的精华部分留下来,其余的杂质则全部排除出去。林奇在感觉到投资良机时,也像须鲸一样,先大面积地撒网捕捉,然后经过仔细研究,最终选择一小部分优异的股票留下来,继续持有,其余的则全部卖出。但即使这些留下来的股票,也会由于公司经营情况的改变而使该公司的股价发生变化,如该公司所处的行业竞争加剧,面临新产品的挑战,公司本身的管理出现问题,凡此种种都会引起该公司股价的下跌。一旦情况有变,就要采取行动。即使企业本身没有什么变化.股价变了也会促使林奇采取行动。可见,不断地翻检手中所持有的证券,不仅和林奇须鲸般的投资方式有关,而且和企业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有关。
彼得.林奇的这种股票买入方法,更加体现了他的随机应变能力。也许正如他所说的:3个月前购买的股票如仍然有1/4值得保留,就是一件很值得欣慰的事情了。
林奇认为,须鲸法则的运用正如在沙里淘金一样,需要做大量的淘洗,10次中能够有1次收获,100次就会有10次的收获。
须鲸法则的运用就是要学会对股票的研究和跟踪。买日用品的时候我们还要认真地比较,货比三家以后才会买,在买股票的时候当然更要学会研究分析和跟踪。在股票的实际操作中,林奇的须鲸法则提醒投资者买股票的时候要熟悉即将买入的那些股票。林奇发现很多人买卖股票的时候只是依靠自己的感觉或者是小道消息,不重视研究工作甚至不做任何研究。这些投资者通常都会将大量时间耗费在财经证券频道上、网上的各种股票评论及推荐上,或者推荐股票的街头小报上,却不肯对公司的基本面分析花费时间和精力。这就是大多数投资者失败的主要原因。
在国内投资市场上,常有人会说“我听xx的建议买入了什么样的股票,我看了报纸的推荐说xx股票好,有消息说x股票要大涨”等等,可是结果在大部分情况下这只股票都没有预期的那么好,甚至更差。因此股票投资、最忌讳人云亦云,跟风冒进。
彼得.林奇的须鲸法则,其核心就是比较、筛选。正是这种不断的比较,才使得他避免了盲目,避免了人云亦云。如果投资者能做到这一点,就会获得巨大的回报。
这里有一个真实的事例,王先生在股市中历经数载,经过了“5.19"的疯狂,也度过了四年漫漫熊市的洗礼,现在他的资产已经过千万。他投资成功的法宝就是“货比三家”和“长期持有"。
王先生认为,现在很多股民买股票,留不住,那是因为对这只股票没信心、不了解。对此他打比方说,“如果有人想在最繁华的闹市开个店,那么肯定会去店铺看看,怎么进货、附近人流量怎么样,销售策略如何,客户定位分析等均会做一翻研究。但是现在很多股民买股票,连这只股票是做什么的都不了解,就买进去了,一跌就害怕,这不就是心里没底吗”。实业投资知道投进去的是真金白银,投资股票玩的不是钱吗?或许,虚拟投资比实业投资更应该谨慎。实业,还可以看到货物摆在货架上;可股市,打个水漂,估计连浪花都没见到。
王先生敢于5年仅持有三只股票,是有一份勇气,更多的是有一种信念。用他的话说,“功夫在股外,长线持有的股票,一点都不害怕,因为这些 我不知道去过多少趟了。我会去公司调研,会进车间跟工人聊天,跟当地人聊天,会了解整个行业情况、企业经营模式、是否有当地政府支持等一系列问题”。从这一点看,不是每一位投资者都可以将功课做到如此扎实的。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买入自己熟悉的股票,而且这样做,即使跌了也可以坦然面对,因为自已可以在低价位再加码买进。就这3只股票已经让王先生的资产至少翻了十几倍。
王先生的经历所告诉我们的也正是彼得.林奇的须鲸法则所要求的:买股票,一定要买自己熟悉的股票,一定要货比三家,反复比较,从中筛选出真正的金子。
2.常识投资法
