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的变动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最全面、最综合的反映。股票市场的走势,主要由技术面、基本面、政策面和市场面的复合作用形成的,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政策面。股市政策主要包括对股市的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基本政策是长期的,国家对股市发展是支持还是限制,是稳步发展还是加速发展,这些是基本政策。从我国来看,国家鼓励股市发展的决心是坚定的,也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因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发展股票市场,强化直接融资功能,是由我国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趋势决定的,是不会改变的。
股市政策的第二个方面是具体政策,在基本政策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股市具体政策变化,虽然不能最终改变股市的发展方向,但却能暂时改变股市的发展进程。中国股市的多次起落与波动,都是缘于某项股市具体政策的变化。从《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颁布实施、《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下发、“稳定、规范、培育和发展股市三项措施”出台、国债期货交易试点被紧急暂停、关于股市的首篇评论员文章发表、调高印花税、禁止国企炒作股票、禁止银行资金违规入市相继出台,到关于股市的第二篇评论员文章发表,还有近年新出现的扩容节奏快慢的调节、有关高层人士在关键点位的讲话发言等等,无一不在股市掀起过或大或小的波浪,一些突发消息甚至改变了大市的原来走向。
1992年初,在邓小平同志提出证券市场“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的谈话发表后,投资者信心大增,纷纷杀入股市,引起中国股市第一轮快速上涨行情。5月21日,上交所宣布放开股票交易价格,当日上证指数即从617点腌升至1266点,日升幅达到105%,掀起了一波巨大的“政策升浪”。面对突如其来的暴涨行情,政府管理部门又推出了一系列千预措施,并突击发行新股,结果8月11日起深沪指数迅速暴跌,至12月底,上证指数才在400点上下企稳,制浩了一波“政策跌浪”。
1993年初,允许机构投资者入市的政策引发了新一轮上涨行情,但7月份两次提高利率和整顿金融秩序的政策又使股市向低谷滑行。特别是12月18日管理层披露55亿新股发行计划后,股民一片恐慌,股市持续走低。12月21日上证指数一天下跌118点,投资者称其为中国股市的“黑色星期一”。在此情况下,证监会先后将此计划更改、部分否定直至全盘否定,每次政策变化都给市场带来剧烈震荡。
1994年,中国股市萎靡不振,基本派和技术派也都灰心丧气了,但“三大救市政策”一亮相,股市立即云开日出,晴空万里。8月1日上证指数就跃上445点的新台阶,比上个交易日上涨112点,到8月5日结束全周交易,收盘指数报683点,一周内净升350点,涨了110%。由此可见政策消息对股市的威力之大,影响之广。
进入1995年,上海股市由原来的T+0交收制度改为T+1交收制度。这一政策变动,又引起市场走出了一段下跌行情,由年初的高点647点一路下跌至2月7日的532点。5月17日,中国证监会下达紧急通知,在全国范围内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5月18日爆发“井喷行情”,上证指数单日涨幅高达31%,创“政策效应”之最。在短短三个交易日里,上证指数从582点涨至897点,累计涨幅达54%,其中不少个股狂涨了1倍。基本派和技术派都喜气洋洋地告诉股民,大牛市来了,股指要翻番,股价要翻倍。但三天后一纸重开新股发行的通知即将刚刚升起的浪头打压了下去。8月23日抛盘汹涌而出,上证指数跌幅高达16.4%,创当年上证指数单日跌幅之最。
1996年下半年,政府为激活股市,两次降低银行利率,导致资金大量入市,引发一波铺天盖地的股市狂潮,由此也导致许多股票出现无理性的暴涨。在此情况下,管理层先后下了“十二道金牌”进行调控,但仍有许多股民“不信邪”,对政策的调控不以为然,继续跟风追涨,结果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措辞严厉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沪深两市应声而跌,最后酿成一轮暴跌行情。许多人高位套牢,损失惨重,这才醒悟:逆政策而动,必然以失败告终。
