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二季度末,Berkshire账面的现金,现金等价物以及高流动性的美国短期国债高达1000亿美金。一方面说明,巴菲特的赚钱能力惊人,一方面也说明巴菲特对投资标的的选择非常苛刻,宁愿持有现金也不愿意进行投资。
过去几年,互联网巨头屡创新高。除了2016年买入了苹果股票(关于巴菲特投资苹果,另文阐述),巴菲特并未买入科技股。众人的解释,是要坚守在能力圈以内。
我们梳理下巴菲特的投资标的,华盛顿邮报,喜诗糖果,吉列剃须刀,可口可乐,亨氏食品,都是在行业领先的优秀企业。Fackbook,Alphabet(Google母公司),Amazon,Microsoft也都是行业内的佼佼者,我相信以巴菲特都对这些公司有过深入的了解,巴菲特本人与比尔盖茨,杰夫贝佐斯私人关系也非常密切。他亲口承认,比尔盖茨不止一次地给他阐述微软的业务,劝说他投资,但是他依然拒绝了。这些仅仅是因为能力圈吗?以巴菲特的学习能力,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大潮至今,即使原来有能力圈之说,不应该实现了能力圈的边界的扩大了吗?
近日重读巴菲特致投资者的信,对他的投资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他不投科技股至少有如下的几个原因:
1. 巴菲特喜欢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公司 在1987年的股东信中,有这么的论述:
“经验显示,能够创造盈余新高的企业,现在做生意的方式通常与其5年前甚至10年前没有多大的差异。讲的更深入一点,在一块动荡不安的土地之上是不太可能建造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堡,而具有这样稳定特质的企业却是持续创造高获利的关键。”
互联网/科技行业的演进速度极快,是典型的动荡不安的土地。这种类型的公司,五年前做生意的方式和现在比的可能改变极大,从财务上很难看到业务的连贯性。也就是说从以往的经营业绩中对未来的指引并没有特别的说服力。
2. 巴菲特投资的往往是拥有自由现金流的公司
自由现金流是指企业在保持长期竞争力的前提下,进行最大资本支出后尚富余的利润现金留存,换句话说,企业为了保持其行业地位和竞争力需要必要的资本支出,有的需要支出的资本多,有的需要支出的少。在1980年的股东信中,巴菲特说:
“对于并购的对象,我们偏爱那些产生现金而非消化现金公司,由于高通胀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公司发现他们必须将所赚的都每一块钱再投入才能维持其原来的与营运规模,就算这些公司正面账面数字再好看,除非看到白花花的现金,我们对之仍保持高度警惕。”
巴菲特的老搭档查理芒格也有同样的观点,在描述什么是更好的生意时,芒格说有两种生意,“第一种可以获得12%的年利润,而且在年底就可以拿到现金;第二种同样有12%的利润,但是这些钱要全部用于再投资,永远得不到变现。这让我想起一个销售建筑设备的人,他看着顾客买的新机器后回收的二手机器,说‘这是我全部的利润,在我的院子里生锈’。我们憎恨这种生意。”
在巴菲特的眼中将公司分成三种类型,伟大的公司支付非常可观的利息并且随着时间不断的增加;良好的公司如果你不断增加存款的话,利息也会很具有吸引力;最后糟糕的公司不但利息令人失望,你还要不断地掏钱来维持这种可怜的回报。这是源自巴菲特2007年致股东的信。伟大企业的原始投资能产生令人满意的高回报率并且不需要再大量投入。而高科技/互联网企业在完全奠定行业领先地位之前,回报率是较低的;即使成为行业霸主,为了遏制潜在的竞争对手,或者为了研发新的技术,依然需要大量的投入或者收购。
3.巴菲特偏好的是不依赖于卓越管理层的公司
固然巴菲特就在投资生涯中肯定是偏爱那些有着优秀管理层的公司,但是他所投资的公司中,比如可口可乐,卡福,即使他的管理层稍稍逊色,也并不影响这个企业的业绩。在高科技企业中,这就让人难以想像。如果没有杰夫贝佐斯和他的管理团队,就没有亚马逊所谓的飞轮效应没有Prime会员制度也没有云计算。再比如雅虎领导层的一两个重大失误,就断送了雅虎的未来。高科技/互联网企业需要一直作出明智的决定,才能基业长青。按巴菲特的说法,任何一个企业迟早会落到傻瓜的手上,所以依赖卓越管理层的这些高科技公司,并不是巴菲特所钟爱的类型。
基于以上,巴菲特所投资的公司是有长期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不需要通过持续地大规模的继续投资来实现,并且这样的公司不太依赖于卓越的管理层。少部分科技公司成长性极高,但是这也不足以使巴菲特突破他做投资时的基本思路,来大规模地投资科技/互联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