彼得.林奇认为,最佳的投资对象大都不是来自分析家的报告,而是来自日常生活。他说,与其向那些只关注股票行情而不重视调查研究的经纪人或者投资专家寻找选股意见,不如从自已的生活中寻找那些产品非常吸引人但公司本身却并不怎么出名的高成长公司股票。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新产品的接触是最直接的,对于公司的服务的感受也是最直接的,因此投资者对企业的体会也是最直接的,此时那些有潜质的公同往往还没有大资金关注时,价格相当吸引人,而一旦分析家们关注这个股票时,股价早已经涨得很高了。林奇曾买过一只汽车旅馆股票,当时他在该旅馆中住宿,旅馆的优质服务吸引了他,后来该股票大涨。
彼得.林奇关于常识投资法还讲述了一个在新英格兰州的消防员的故事。该消防员运用自己的生活常识选股而成为了百万富翁。
20世纪60年代,新英格兰州的一名普酒的消防队员注意到,这几年来,当地的一家塔姆布兰茨(Tambrands) 公司(后来更名为Tampax)下属的工厂在以非常惊人的速度扩张。这个消防员想,除非这家公司的发展前景一定非常好,否则该公司的发展速度不会如此的惊人。基于这种想法,他投资2000美元买入这家不知名公司的股票,在随后的5年间他每年投资2000美元买入这家公司的股票。虽然他并没有买当时非常流行的沃尔沃汽车公司的股票,但是,到1972年他原来分6年投资的1.2万美元却增长到了100多万美元,使他成为了百万富翁。
林奇讲完这个故事后,感叹地说“我不知留这位幸运的投资人是否曾向经纪人或别的专家求教过.但可以肯定,如果他向投资专家请教的话,这些专家肯定告诉这位消防员他对这家公司的想法是错误的。如果他听从了这些曾经知道当时把钱投向什么行业最好的专家的建议,他一定会买那此专家所在机构争相购买的热门股票,或是当时背遍看好的电器行业的股票。幸运的是,我们这位消防员只相信自己的判断。
彼得.林奇的投资过程,其实就是这种常识投资法的实践过程。他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处处留心,从身边最普通常见的产品、服务中发掘出一个又一个涨幅惊人的好股票。
在去加利福尼亚的旅途中吃快餐让他发现了塔可钟(TacoBell)公司。
与一位在假日饭店工作的朋友的交谈让他对laQuinta的优良经营印象深刻,他买入后股价在10年涨了11倍。
他一家人和一些朋友开的沃尔沃汽车让他发现了沃尔沃公司股票。
他的孩子,公司系统管理员对第果电脑的喜爱让他买入了苹果电脑投票从事丧葬行业的SGI公司是他的一位同事在旅行途中发现的,这只当时毫无名气的公司股票后来涨幅惊人。
他的妻子对L'egs的超级费赏让他找到了一只上涨3倍以上的股票。
林奇认为,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利用自己的生活常识,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产品,选择那些生产自己相当了解的产品的公司股票,是成功投资的最好出发点。从日常生活中受到消费者欢迎的产品,发现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公司,是成功投资的第一步。散户战胜专业投资者的捷径就是从最普通的生活常识出发,寻找那些投资专家们根本不会注意的无名却发展迅速的高成长公司股票。在每个行业,在每个地区,观察力敏锐的个人投资者可能在投资专家之前很早就已经发现了高成长的企业。
3.运用高换手率
高换手率是彼得.林奇重要的股票交易方法。他在出任富达公司麦哲伦基金经理的最初四年里,第一年的换手率是343%,随后三年则保持在300%,麦哲伦基金在林奇手里不断地旋转,变幻出万般花样,令人眼花缭乱。
上任伊始,彼得.林奇就频频换股。他的高换手率的原因是:一方面,他不仅要用自己中意的股票替换不甚理想的股票,并且,他还要将某些股票变现,以偿付部分投资者的赎问要求。另一方面,在股价大跌的空头市场里,共同基金被投资者们所抛弃,麦哲伦基金被迫自1977年到1981年,连续四年不对新客户开放,同时基金被大量赎回,情况之严重,令基金大约萎缩1/3。因此,临危受命的彼得.林奇采取高换手率的策略多少有些不得已而为之。当然,这还和彼得.林奇的“进攻性策略”密切相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不断地寻找更好的股票来换掉我已经选中的股票”。