特别让我们感受到政策威力的,莫过于2001年的B股开放和国有股减持政策的变更。2001年2月19日中国证监会一纸B股市场向境内投资者开放的决议公布,一个可以说从建立起来就一直萎靡不振的B股市场,便一扫多年的阴履而大放光彩,复盘后连续几天无量涨停,出现了全世界股市绝无仅有的“有行无市”、“无量涨停”的现象。而后又是一鼓作气,一路高歌,冲关夺隘,指数创下一个个新高,股价登上一个个台阶。短短三个月时间里,沪市B股指数从2月19日停盘时的83.20点起步,到6月1日创下241.61点的最高点,上涨190.4%;深市B股指数从2月19日停盘时的866.16点起步,到5月28日创下2453.81点的最高点,上涨183.3%。短时间内股指大涨一两倍,这在整个世界证券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2001年上半年,在B股市场火暴的同时,A股市场也是极度活跃,深沪两市股指连创新高,许多个股价格翻番。6月12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此消息,许多股民处于茫然状态,不知道这对股市究竟是利好还是利空。而一些经济学家和股评人士则为此大为叫好,认为这是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的一个重要举措,对证券市场是一大利好。在此心理的作用下,上证指数于6月15日创下了2245点的历史新高。但是,随着国有股减持的真正实施,投资者逐渐清醒过来。尤其是烽火通信、茅台首次发行时,减持的价格高达21元、31.39元,分别是发行前净资产10倍左右;天大天财增发时,减持的价格同样达到了21.3元,是增发前净资产的5倍。一时间,国有股减持猛于虎,“狼来了”的叫声不绝与耳,股价节节败退,刚开始是增发股公布一家跌一家,后来,只要联想到可能增发的股票,也是应声落马。股指连下台阶,至10月21日收盘,上证指数跌到了1520点。伴随着股指的巨幅下挫,证券市场风雨飘摇,各种传言鹊起。许多券商因无法承担巨额亏损而面临倒闭的危机,占开户绝大多数的个人投资者亏损严重,心态极度恶劣,个别地区出现了股民挤兑营业部现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项不成熟的政策措施,对股市的影响是如何之大。
而就在许多股民对股市失去信心之际,2001年10月22日,证监会宣布停止仅仅实行了3个月之久的国有股减持方案,第二天开盘,沪深股市立即出现“井喷式”的巨幅反弹行情,四大指数几近涨停,所有的个股全线上涨,绝大多数涨停,成交量也是成倍放大。上证指数以1642.22点开盘,最高1670.56点,报收于1670.35点,涨149.68点,涨幅达到9.86%。深证成份指数以3423.66点开盘,最高3458.03点,报收于3458.03点,涨314.33点,涨幅达到10.00%。上海B股指数和深圳成份B股指数也双双涨停。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股市的大幅升跌几乎都受到股市具体政策的影响。股市具体政策成为诱发股市波动的内在动因。而从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政策面的突发消息对中国股市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市场机制下各种基本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中国股市呈现典型的“政策市”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中国股民最要关注的是政策消息,最要遵循的也无疑是政策导向。
作为一国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和风向标,股票市场的走势必然会受到管理当局政策变化的影响,甚至有时会反应过度。这在所有的股市都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政策的影响在我国股市反映得特别突出。以下是1992年以来上海股市与政策变动之间的关系: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股市的升跌几乎都被政策所左右。对此我们没有必要否认,也没有必要掩饰。市场化原则并不意味着政府身影的消失。基本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市场失灵的存在产生了政府调控的需要。索罗斯袭击中国香港股市时,香港政府毫不犹豫地动用上百亿的资金进行了回击。事实证明,香港当局的千预政策不仅是明智的而且是必要的。2001年美国启动以允许 更大程度地进行股票回购为主要内容的“紧急措施”,对美国股市抚平9·11事件的创伤,维护股市稳定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美国证交会的干预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这充分说明,对于高风险的股票市场,在意外情况下进行政府干预的政策效应是积极而又显著的,有形的手可以弥补无形之手的先天不足。一味地否定政府政策在股市中的作用或者认为政府政策已经完全市场化,都是有偏颇的看法,都脱离了我国股市的具体国情和经济转轨条件下监管的方式特点。因此,作为中国股民,一定要对股市具体政策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牢牢地把握政策的脉搏,根据政策的导向决定自己的操作原则,否则的话,不但赚不到钱,反而有可能赔得血本无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