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理财基础:晨星评级
大多数的投资者都很少有机会得到真正不偏不倚并且客观的投资建议。经纪人推销的都是那些高佣金的投资产品,投资公司吹捧的是当下流行的共同基金。即使是最具职业道德的金融产品提供商,有时也会让人搞不清楚哪种产品是对客户最有利的,哪种是能为服务提供商带来最大利润的。最常见的骗子从来不会为选择哪条路而感到困惑。
在这个充满了冲突的荒漠上有一家看上去独立的公司——晨星公司(Morningstar)。从1985年起,这家总部设在芝加哥的咨询公司开始为四大类资产——国内股票、国外股票、应课税债券和市政债券提供五个等级的评级方案。该公司赋予各只基金不同的星级,一星是最低等级,而五星则是最高等级。
这些年来,资产类别增多,分级方法也有所改变,但五个星级的分类结构仍保持至今。1996年,晨星将它评价的资产等级从原来的4类拓展到44类,分类标准也增加,包括投资规模(大盘、中盘和小盘证券)、投资风格(价值型和成长型)、投资领域(技术和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欧洲、日本和拉丁美洲)以及证券类型(可转换、国际和高收益债券)。2002年7月,该公司又将其进一步扩展到48类,并改善了基金评级的计算方法。2003年5月,晨星公司又新增加了11类资产,使总数达到59类。
晨星的评级受到投资者的关注。1999年到2003年间,由它评出的四星基金和五星基金平均为共同基金带来了106%的现金净流入。假如未评级的基金只有44%的现金净流入,用简单的数学运算就可以推断出评级最高和未评级基金一共得到150%的现金净流入。三星、两星和一星基金遭遇净撤资,总量达到现金净流入的50%。
晨星的持续影响反映出那些迷恋星级的投资者十分信任晨星的评级体系。如表4.6所示。
表4.6晨星的四星和五星基金控制着共同基金的流动根据净流入排名
备注:晨星公司没对零星级的基金进行评级,因为它们上市还不到3年。
投资者大量增持星级最高的两类基金,而大量减持三类评级较低的基金。引人注目的是,从1999年到2003年,四星和五星的基金每年都有资金流入,而一星、两星和三星的基金则是每年都有资金流出。那些认为希望比经验更重要的投资者将大量资金投入到零星级的基金中,结果他们购买了一些收益期连3年都不到的基金。晨星对投资者的现金流动有很大影响,这就使得四星和五星基金这些胜出者的前景更加看好,而其他星级较低基金的未来则更加无望。
很明显,晨星评级体系的威力源于投资大众在为自己做投资决策寻找一则指南。但不幸的是,投资者并没有从晨星公司那里获得有用的帮助,因为该公司的评级体系被证明是极其幼稚的。以往的业绩,再加上对风险的衡量,为星级评价提供了便利。该公司最初对风险的定义是:“业绩低于90天期的短期国库券。”根据晨星公司的定义,“如果一只基金每个月的收益都超过这一基准水平,那么它就可以被视为是无风险的。”即使是最没经验的金融专业学生,也不会贸然将哪只股票型的基金称为是无风险的。晨星的这一体系明显有缺陷,其败笔在于它只关注过去,只考虑定量测度,并且只使用在基本面上折中的方法来衡量风险。
我们可以看一下晨星公司在互联网泡沫时代对技术基金的评级情况。1997年技术基金的平均评级是2.1星,比倒数第三个等级的基金稍高一点。当然,用评级来筛选共同基金的投资者是不会被低评级的基金所吸引的o1999年,由于技术股的业绩极佳,技术基金的平均评级也骤增到4.7级,距离最高等级只有一步之遥。事实上,到1999年底,在定级的技术基金中有90%都已达到五星,如此高的评级又将投资者的资本吸引到这些定价过高的股票上。2001年,在这场泡沫崩溃之初,技术基金的平均评级降至2.4星,再一次略低于基金市场的平均水平。晨星公司对技术类共同基金的评级被证明是绝对荒谬的。
晨星公司对此表现出的坦率引人注目,并指出:“……收益变化无常的基金很可能会带来损失,即便它们近期获得了一系列的成功。互联网基金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99年,由于连续数月的业绩都超过短期国库券,它们几乎没有显示出下跌的风险,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却遭受了巨大损失。”晨星意识到了自身体系为那些希望低买高卖的投资者所提供的指导意见是有巨大缺陷的。
2002年7月,晨星公司对自身的评级体系做了两处改动,以解决在技术基金的痛苦经历中所凸显出来的问题。首先,该公司开始只公布对小类基金的评级结果,并使个别业绩佳的基金不能再主宰某一大类的基金(因为大类基金的评级已不复存在)。在新体系下,五星技术基金占专业技术类共同基金的比重被限制在10%,也将五星地产基金占专业地产类技术基金的比重限制在10%。当然,对近60类基金进行评级大大降低了评级对此体系一般使用者的价值。第二,晨星公司改变了衡量风险因素的方法,转而使用“基金业绩的变化,并且更加强调下跌的业绩变化”。虽然新的风险衡量方法可能比该公司在前17年所使用的幼稚方法有所改进,但我们也无法对这个改良版本做出评价,因为晨星公司认为这种衡量风险损失的方法是其“专有”的。
由于晨星公司没能意识到以往业绩对于寻找更好的未来业绩没有什么用处,该公司虽然经常尝试对其评级体系进行调整,但却没有让人看到成功的希望。不断地从投资管理产品的大家庭中剔除某些小类的基金是于事无补的。一组新的基金必然会上升至新创立的小类基金的榜首,而这就迫使星级评价体系剔除那些多余的、业绩好得出人意料的基金。这种星级评价体系只关注以往的数字,因而只能发现那些在过去起作用的因素,却不能发现那些在未来起作用的因素。在这个拥有持续热情但又一次次遭受持久绝望的市场上,晨星公司回顾性的业绩衡量方法对前瞻性的投资者而言是毫无用处的。
但晨星公司至少为投资者提供了一项服务。通过计算去除了前端费用和其他费用的净收益,它的评级往往倾向于那些管理高效、有利于股东、免佣或者低佣的基金。晨星公司把投资者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成本的重要性上,即使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这也算是帮助了客户。但不幸的是,宣传现在的低成本基金并不足以弥补推荐以往业绩好的基金所带来的损害。
对晨星评级体系大张旗鼓的宣传,更加深了投资大众关注以往业绩的倾向,这是非常不幸的。这种纯粹的统计性和回顾性的计算对于确定技高一筹的管理公司是毫无帮助的。但晨星公司的四星和五星评级却吸引投资者将资金投向那些被神圣化的基金。星级评价对20世纪90年代末股市雄劲的上涨势头简直是火上浇油,但却没能使投资者们免受接着发生的下跌带来的痛楚。理性的投资者不会相信晨星公司毫无用处的评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