麦哲伦基金是资本增值基金,有权购买任何资产,这一特点使得彼得.林奇得以充分地施展拳脚。在1978年麦哲伦基金的年报里,彼得.林奇主张:减少飞机制造业、汽车工业、铁路业、化学工业、电子工业、能源工业和公用事业的股票数量,增加广播公司、娱乐业、宾馆行业,金融业、保险业、租赁业和消费品工业的股票。在1979年的基金年报里,彼得.林奇则提到了他所特别青睐的五种类别的公司:中小成长型公司;高收益和红利不断增长的公司;处于低谷,前景正在改善的周期性的公司;被市场和华尔街所忽视的公司以及资产价值被严重低估的公司。
不得已而为之的高换手率,带来的并不总是辉煌业绩,彼得.林奇也为此留下不少遗憾。一些被他拋弃的股票在他卖出后反而走势强劲,换上来的新股票却不全是那么表现良好,因此,他经常明笑自己的做法是“拔掉鲜花,浇灌杂草”。他的这句话竟成了至理名言,有“股神”之称的巴菲特还特别引用过。由此可见,巴菲特和林奇也深有同感,买卖股票也是一种“遗憾的艺术”。
将近四年的封闭期对F彼得.林奇来说简直是一种严格的训练,他被迫熟悉各种行业中的各种公司,了解导致每一种行业或每一个公司盛衰的种种因素。波士顿被称为共同基金之都,在那里,彼得.林奇每年访问几十家公司总部,在投资会上熟悉和了解几十家公司,邀请近二百家公司的负责人来富达会谈,并共进午餐,每月至少和一个主要行业集团的代表人物交谈一次,这成为了麦哲伦基金的惯例。在实践中,彼得.林奇认为最重要的收获,是他懂得了在投资过程中,自己做研究的价值。
彼得林奇经常改变他投资的方向,就像赛艇比赛一样见风使舵。他所投资的1400多家公司中,全美最大的100家企业古其所投资金的一半,其次100家企业占17%。他每天要卖掉5000万元的股票,又买进大约5000万元的股票。当他发现手中持有某些公司的股票稍稍超过其应有的价值时,他就会立刻卖掉它。而市场上的某些股票稍稍低于其应有的价值时,他就会马上购进。他总是在毫不犹豫地追求哪怕是很小的差价。
皇天不负有心人,麦哲伦基金在彼得.林奇的管理下,终于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尽管基金经历了1/3的缩水,基金额后来却获得了飞升。1981年,麦哲伦基金与塞拉姆基金重新开始向公众发行,大众投资的热情重新高涨。当时的基金规模超过1亿美元,投资了200多只股票。经过四年的封闭期,彼得.林奇不但顺利地挺过了赎回高潮,还取得了良好的业绩。由于投资者不再大量赎回,基金换手率从300%下降到了110%。
4.小公司大成长
彼得.林奇认为,作为投资者,显然要追求的是股票的投资价值。虽然投资者更加关注市场上公认的大公司的股票的投资价值,但小型公司比大公司更具成长潜力。大企业往往是在行业内的领先者,此时工场的格局已经基本稳定,企业的份额相对固定,若要获得进一步的成长需要挤占竟争对手的份额,由于企业的高速发展期基本过去,其成长空间相对来说比较有限(与企业自身的规模来比较),其总体价值的提升就比较困难。而小企业因为可以比较灵活地经营,一旦新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同,或是技术得到进步,企业的规模将得到飞速的扩张,企业的市场价值也将成信甚至几十倍地提升。
彼得.林奇认为,公司越大,其股票的涨幅越小。例如宝洁、可口可乐,杜邦、克莱斯勒、通用电气等公司,它们的盈利总额非常大,但都不可能快速增长,从而使其股价在短时间内上涨10倍。对此他具体论述了通用电气公司。通用电气的规模太大了,它的股票市值接近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有9亿股在市场上流通,总市值达390亿美元。通用电气公司每年盈利超过30亿美元,仅此一项就足以使它名列《财富》500强企业。它的经营非常出色,如明智的收购,削减成本,成功地开发新产品,清除经营糟糕的子公司等等。但是这一切并没有使它的股票快速上涨,其股价仍然像蜗牛一样缓慢地上升。这是由于庞大的规模阻碍了股价的快速上涨。
