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奇的主要贡献
林奇是与索罗斯、巴菲特属于同一个等级的投资大师,只是因为他掌管的是公募基金,使其名气和声望似乎比后二者要略低一些,这显然是不太公正的。相反,笔者认为,正是林奇以公募基金投资经理的身份取得和索罗斯、巴菲特一样伟大的成就,无论其品格还是投资方法更具有社会意义,假如全球有半的公募基金投机经理,具有林奇一样的品质和能力,那广大散户真的就可以享受收益了,笔者也用不着辛辛苦苦写关于投资教育的书了。
可是,在1999年到2004年10月期间,林奇通过富达股票交易厅的两名交易员索取和接受了61张各类门票,其中包括12张音乐会、体育赛事和剧幕的入场券。根据美国证监会的报告,这些门票的总价值为1。5948万美元,证监会还发现,林奇收受的其他门票中,包括11张爱尔兰摇滚乐队U2的演唱会门票,14张1999在加州伯克利和马塞诸塞举办的莱德杯高尔夫锦标赛,以及至少6张2004年在密歇根州举办的莱德杯高尔夫锦标赛。林奇的发言人道·贝利对记者说:“彼得的这些门票多数是为朋友、工作伙伴和家人准备的,他自己很少使用。”林奇晚年发生的这件事,确实有损他的完美想象,但笔者不认为林奇有道德问题或贪小便宜的心理,更可能是如下原因造成:林奇本来就有性格上洒脱随意、不拘小节的一面,这从他的文章风格很容易看出,加上自己的巨大成就,使他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约束。林奇事后说,“在请求富达股票交易厅的交易员偶尔帮我订票的过程中,我从来没有做任何不对的事。我也对索票这件事表示遗憾。”但不管怎样,这件事起了很坏的影响,正如美国证监会负责调查此事的 Walterricciardi所说的那样,“如果上层领导从跟经纪商打交道的交易员那里索取门票,这就等于给交易员发出了一个信号,即这样的失范行为是可以被容忍的,从而破坏了公正的文化。”所以,这是个名人需要吸取的教训。
就投资风格、方法而言,林奇不如信奉趋势投资的索罗斯那样深度、广度,也不如同属价值投资的巴菲特那样厚重,但林奇的灵活、细致、全面应在巴菲特之上,而且林奇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贡献,甚至这种贡献在价值投资领域不亚于巴菲特。
1。对企业和产业加以投资上的细分
林奇对股票投资的第一个贡献,是他建立的行业细分和企业分类方法,并且根据每个类型制定出相应的投资策略。这样,给股票投资带来两个好处:一是通过不同类型企业的多元分散投资,可以构建起更合理的投资组合,有利于平衡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在组合中,20%的投资可能带来80%的收益,另外80%的投资至少也能达到市场平均水平,最终使整体投资的收益率提高、风险降低,林奇掌管的麦哲伦基金的表现,已经完全证明了这一点;二是扩大了选股的视野和范围,以往的投资过多地集中于少数行业和大公司,而林奇的选股则不拘一格,更是在冷门行业和中小企业中,挖掘出了很多优秀的股票。这两方面的价值,前者更多地体现在机构投资中,而后者无论是机构投资还是个人投资,都能得到体现。
2。将相反理论完美地运用在选股中
无论是林奇的鸡尾酒投资法还是另类选股法,本质上就是相反理论的运用。相反理论的产生和运用都是很早的事,但过去主要用在趋势或大势判断上,虽然也有用于选股的,但将其完美地、系统地运用到选股上,林奇是最出色的。林奇一再告诫投资者要独立思考,选择那些不被其他人关注的股票,做个选股上的逆向投资者。他说:“真正的逆向投资者,并不是那种在大家都买热门股时偏买冷门股票的投资者(例如:当别人都在买股票时,他却在卖股票)。真正的逆向投资者会等待事态冷却下来以后,再去买那些不被人所关注的股票,特别是那些让华尔街厌烦的股票。”彼得·林奇进一步认为,自己成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与众不同的选股策略:“在我掌管富达公司麦哲伦基金的这13年间,尽管有过无数次的失误,但每只个股还是平均上涨了20多倍。其原因在于我仔细研究之后,发现了些不出名和不受大家喜爱的股票。我坚信任何一位投资者都可以从这样一种股票分析策略中受益。
