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看法主要适合我本人的投资,不见得适合别人。在很大程度上,这些看法反映了我的偏见和孤陋寡闻。但是,股票投资本来就是一个很个性化的追求。你必须说服自己,必须具有信心。
1.电信业。在未来3~5年内的增长会很有限。该普及的业务已经普及了,而革命性的产品不太可能出现。这也就意味着,利润;增长主要来自成本控制(谈何容易!),而不是销售收入的增长。这个板块的股票如果要有好的表现,还必须大大调整它们的资本结构:它们的股本太多,手持现金太多,负债太少。也就是说,它们必须加大现金分红。可能性大吗?
2.电力行业。往往被分析师们说成是公用事业。这是个错误。国外的公用事业企业在产品定价和资本回报率方面受到严格的监管,但我们的发电企业不同。我觉得它们很像制造业:从公开市场买煤(价格不再受太多的保护),再发电卖给电网(价格又受到限制)。要预测它们的利润非常不容易。它们的固定资产很大,前期投入多。我感觉,这个行业不太适合小股民比如我个人)。
过去10年,中国经济腾飞,房地产行业兴旺,高耗能的行业(钢铁、化工、建材)增长很快,电力需求的增长很旺,这导致了经常缺电的问题,电力公司的发电小时数很高。但随着大量新电厂的建造,这种状况不容易重演。而且,煤的价格又难以预测(中长期看涨)。
总之,这个行业处于一个奇怪的两难状态。如果经济好,电力需求会很强,但是煤的价格也会很高,加大电力企业的成本。上网电价(根据不同类型可再生能源发电确定不同上网电价)的上调又会滞后,原因是政府害怕通货膨胀,所以拿电力企业作牺牲品。反过来,如果经济不好,电力需求不旺,煤价又未必能下跌太多,未必能抵消发电时间的减少对利润的影响。这个行业的根本问题在于,从中长期来看,世界上的煤价上涨的可能性大于下跌的可能性,而政府过于害怕通货膨胀而不敢上调电价。
3.航空行业。这在全世界都是亏钱容易赚钱难的行业。这已经被几十年来各国的经验所证明。如果你不服气,请看看巴菲特的分析和教训。他经不住优秀管理层的诱惑,投资于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受教训很深。在欧美和日本,绝大多数航空公司经常在破产的边缘行走。中国的航空公司如果没有政府经常性的注资,其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跟电力行业一样,航空行业也处于一个奇怪的两难状态。如果经济好的话,飞机坐得很满,但竞争的格局(产能过剩,以及随时扩大产能的可能性)使得它们不能加价(当然还有价格管制)。同时,石油价格也很高。反过来,如果经济疲软,油价可能下跌,但是机舱里面又可能空空荡荡。全球的股民在航空公司亏空的钱实在太多了。
4.金融业。在我看来,金融业是好的股票投资行业,特别适合那些不能够也不玩高难动作的小股民。为什么?第一,金融业是经济中所有行业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投资金融业就等于投资所有行业。这样一来,投资者可以避免过度集中的行业风险。第二,你很难找到一个比金融业更具杠杆效应(即放大效应)的行业(因为它的负债率高于任何其他行业),所以在经济增长很正常的年代,金融业会跑赢其他大多数行业。当然,在经济滑向衰退时,坏账增加,可能让金融企业巨亏甚至倒闭。但是,由于金融业的特殊地位,政府不敢让金融机构倒闭,就必须伸出援手。这就出现了一种不对称:赢了的时候所有股东有份,亏了由政府埋单。虽然经济周期难免,但是,中国经济的基本方向在未来几年还是向上的,这就决定了金融业投资的可行性。第三,这些企业一般比较大,安全性比较高。从“投资者的护城河”的角度看,金融机构的客户从金融机构“叛逃"到另外的金融机构的成本很高。投资金融业的第四个好处就是,政府对营业执照的控制使得金融业的竞争远不如其他行业激烈。
5.基础设施(港口、码头、机场、隧道)。这是长期以来我最爱的行业之一。有三个原因:第一,它们的风险比制造业小,收入和利润也比较容易预测。第二,这些行业的利润和现金流比较透明,管理层操纵的空间不大。第三,这种公司管理起来容易。引用一个基金经理的话:"傻瓜都能管理的行业就是股民投资的好行9业。”但这类行业的缺点是,它们的增长空间往往有限,而且港口对国际贸易太敏感。此外,过度的资本支出可以让公司破产。所以,在这类行业的公司中,越老就越好——处于前期投入阶段的公:司有危险(当然,高风险才有高收益)。由于这些行业一般依靠很高的负债率来提升股东的回报率,所以,当通货膨胀预期和加息预.期开始出现时,他们往往跑输大市。