而快速增长型的公司就不一样了,彼得.林奇在其著作中很坦诚也很直接地表述了他对这种公司的喜爱。这种公司的特点是规模小并且年增长率保持在20%—25%。也就是说只有这种小型企业才能满足快速增长型公司的特点。彼得林奇还认为大量能够在有限的几年内上涨10倍以上的股票就藏在这些公司里面。投资者经过仔细的分析研究如果选中了这些股票中的一两只就可以实现个人的投资愿望。
对此,彼得,林奇指出:想赚钱的最好方法,就是将钱投入一家成长中的小公司,这家公司近几年内一直都出现盈余,而且将不断地增长。
成长性的比率是财务分析中的重要比率之一。 它一般反映公司的扩展经营能力,同偿债能力比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用来测量公司扩展经营能力。因为安全性是收益性、成长性的基础,公司只有制定一系列合理的偿债能力比率指标,财务结构才能走向健全,也才有可能扩展公司的生产经营。
彼得.林奇认为,成长是一个公司的重要特性,成长股也是他投资组合最大的单一类股。然而,成长中的公司绝不是他找寻的唯一目标,在任何时候都有被高估或低估的股票,形成有利的买卖机会。
关于成长,彼得.林奇尤其更视单位成长的程度甚至超越盈余成长。成长股投资理论大师洛威.普莱斯所找寻的是在每个景气循环中都有盈余成长的公司。
不过,高成长也可能起因于售价调高或高超的购并技术。因此,彼得.林奇则注重每一个季度与每一年实际单位销售量的成长。
彼得.林奇的这种观点在市场中有着很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因为小公司相对于较大公司来说有者更大的成长潜力,绝对规模的稍微扩张就能够带来相对规模的增长比例大幅提升。比如一个小型公司销售额为3000万元,当它的销售规模达到6000万元的时候就是100%的增长速度,一个较大型公司的销售额为一个亿、当它增长3000万元的销售额时才增长了30%(考虑利润率相同的情况)。所以小公司更易扩张规模,而大公司扩张很艰难。当然比如像中石化、工商银行这样的大型公司和苏宁电器、晋西车轴这样的小型公司相比,后者规模增加1倍比前者远来得容易,而在彼得.林奇投资的股票中,中小型的成长型公司是最稳妥的,彼得.林奇认为在这种投资组合中只要有一两家公司收益率极高,即使其他股票赔本也不会对整体组合的投资成绩造成太大的影响。
5.发现市场盲点法
彼得.林奇认为,市场总是存在着盲点,投资者可以以最低的风险去实现预期的利润。投资者应保持足够的耐心和敏锐的分析能力不断地发掘市场所存在的盲点,市场盲点一旦被整个市场所认同,先迈一步的投资者将会获得可喜的回报。
彼得.林奇有一种超越其他投资者的优势,那就是他购买股票时寻找的是购买的理由,而许多其他投资者寻找的是不购买的理由,如公司实行了工会化,其他新产品的问世将给公司带来巨大的冲击,国家预布政策禁止销售某种产品使公司利润大幅度下滑等等。其中有许多偏见影响了大多数投资者对行情的通盘研究。“要挣钱,就得发现别人未发现的东西,就得做别人因心理定势作祟而不愿做的事。”彼得.林奇认为这是他成功的秘诀之一。
彼得.林奇还发现了外国市场的投资价值。作为互助基金的管理者,他除了涉足国内投资以外,还将投资触角伸到了国际投资领域。如果说所有美国货币资产投资于海外的比例,必须大体上符合主要外汇市场的资本化程度的话,那么大部分美国机构资产组合应当投资于海外。但是,由于地方沙文主义的作用,上述情况不会发生。尽管如此,由于各国税制、获利程度,交易风险等因素的作用,将会促进美国机构资产组合继续流向海外。林奇经过调查发现,国际投资的无效性令人吃惊。他曾访问过瑞典的一家大股票经纪公司,公司里没有一个人曾去过沃尔沃,尽管该汽车公司距哥本哈根仅320公里。在瑞典,沃尔沃就相当于美国的IBM、通用汽车、通用电气公司。这种情况在德国、香港、泰国等地也经常发生,人们对公司的分析显然是不够的,在许多情况下则几乎根本没有分析。由于市场的无效性,使有胆识的投资者很可能在国外投资中赚很多钱。