无独有偶,在欧洲的英国,也有一位与林奇一样运用相反理论选股取得不凡成就的基金经理,那就是被称为“欧洲的彼得·林奇”的富达特别情况基金前基金经理安东尼·波顿。自1981年之后,在富达特别情况基金的十大重仓股名单中,一些如英国电讯、英国石油、渣打银行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公司都只是“配角”,而真正的“主角”都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另类”公司;当互联网泡沫越吹越大时,波顿却不断增仓传统行业股票,不但躲过了互联网泡沫破裂时的危机,更是在泡沫之后大赚一笔;在“9·11事件”之后,波顿又大举买入保险业、旅馆业、交通业等相关公司的股票,同样在复苏之后大赚一笔。这说明相反理论具有很大的普遍性,而且,运用到选股上可能比运用到趋势上,效果更佳。
3。打通了机构投资与个人投资、专业投资与业余投资的鸿沟。
长期以来,人们对各种证券投资机构和专业人员,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神秘感,而且总觉得个人投资者肯定比不上机构投资者。正是林奇打破了这种机构或专业投资的神秘感,并且进步认为个人投资比机构投资更有优势,还详细地列举出了彼此的差异:
①个人投资没有相对硬性的规定,买卖相对的自由度更大,可以自由地根据自己的判断买卖,也不用担心建仓被别人发现;
②个人投资不需要考虑资金被别人赎回的情况,在资金管理上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拿出合适的资金进行投资;
③个人投资没有那么大的资金规模,只要分析正确,买卖股票不会引起市场的关注,可以重仓持有少数几只股票,从而获得集中投资的优势;
④个人投资者不存在业绩的压力,对市场状况没有把握或把握不大的时候,完全可以空仓等待,根本没有必要与其他人比较收益率,专业的投资机构则不然,业内互相的直接对比往往会让落后的投资经理背上更大的思想包袱;
⑤在研究方面,个人可以用空闲的时间集中对有限的股票进行研究,而且,许多个人由于具备地域或者行业优势,更可以获得比专业投资机构更加有效的信息。
而机构投资者反而存在诸多劣势:
①专业投资者是一群乌合之众(林奇的意思并不是说他们是股市上的输家,只是平庸而已,因此,比没有头脑的业余投资者还是会好许多的)。
②专业投资者往往滞后许多年才发现好公司,他们只在上涨的最后一段时间是对的。
③机构投资的严格检验,筛掉了许多大牛股。
④“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职场法则,使基金经理总是毫不犹豫放弃赚大钱的可能性,而选择亏小钱的确定性。这种法则也使得他们趋于选择同行都选的股票,结果就是大家都重仓持有IBM。
⑤机构用选股名单选股,而选股名单必须经过30位委员一致同意。可我们知道,根本不存在一部由全体委员共同写成的名著或谱成的名曲。
⑥每季度一次的业绩评比,使得基金经理急功近利。给大客户做投资的基金经理尤其受到来自客户的压力和干扰。一般来说,基金经理要花近1/4的时间向同事、上司和客户解释自己的投资。资金规模过大。
⑦专业投资者为了逃避指责,尽量避免认输,例如,他们不会以19元的价格重新买回以前11元卖掉的股票。
林奇的这种对比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绝对化。实际上,个人投资和机构或专业投资,既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关键是如何扬长补短。只要理念正确、方法得当、能力超群,无论个人投资还是机构投资,都能获得伟大的成功,巴菲特索罗斯是接近个人方式的投资者,而林奇、安东尼·波顿等完全是机构投资者,但他们都获得了伟大的成就。不过,林奇调侃式的抬高个人投资者、贬损机构投资者的做法,确实有助于个人投资者树立信心。
当然,林奇对投资大众化、通俗化真正的贡献,是他关于投资的著作,他用最平实易懂的语言、精彩的比喻、生动的案例,为业余投资者全面展示了股票投资的所有奥秘,而且具有中学水平的投资者都能懂,这是他的前辈都没有做到的,无论价值投资者还是趋势投资者都一样。道氏理论虽然也同样通俗易懂,可他不仅没有投资成绩,而且压根儿就不是从事投资行业的;格雷厄姆虽然是价值投资之父,但其著作对业余投资者显得过于专业了,不容易看懂;费雪比格氏好一些,但通俗化还是不够;巴菲特通过讲座和股东大会的方式,对价值投资的大众化、通俗化起了很大作用,但他却不愿意著书立说;素罗斯尽管极力宣传和普及自己的投资理论,但限于其理论本身比较深奥,其投资操作手法又不像价值投资那样有相对明确的规定,所以,基本上无法大众化、通俗化。
所以,笔者建议,广大散户投资者最好把林奇的著作作为人门教材,然后再慢慢延伸、扩展,最终抵达投资的堂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