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生存在一种“经济气候”里。公司的生存依赖于外部环境,正如植物及人类必须依赖大自然才能生存一样。它们需要钱做血脉,以供给营运所需的流动资金,公司需要顾客来购买其产品,也需要供应商来供给其生产所需的原料,它们还需要一个有为的政府为其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而不是用繁杂的赋税和监管把它们压得喘不过气来。
当投资人谈到“经济气候”时,他们并不是指所谓的晴天阴天或者春夏秋冬。所谓的经济气候,是指影响企业的外在力量,或者说那些影响其赚钱还是赔钱,乃至影响其兴盛成败的因素。
在农业时代,当80%的人口还在农田里工作时,我们说的经济气候就和自然天气息息相关。如果遇上干旱或是水灾,谷物不是枯死就是被洪水淹没,农民自然很难赚到钱。农民没有钱,商店自然门可罗雀,甚至连这些商店的供应商也没有生意可做,当天气有利,农民获得了创纪录的大丰收,其口袋里的钱比较丰厚时,商店生意才会兴隆,并且就会有钱继续上货,供应商的口袋才会变得比较饱满。良性循环就会不断地继续下去。
难怪以前街谈巷议最流行的话题就是天气,而不是股票市场行情。因为天气之于人们生计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农夫年鉴》这本天气预测书籍成为当时一年四季的畅销书。今天,你看不到任何有关天气的书籍排在畅销书单上,但有关华尔街的书籍则是经常上榜。
今天,和农业相关的人口不到全美人口的1%,天气的影响力已经大幅降低。在商业社会,大家对天气预报的关心远远比不上对来自华盛顿或是纽约的利率预测报告和消费者支出预测报告关心。这些都是影响经济气候的人为因素。
有三种主要的经济气候:一是过热,二是过冷,三是偏暖。过热的气候使投资人紧张,而过冷的气候则使投资人觉得压抑。他们最期待的是偏暖的气候,这种气候是最好的,因为一切都达到了最佳状态。不过,这种气候很难持续。大多数时间气候的变化总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不是从冰点变成沸点,就是从沸点转为冰点。
我们先看看过热。当景气升温,人们蜂拥至商店里购买新车、新沙发、新录像机以及所有新商品。陈列在架上的展示商品很快就销售一空,商店必须雇用更多的职员来处理飙升的生意,工厂也是日夜赶工生产更多的产品。当经济达到炙热阶段,工厂生产出了如此多的产品,以至于在商店、仓库和工厂等各个环节库存都堆积如山,而商店为了不致落入货品短缺的窘境,还在不断囤积货品。
当景气过热时,勉强合格的人找工作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报纸上的招聘广告连篇累牍。对于中学或是大学毕业的年轻人而言,经济过热是找工作的最佳时刻。
这种状态听起来就像是已经臻于完美。各行各业在这个阶段几乎都能赚到大钱,失业率走低,人们的收入丰厚,充满信心及安全感。于是,人们在消费上敢于大花特花。但在金融市场,过热的经济是一件坏事,这会让华尔街的职业投资人深感不安。如果你注意经济新闻,就会看到这样的标题:“经济强劲增长、国家欣欣向荣、股市却大跌百点。”
人们最主要的担忧是,一个过热的经济和过度的繁荣会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物价上涨的学术名词。当人们对商品及劳务的需求高涨时,通常会导致原材料和劳工的短缺。任何时候一种东西出现短缺,其价格都倾向于上涨。汽车生产商必须付出更多的钱来购买钢铁及铝等原料,因此它们便会调高汽车售价。当员工感觉到物价上涨时,他们就会要求加薪。
如果商家和雇员轮流加价以赶上彼此的加价步伐,一个价格上涨就会导致另一个价格上涨。公司为电、原料和员工支付越来越多的钱。工人虽然拿到更多的钱,但是他们并没有享受到什么好处,因为他们必须付出更多的钱才能买到商品。房东也调高租金来覆盖其上涨的成本。很快地,通货膨胀就失去了控制,每年以5%、10%甚至20%的速度(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飙升。1979~1981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一度高达两位数。当新的工厂及商店在全美各地扩张开来时,许多公司要靠贷款来支付公司的新建项目。同时,许多消费者用信用卡赊账购物,最后的结果就是银行贷款的需求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