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过去把投资当作一件趣事的那些日子吗?我记得。对我来说,20世纪60年代末的纽约金碧辉煌,那时我20来岁,正当年。我是在股市泡沫破灭(Go-Go Bubble)的前一年开始从事分析师的工作。我们购买的所有股票都在上涨,而且不只上涨20%或30%;甚至,对这种涨幅都不屑一顾,并且感叹到得到如此的收益简直就是对资金的浪费。计算机服务公司、医疗保健、半导体公司股票和很多能上涨10倍、20倍甚至100倍的股票,才是我们的最爱。我们都将变得很富有,或者说我和其他年轻的同事们在接下来沼个月里都抱有这种不切实际的期待。
我们那时是新生代,对市场非常陌生,经常嘲笑那些只买蓝筹股和提醒我们在市场见底之前赶紧出售股票的守旧派。他们难道没有意识到牛市才刚刚开始吗?越来越多的分析师开始推荐热门股票,而所有大证券基金也纷纷买人热门股,基金净值迅速税升。这一次和20世纪20年代的那次一样,所有人都开始买卖股票。随着股市不断创出新高,我们的幸福感延绵不止。
那时候我的一位朋友(就叫他蒂姆好了)参加了一项小组活动,他声称要通过活动达到自我改正的目的,但从聊天中可以看出,其实他更想认识新的有趣的女人。不管当时的情形如何,火热的股市永远是小组的谈资。蒂姆聪明,口才又好,总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快就成了焦点人物。这个由心理分析师(他本人也是个贪心的投资者)主导的小组讨论逐渐演变成了选股讨论会。其中的一个组员,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中年商人,认为自己是金融上的失败者。他听从了蒂姆对股票的建议——当股价翻倍的时候,股价还会继续翻倍,再翻倍,让他一下子就变成了成功的商人,一个千万富翁。他变得非常自信,甚至让蒂姆感到自己在小组中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但这位商人新发现的金融帝国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很快市场开始急转直下,他的保证金仓位很重。当那个“股票识别法则”不灵时,他破产了。蒂姆也不得不将那位商人作为答谢的伯爵名表原物奉还。那时我的这位朋友转战到曼哈顿第一大道的酒吧.他希望那里可以为他提供自我价值的实现感。但我们仍然充满信心,认定市场下跌只是一个快速修正过程。我们所投资的股票。不像其他投资者投资的股票,我们的股票是实实在在的,一定会上涨得更高……
可惜,我们中间没有人从股市逃走。
最终,很多朋友的获利损失殆尽,本金也严重缩水。随着市场继续下行,我慢慢想起我是一个价值分析师,于是我带着仅有的一点获利以及新长出的溃疡(结果证明这只是神经太紧张了)离开了股市。但从中我学到了一课.即股市的上涨很波澜壮阔,但牛市的结束令人毛骨悚然。尽管我受过训练.对泡沫也有所了解,但我还是被市场打败了。
尽管股价在上升的过程中带来了几乎无穷尽的快乐,但泡沫一旦被戳破,就像是跌人了但丁笔下的第八层地狱。并只,泡沫并非只是股市偏离正常轨道这样的随机事件,像我们将会看见的那样,泡沫与市场行为是一个整体。它们显著放大了市场的过度反应,而且永远在和投资者的最大收益背道而驰。泡沫生成机制以及泡沫破裂时市场的反应,长期来肴非常一致。遗憾的是,人们往往不善于从错误中学习。
考虑一下这种情形。
在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市场成交址持续单边上升,随着市场的每一次修正,投资者近乎普遍的信心,从认为市场注定会再次创新高到开始对其产生怀疑。当反弹一次次失败,这种怀疑就变成了深深的焦虑。这一次事情会很不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