6.制造业。制造业的企业多姿多彩,形形色色,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我以前十分排斥制造业(几乎是所有的制造商)。近来,我的观点有些细微的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联想集团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制造业企业,原因是它的产品需求太旺。同样的道理,挖煤机的制造商这些年也都很成功。近10年来,体育鞋和体育服装的制造商也干得相当不错。虽然这些公司反复强调它们的品牌如何强大,但归根到底,它们的成功在于制造了一种需求旺盛的产品。也就是说,它们占了天时地利的优势。
最近,我对制造业有了另外一个新的理解:即使在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新的加入者也可以大赚其钱。比如,中国的钢铁业和电解铝业产能严重过剩,政府三令五申,压缩产能。但是,为什么不断有新的企业拼命要进来呢?批评家们说,因为这些企业主不理性。这可是小看了我们民营企业主的才干和心理素质。我看他们非常理性。又有批评家说,他们不顾环境保护和劳工条件,于是很有竞争力,这句话也只是部分正确。
有很多民营企业在环保和劳工条件方面也做得不错。我认为,它们成功的秘诀是,它们有比较新的技术和工艺,而现有企业的原有设备成了包袱。此外,现有企业的高工资、高福利、退休金制、冗员(比如,5套班子)、早已过时的工作习惯、监守自盗现象和跑冒滴漓现象,等等,才是真正的问题。大的民营企业(甚至有些国有企业)很容易就看到了老企业的这一弱点,所以它们的胆子和决心特别大。没错,它们的进入确实会加剧已经很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从短期来看,也确实像某些官员所说,会带来社会资源的浪费,但是,没有它们的强行进入,这些行业的竞争就不够激烈和充分,就不能出现优胜劣汰。在它们进入之后,我们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新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很高,原有的老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下降。由于竞争对手的水平太差,这些新企业的利润率相当不错。
7.房地产业。房地产业在中国这10年很风光,但破产的企业也不少,很多企业的股票价格不仅低于5年前的水平,其市值也低于近年来从公开市场所筹措的资金总和。这样的例子很多,人们多把这种状况归罪于政府的宏观调控。但是,做任何企业都要面对政府的监管。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什么也无法实现。我感觉,国内股民对这个板块的估值太慷慨。细节请参考本书另文《买便宜股票可以导致破产》,以及有关房地产的章节。
8.医药和科技行业。我完全不懂,所以我完全不投资。
9.食品和饮料行业。按照我的理解,这个行业实际上属于制造业。在这里,品牌有些作用,但作用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康师傅、旺旺、统一、汇源,以及一些啤酒、葡萄酒和白酒类的企业都长期面临着你死我活的竞争,现在有些企业确定了它们的领先地位,也只有这个时候,它们的品牌才变得比较重要,才开始对长期的营销有些作用。但是,它们并没有修建像样的“护城河"。只要它们放松警惕,就会被竞争者甩在后面。而且,行业的进入门槛太低。即使它们把所有的竞争者都消灭了,它们也不敢明显提高产品价格,害怕邀请了新的加入者。我经常提醒自己,在投资这类企业的股票时,人们容易高估品牌的价值。其实,品牌很脆弱。
10.零售业。我一直喜欢零售企业的股票,但最近学习“护城河”的理论,开始对零售和餐饮业抱有戒心。它们的问题是,客户在“叛逃”时太容易,成本太低。另外,这些行业最近五六年运气不错,赚了很多钱,于是,该行业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产能扩张期。如果经济突然疲软或者销售放慢,它们的房租和其他固定费用可能成为一个大问题。
11.燃气公司、供水公司和污水处理企业。这是我最爱的企业。它们在获取特许经营权的时候,确实需要竞争,但是一旦获取,便成了那些城市的几十年的垄断经营者:资产的回报不错,而且还有很高的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