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证券市场的主要指数
香港证券市场有完整的指数体系来反映大市表现,包括恒生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恒生香港/内地综合指数、创业板指数以及MSCI指数系列等。
1.恒生指数
恒生指数是反映香港股市价格趋势最有影响的股票指数。该指数于1969年11月24日首次公开发布,基期为1964年7月31日,基期指数定为1000点。恒生指数是最初由在香港上市的33家股票为成分股样本,以发行量为权数的加权平均股价指数,目前恒生指数的成分股已经达到43只。
恒生指数的计算可以简单地用以下公式进行描述:
今日恒生指数=今日恒生指数成分股总市值÷昨日恒生指数成分股总市值×昨日恒生指数
市值加权的算法意味着越大市值的股票“说话”的分量越重。例如,2007年12月27日恒生指数收市为27842点,恒生指数成分股的总市值约为10万亿港元,12月28日股指下跌,恒生指数成分股的市值下跌了0.18万亿港元。按照上面的公式,12月28日恒生指数应该为27360点((10-0.18)/10×28742)。以汇丰控股12月28日市值1.41万亿港元计算,如果汇丰股价上涨1%,恒生指数的总市值就会上升0.014万亿港元,恒生指数会上升0.15%;同样,如果市值为1400亿港元的香港中华煤气(0003)股价上涨1%,恒生指数的总市值就会上升0.0014万亿港元,恒生指数会上升0.015%。可见,市值为香港中华煤气10倍的汇丰控股的同样的股价涨跌比例,对恒生指数的影响却相当于香港中华煤气的10倍,这就是市值加权的外在表现。
众所周知, 的股票分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在香港,虽然大股东持有的股票在法律上可以自由买卖,但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一些限制,故一般把这部分股票看成非流通股。比如,中国移动有2.7万亿港元市值的股票,但流通中的股票市值只有6000亿港元左右,其余的2.1万亿港元由政府持有,且一般不会在二级市场上流通交易,而汇丰没有明显的大股东,1.41万亿港元市值的股票基本上都处于流通状态由于各恒生指数成分股的流通股比例不同,投资者花同样的资金买卖不同的股票,对恒生指数的影响程度却并不相同。又如,如果投资者投放600亿港元买入中国移动,相当于买入其10%的流通股,中国移动很可能会显著上涨20%,恒生指数的市值因此增加5400亿港元,恒生指数会上涨26%左右;如果投资者同样用600亿港元来买汇丰,相当于买入其4.25%的流通股,汇丰可能会涨11%,恒生指数的市值增加1400亿港元,恒生指数只能上涨约1.65%。恒生指数成分股及其权重见表1-1。
表1-1恒生指数成分股及其权重(截至2007年12月10日)
为了进一步反映市场中各类股票的价格走势,恒生指数于1985年开始公布4个分类指数,并将成分股分别纳入工商业、金融、地产和公共事业4个分类指数中。至2001年,恒生指数被进一步分为9个子行业指数。
2.香港证券市场2007年走势回顾
恒生指数2007年全年累计上涨7405.88点(37.09%),成为仅次于中国A股市场的亚太市场第二大牛市。目前香港股票市场总市值接近20万亿港元,较2006年年底13.33万亿港元上涨50%,从而位居上海证券交易所之后跻身2007年全球第七大交易所。
2007年国内流动性向香港的转移,令港股市场“A股化”的趋势极为明显,并成为2007年港股市场发展的主线。自2007年8月2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港股直通车”方案以来,内地资金便不断涌入香港市场,从而推动港股市场一路飙升,恒生指数年内最多上涨11993.69点(60.07%),国企指数更是一度上涨10268.74点(99.31%),分别突破30000点大关和20000点大关。
进入2007年9月以后,“港股直通车”迟迟未能开通,加上美国次级债问题恶化,拖累港股市场大幅回落。期间恒生指数最多回吐5953.49点(18.63%),令港股市场再现“熊市”阴霾。恒生指数2007年最终收报于27370.60点,较年内最高点的31958.41点回吐458781点(14.36%),但较年初的起点19964.72点仍上涨7405.88点(37.09%);而国企指数则收于15991.48点,较年内最高点的20609.10点回吐4617.62点(22.41%),但较年初的起点10340.36点仍上涨5651.12点(54.65%)。