彼得.林奇的胆识使他毫不迟疑地向国外投资。他把国外公司与国内同产业公司相比较,然后决定是否投资。比加福特、斯巴鲁和富豪,还有米其林等。
彼得.林奇指出,你可以根据价格从事两种股票之间的套利。比如以折旧来说。你找出厂房的总账面价值,接着比较AKZ0与杜邦的年度折旧率。如果AKZ0的折旧率为4%而杜邦为2%,你就会知道AKZ0的利润被低估了。
有一段时间,德国的公司税率高达50%,远比其他国家高。德国因此必须降低公司税,否则人们会将公司搬到赋税铰低的西班牙或爱尔兰。因此,投资人可以预期留在德国的公司,盈余会随着赋税环境的改善而好转。
在瑞典,保险公司股票上市的不多。当美国保险公司获利率提高,保费上涨之时,大家都预测它们将在世界各地大赚其钱。瑞典的斯堪迪亚公司却在报纸上公布其营运不佳,国内竞争者也纷纷倒闭。在美国公司出现盈余之前,公司的股票始终没有起色。彼得.林奇抓紧机会买进,并赚了8-10倍的钱。
彼得.林奇在欧洲投资成功的比率比在美国高。在买入股票3个月后,他往往对一半的欧洲公司的表现感到满意,而在美国,则只有四分之一的公司能给他带来相同的快乐。不过他说:“法国的股票经纪人非常的糟糕。若你有耐心地评估一家公司的每一个部门,你将会发觉经纪人的预测完全无法实现他们不知从哪里变出那些数字”。
彼得林奇最钟爱的几个国家都是其他基金经理人缺乏信心,不愿投入太多资金的地区。就拿意大利来说——其储蓄率是全世界最高的国家或地区之一,而且引进共同基金的观念也比较晚,必定吸引大资金投入股市。
当彼得.林奇在米兰证券交易所买进IFI时,那家公司将菲亚特汽车和其综合公司持股价值的40%并入公司资本。而SIP电话公司则是以其现金流量1.5倍的价格卖出。也就是说,意大利公司的股价太便宜了。
在西班牙,彼得.林奇持有不少特菜弗尼卡与思德萨公司的股票。
在墨西哥,墨西哥电话公司是他中意的公司。
当彼得,林奇买进DELHAIZES FRERES时,它的价格远比美国食獅公司的价值还低。食狮公司是一家经营状况颇佳的超级市场。
彼得.林奇最喜欢买其他美国投资机构正开始累积的外围股。它们之中,有些公司市值很高,会吸收大笔资金。当收购进行到某个程度,股票已经被美国人买过头,他就会退出,并找寻下一个别人还没有发现的目标。
与传统的长明投资模式不同,彼得.林奇并不是在熟知了公司的内部管理信息后才去投资,他不太担忧公司管理方面的问题。在他看来,尽管管理在公司中相当重要,但在许多时候,公司的利润稳步上升并不是管理所致,而是由于公司所从事的事业本身的声誉所致。如回收废纸并制造新纸在市场上占统治地位的福特哈佛公司;国际服务公司,作为一家殡葬屋连锁公司,稳定地购买新居住区现存最好的殡葬屋:等等。一家公司所拥有的某种独一无二的特征可以使其在市场占有较大的份额,保证其利润的稳步上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人们对该公司管理方面的担忧。林奇之所以对高技术公司不感兴趣,是因为他认为那些高技术公司难以让人理解,即便它们中的一些公司司能不错,但如果你不能真正了解它们,它们也不会让你受益。
伟大的成功通常总是需要执著的投入。不管某一项事业是否值得献身,如果你尚未达到非常热爱它的程度,你就难以取得伟大的成就。彼得.林奇把股市作为他任意驰骋的竞技场,他所取得的非凡业绩使他成为世界上薪酬最高的有价证券投资雇员之一。正如一句古老的法国格言所说,“精神的欢乐会释放能量”。由技巧带来的欢乐就是彼得.林奇的成功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