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我們在買下通用再保時,該公司有一家附屬的通用再保證券,這是一家衍生性金融商品經紀商,查理跟我認為它具有相當的危險性,所以並不想保留這個部門,於是我們試圖將這個部門出售,但並沒有成功,最後只好將它慢慢清算。
股东
但想要關閉一個衍生性金融商品部門,談何容易,想要擺脫它的糾纏可能要耗費許多個年頭,(雖然我們正逐日降低所曝露的風險),事實上,再保險業與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有點類似,兩者都像是地獄一樣,並沒有多大的進入障礙,但想要退出卻難如登天,一旦簽了約,你就擺脫不了它,有時甚至要等到幾十年後,才突然冒出來要你支付一大筆錢,確實也有些法子可以讓你將風險轉嫁給別人,但大多數的做法還是無法讓你免除連帶的責任。
再保險業與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另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兩者的帳面盈餘通常都有過度高估的情況,這是由於目前的盈餘大多繫於許多未來的變數,而其正確性卻需要很多年後才能揭曉。
但錯誤瞞的了人,卻騙不了自己,其所反應的,不過是人們對於他人的承諾,總是傾向採取樂觀看法的現象,而且交易的雙方有極大的動機在會計帳務上作手腳,因為這些負責買賣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人士,其報酬(全部或部份)往往取決於依市價結算的帳面盈餘,但現實的狀況是(想想我們剛剛提到的雙胞胎合約)那個市場根本就不存在,所以取而代之的是"依公式結算",這種替代性的做法有極大的漏洞,在通常的狀況下,由於合約牽涉多個變數在加上結算日期的遙遠,使得交易雙方無形中增加許多引用不實假設的機會,以我們剛剛提到的雙胞胎案例來說,訂立合約的雙方可能使用截然不同的公式使得交易雙方連續好幾年同時享受鉅額的帳面獲利,在最誇張的狀況下,所謂的"依公式結算"極可能墮落淪為"依鬼話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