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往年“地王”频出的场景历历在目,如今,南京“地王”停工的事实摆在眼前,但这只是近两年来“地王”们命运的一个缩影,2016年全国各地诞生340宗楼面价和总价“地王”,在2017年全国各地实行了近乎严苛的调控政策后,身陷调控风暴中的地王们,如今开发现状如何呢?
南京地王崩盘是必然
据媒体报道,南京“京奥港未来墅”曾是响当当的天价项目。
2016年4月,北京嘉诚鼎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2.23万元/平方米的楼面价,一举拿下该地段,成为当时当地的“地王”。拿下地块后,开发商极其看好,还曾联合信托公司发起了一款34亿元的信托产品。
但就在近期,南京多家本地媒体报道,京奥港未来墅项目工地已于11月25日因拖欠工程款停止了施工。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施工正常,这个地王也将面临崩盘的命运。
首先,按照楼盘的成本价计算,该楼盘要想回本,售价至少是3.5万元/平方米,但现实情况是,在南京限价的背景下,今年9月该楼盘上市销售的均价为2.5万元/平方米,而周边的二手房到现在也只有2万多元。也就是说,开发商在以亏本的价格售楼。
第二,以房地产行业开发的周期来看,为了资金尽快回笼,每个项目的开发周期一般控制在3年以内,像碧桂园、万达等成熟开发商,从拿地到预售最快仅需半年。但“京奥港未来墅”从2016年4月拿地至今,其正在施工的A地块仅有几栋楼形似封顶,距离整个项目完工还相去甚远。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前面提到的34亿信托产品即将到期。这也就意味着曾经偏紧的资金链,到现在是彻底地断了。
其实,南京地王的案例并非极端个案,而是行业性现象的开始。过去两年地王频出,当限购、限价、限制流通等政策密集出台后,开发商回笼资金的周期会拉长,一旦资金链断裂,项目就陷入停摆的泥潭。
曾经的地王们,成烫手山芋
整个2016年,中国一共产生了超过340宗“地王”,特别是位于长三角的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热点城市,地王频现。很多城市的新区在地王的烘托下,迅速走完了需要多年发展才能完成的房价进度。但是如今,这些地王的现状如何呢?
最近的一篇研究报告,选取热门城市的50个典型地王项目展开分析,结果显示50个地王项目只有7个已开盘,有29个已开工未开盘,仍有14个尚未开工,集体患上了拖延综合症。
另外,2016年以来50宗高价地中,有32宗地块产权在拿地后出现了变动,占比高达64%。换句话说,曾经光鲜的地王,现在就如同烫手的山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还是跟资金相关。
一方面,房价涨不涨,主要看广义货币发行量M2,在过去26年里,广义货币发行量增长了101倍左右,房价上涨了几十倍。但到2016年,M2出现逆转,8.8%的增速创下了27年来的历史新低,这意味着整个市场将处于“资金荒”。
另一方面,居民贷款下降,10月,居民中长期贷款月新增量环比少增1076亿,同比也少增1181亿,贷款的下降直接反映出居民炒房的热度在下降。
所以的话,没人买房、没钱买房,房地产开发商当然就得“饿肚子”啊,如果再来个饥寒交迫,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未来两年,房地产将面临饥寒交迫
大家都知道,现在很多城市都出台了限购、限价规定,其实限购还好,因为各地花样繁多的人才引进计划,其实已经变相的开了限购的口子。但是限价,却注定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高墙,因为它与数据直接相关,今年多个城市出台规定,房地产在售价格不能超过2016年10月,而2016年10月是这一轮房价暴涨的开始。
可是,到明年,也就是2018年,2016年的数百个“地王”就要入市了,他们拿地的价格无一例外都很高。按照规律,他们无一例外都会豪宅化,因为只有豪宅才能有足够的溢价,也才能赚取更多地利润。不幸的是,它们一出生就遇到了一只巨大的限价之手。
更可怕的是,2018年还是开发商还债大年,今年9月,债券评级机构穆迪发布研报,在纳入评级的52家房企中,有超过七成债券将于2018年到期或可回售,总额为2601亿元,到2019年房企债券到期规模将进一步攀升到4026亿元。
在这种饥寒交迫的情况之下,那些大的企业依托前期的储备,能撑到最后;但对于很多中小民营房企,拿错一块高价地,基本上就葬送了整个企业人生。
所以,孙宏斌有一句话我是非常认可的,他说开发商最大的风险就是千万别高价拿地。可惜冲动是魔鬼,当房地产热起来的时候,大家普遍都会追涨,这个道理跟股票是一样的,追涨杀跌人之本性,开发商也一样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