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岛(002069,SZ)海域处于世界公认最适宜海洋生物生长的纬度,因强大资源优势,素有“海底银行”之称,但“银行”也会突然“抽贷”,獐子岛的虾夷扇贝就因拥有神秘的“失踪术”让这座小岛四年内在资本市场两次掀起信任危机。
2018年1月30日晚间,獐子岛突然披露扇贝存货异常影响业绩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于2月1日登上“海上田园”獐子岛,并获悉当地虾夷扇贝早在2017年11月就开始大面积死亡,这与獐子岛公开披露的信息大不相同,也引得外界对于獐子岛虾夷扇贝真实死亡时间及獐子岛信息披露合规性的质疑。
对獐子岛利润贡献不菲的虾夷扇贝为何突然死亡?在前次“扇贝失踪”事件后,獐子岛曾年投入千万元做海洋监测,为何仍无法预警?《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多位大连本地核心科研机构人士,试图揭开獐子岛“扇贝失踪谜团”的冰山一角。
去年11月出现大量死亡扇贝
大连港到獐子岛港每天8点有一班客运轮船,这座被 称作“世外桃源”的小岛,海水清澈见底,偶有渔船往来。2月1日下午4点, 獐子岛捕捞扇贝归来的渔船正在码头装卸,它们紧靠着一艘大船,一篓篓的扇贝被吊装到大船上。
不同于海面风平浪静,“风暴”起于2018年1月30日晚间,獐子岛宣布公司股票自1月31日开市起停牌,同时披露正在进行底播虾夷扇贝的年末存量盘点,发现存货异常,预计导致公司2017年度全年亏损,年度业绩预测亏损5.3亿~7.2亿元。一时间市场哗然,认为2014年“冷水团事件”或将重演,而随着事件的推进,人们对于 是否知悉扇贝的真实死亡时间产生了怀疑。
2月1日,一位獐子岛船员透露,2017年11月份他所在船只捞上来的扇贝确实存在大量死亡的情况,直至近期捞上来的扇贝还有不少死亡,但相比去年11月的数量已经大减。另一位船员则表示,当日其捕捞上来的扇贝仍有三分之一左右是死亡的。而对于死亡的扇贝,公司的处理方法是“再扔回海里”。
需要说明的是,记者2月1日在码头仅看到一艘运输船,并没有目击处理死亡扇贝的情况,但有獐子岛村民向记者展示处理死亡扇贝的视频。
有船员还表示,獐子岛在2017年5、6月份的时候,捕捞上来的扇贝就已经出现死亡的情况,但那时候死亡的数量较少。
而 獐子岛在2017年10月25日公布了秋季底播虾夷扇贝抽测结果,结论为“尚不存在减值的风险”。此后,獐子岛还在2017年12月组织投资者海上参观扇贝播种,同样没有发现异常。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11月13日~12月19日,獐子岛第二大股东和岛一号基金却分四次抛售獐子岛股票199.85万股。
獐子岛是否提前获知虾夷扇贝死亡情况却瞒而不报?记者多次致电獐子岛多位高管及证券部,但电话无人接听。证监会系统相关监管机构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将围绕“信息披露合规”问题对獐子岛此次事件跟进调查。
海底养扇贝“靠天吃饭”?
獐子岛如今出现存货异常的,是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大连当地海洋水产科研人员向记者介绍,虾夷扇贝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从日本引进的,属于冷水品种,适宜的养殖温度在15度左右。
按海洋科研人员的介绍,虾夷扇贝的养殖方式在我国主要有3种:浮筏养殖、底播和吊饵。前两种比较常见。其中,浮筏养殖的水域一般在水下1~5米,两年即可收获;底播虾夷扇贝的生长周期更长,一般养到3年再收获,个头更大一些,营养成分也高于浮筏养殖的扇贝。
扇贝越大收入越高,扇贝在獐子岛的业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獐子岛2017年半年报,虾夷扇贝占獐子岛营收比重为29.42%。以2012年为例,獐子岛在公告中表示,公司深水增殖区虾夷扇贝规格较同年轮扇贝规格出现差异,直接导致公司养殖亩产的下降。
大连当地科研人员亦向记者坦陈,底播虾夷扇贝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很多是难以避免的。采用海底播种的方式养殖虾夷扇贝,除了从经济利益上考虑外,还有一个比较主要的原因就是海底仍有很大空间,应充分利用,采取立体化的养殖方式。海洋牧业也和很多大农业品类一样,很多时候也是要“靠天吃饭”,气候变化对养殖也有很大的影响。
来自另一所专业科研机构的人员也用“靠天吃饭”来形容海洋渔业。该人士表示,养殖业在生产前需要根据生产能力计算出容量有多大、产量能达到多少,然后去补充苗种。“毕竟还是养殖,说白了还是靠天吃饭,因为环境要是变化大了或者有污染,养殖肯定受影响。”
2017年11月扇贝死亡是何原因导致的?对此,獐子岛船员表示并不清楚。
随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来到獐子岛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希望了解2017年11月当地海区扇贝的死亡情况。相关工作人员称,不能答复公司的经营情况,以 公布的为准,对于其他问题,还需要相关部门批准后才可以答复。
獐子岛于2018年2月1日披露称,已成立灾害应对工作组,并组织开展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的原因分析。
为何獐子岛在年终盘点出现存货异常?记者了解到,相较春秋抽测,年末盘点是最有说服力的,这与采用的技术手段有关。日常抽测以视频计量数量、以采集器采集扇贝测量规格的方式进行,而年末盘点则会加大力度,运用专门的科研船去测量。
年投资千万难测天灾
值得注意的是,獐子岛船员描述的扇贝2017年第一次出现死亡的时间是在去年5、6月,而这个时间与獐子岛所处长海县海水温度升高加快、海区浮游植物丰度比往年低等异常状况出现时间上的吻合。彼时,辽宁省海洋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发出预警,建议提前采收扇贝,以避免海区筏养虾夷扇贝大规模死亡。
一位核心科研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极限温度、养殖容量、饵料不足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虾夷扇贝死亡。
当地海洋水产科研人员向记者介绍,虾夷扇贝属于冷水品种,适宜的温度就是15度左右最好。虽然海水相较陆地温差不大,但水温升高会带来综合反应,环境不适宜就会造成虾夷扇贝死亡。
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一些因素的变化当时可能会使海洋生物逐渐衰弱,但距离大量死亡仍有些延缓和滞后。“就像人得了什么毛病,不是马上死,但最后如果什么都吃不下的时候,又不能打吊瓶,就处于极限了。”
其中,水温升高对虾夷扇贝而言是死亡的一大诱因。“我们也统计过,(2017年)达到夏季温度的天数,比往年多了一些。”大连市一位海洋科研人员向记者介绍,这对于虾夷扇贝的生长或有影响。
另外,不同于筏养虾夷扇贝可以很快打捞,底播虾夷扇贝还面临额外的问题。科研人员对记者表示,海底播种的虾夷扇贝在实际打捞工作中,存在季节上的考虑。比如9月份去打捞的话,虾夷扇贝正处在高温的极限状态,“你动它,它就死了,品相也不好,不好卖。”
这就凸显了监测能力的重要性,而獐子岛在这方面也早已投入建设。早在2014年,獐子岛称为加强海洋生态环境风险研究与控制,成立海洋牧场研究中心,每年投资不少于1000万元,研究海洋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北黄海冷水团水舌波动对扇贝生理生态的影响等,但有真正起作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