在恒生分类指数中,恒生地产分类指数全年累计上涨58.42%,成为表现最强的行业指数;恒生工商业分类指数以上涨53.13%紧随其后:恒生公共事业分类指数全年仅涨12.58%,为表现最弱的行业指数另外,大型股指数全年上涨11.52%,中型股指数全年上涨27.25%,小型股指数全年上涨33.24%,小型股遥遥领涨。图1-1显示,2007年上半年恒生金融分类指数走势领先恒生指数,但自从7月份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之后,金融行业权重股遭受机构抛售,整个行业走势开始弱于大盘,特别是在第四季度市场进入调整期之后,金融行业走势更是急转直下,指数创出全年最低而与恒生指数相关系数最高达到1.4。
图1-1恒生指数与恒生金融分类指数
图1-2显示,恒生地产分类指数2007年大部分时间走势强于恒生指数(与恒生指数相关系数小于1),只有在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的7月份以及11月初恒生指数从32000点历史高位回调期间,机构对于地产股短期集中减持,而在12月市场反弹的过程中,地产股反弹力度明显强于大盘。
图1-2恒生指数与恒生地产分类指数
图1-3显示,恒生工商业分类指数2007年全年走势均强于恒生指数,特别是在7月和11月大势调整期间显示了良好的抗跌性。由于工商业指数包含了各大板块的龙头股,可谓精英中的精英,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其领先市场的表现了。
图1-3恒生指数与恒生工商业分类指数
3.恒生中国企业指数。
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入选对象为恒生综合指数成分股中注册地在中国内地而在香港上市的H股公司(见表1-2)。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于1994年8月8日首次公布,以上市H股公司数目达到10家的日期,即1994年7月8日为基数日,当日收市指数定为1000点。目前在43只恒生指数成分股中,H股或达到19只;在前15大权重股中,中资股占10只;前10大权重股中,中资股占7只。按市值计算,中资股总量已经达到544%,这充分说明香港市场的风向标恒生指数已经和中国内地经济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图1-4显示,国企指数走势在2007年前两个季度一直弱于恒生指数,原因是5月30日之前,国内A股市场大盘股一直处于滞涨状态。5月30日之后一直到10月1日之后,大盘股重新掌握了上涨的节奏并领涨大盘,国企股在香港市场与内地遥相呼应,走势迅速超越恒生指数,这一优势在10月达到了高峰。11月,上证指数自6124点历史高点大幅下跌,当月下跌18%,国企股在香港市场也成为市场回调的“空军司令”,整个第四季度走势弱于大盘。但从2007年全年的角度来看,“中国概念”仍然是2007年香港市场大幅飙升的最重要助推力,这种状况仍将会在2008年得以延续。
表1-2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成分股及其权重(截至2007年12月10日)
图1-4恒生指数与恒生中国企业指数
4.恒生香港中资企业指数
恒生香港中资企业指数,即投资者所熟知的 指数,指数入选对象为恒生综合指数成分股中注册在中国内地以外地区但主要业务收入来自中国内地、在香港上市的公司。该指数于1997年6月16日正式推出,样本股包括32只 。指数以1993年1月4日为基日,基日指数定为1000点。
图1-5显示, 指数与国企指数走势相似,在2007年大部分时间走势强于恒生指数,而在港股本年度两次回调过程中,由于红筹成分股中并没有含有大量的大盘中资股,因此指数走势并没有受到过多影响,反而在疲势疲弱的环境下表现强于市场。
图1-5恒生指数与恒生 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