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无论是偶然还是经过深思熟虑都应该被看做是历史上最机敏的市场调节者之一。他所拥有的感觉到市场存在很大的危险的能力,或者是当别人认为危险时他却看到了投资机会。巴菲特说:“如果任何一个人准备去做任何一件愚蠢的事的时候,市场在那里只是作为一个参考值而存在,当我们投资于股票的时候,我们也是在投资商业。”
任何时期的任何行情,最大的投资机遇和最大的投资风险一定是来自于价值标准的变化!同样的青菜,在春夏秋冬有不同价格,因为它在不同时期所体现的价值不一样,人们衡量它的价值标准也不一样,价格自然会不同,更主要的是,青菜的价值与肉食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因此。其所对应的市场价格也是截然不同的。
这样的例子同样也发生和反映在股市中。例如,同样的汽车股,在2004年行业最景气时,人们给予它的估值标准可以达到25倍左右的市盈率,而在2005年行业景气度回落的时候,人们给予它的市盈率估值标准一下子降到了10倍左右,到目前为止,也只在15倍左右。这样的例子也曾同样发生在钢铁股和石化股里。
为什么说价值标准变化给行情带来的投资机会和风险是最大的呢?很明显,同样的股票在业绩没变化的情形下,市盈率标准从25倍降低到10倍,意味着这只股票的价格要跌去60% ;反之,如果某一类股票的估值标准从10倍市盈率提升到20倍市盈率,则意味着这只股票的上涨空间将达到100%.
股票G天威,该股有超过60%的主营收入是来自于电站设备。因此,从2003年到2005年上半年的两年半时间内,人们以比较合理的电站设备类估值标准,给予它20倍左右的市盈率定位。但从2005年下半年起,该公司介入了太阳能产业,按照国际市场的估值标准,人们对它的估值标准从20倍市盈率迅速提升到了45-60倍,从而打开了该股超过300%的上涨空间。
人们的价值标准会随时间的推移以及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每当行情新主流热点形成的时候,一定是这个主流热点所对应的行业或公司内部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判标准发生了变化。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以及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我国股票市场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股份全流通,股票市场的本色得以恢复
2005年5月份开始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让占总股份2/3以上的非流通股逐渐实现自由流通,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有了发挥的基础和条件。
股份全流通在相当程度上把控股股东、 管理层和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使控股股东和 管理层不再漠视公司股票的市场表现。股份全流通使我国证券市场恢复了本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证券市场,今后彻底走向市场化和国际化完全可以预期。
2,整体上市已成趋势,国家战略资产越来越多地转入可流通状态
股改以后,股票市场出现了一股整体上市的风潮。从国家、企业和投资者三个角度看,这种风潮都具积极意义。整体上市的一个必然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国家战略资产将从原来的高度控制状态逐步变成可市场化流通状态。
这种状态一方面可以使国家战略资产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价值重估,另一方面又意味着其控制权将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对于国有资产管理者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3,国际资本进出我国的规模日益扩大,社会经济影响不断增强
伴随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资本进出我国的规模日益扩大, 目前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蒙牛”的迅猛崛起和“乐百氏”的彻底陨落背后,都可以看到国际资本的强大身影。这一正一反两方面的事例提醒我们:对于国际资本,我们在表示热烈欢迎的同时,还应该保持应有的谨慎。至于那些缺乏约束、流动性极强且来去诡秘的国际游资,我们除了保持谨慎外,还需要给予高度的警惕。
4,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力越来越强
我国股票市场总市值与GDP的比例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股价指数的快速上升而明显提高: 2005年上半年,该比例还不到18%,而现在已经接近90%了。股改前由于2/3以上的股份不能流通,所以股票总市值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失真,而股改以后,非流通股逐渐转为可流通。总市值也就变得真实可靠起来。
以证券市场为核心的虚拟经济,一方面反映并最终决定于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又可以对实体经济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和反作用力。这种影响和反作用力随着我国证券市场总市值以及其与GDP比例的不断增长而日益增强。
面对上述新的环境,使得股票机会与风险的标准也产生了变化,作为投资者,我们只有及时适应这个变化,才能有效识别机会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