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晚间,上交所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问答(二)》【下称审核问答(二)】。结合此前于3月3日发布的审核问答,上述两则问答的发布意味着现阶段科创板所需的审核标准基本齐备。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将根据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补充更新。
审核问答(二)一共涉及16个问题,围绕发行条件中的一些问题予以深入解答,为中介机构把握相关问题提供指导。问答内容包括发行人没有或难以认定实际控制人的,发行人股东所持股票的锁定期如何安排;发行人客户集中度较高,中介机构应当重点关注哪些方面等。
例如,对于科创板公司来说,技术独立性问题是一个重要方面。审核问答(二)对中介机构进一步提出了要求。其中指出,发行人商标、专利、主要技术来自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授权使用的,中介机构应结合相关资产的具体用途、对发行人的重要程度、未投入发行人的原因、租赁或授权使用费用的公允性、是否能确保发行人长期使用、今后的处置方案等,充分论证该等情况是否对发行人资产完整和独立性构成重大不利影响,督促发行人做好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并就发行人是否符合科创板发行条件审慎发表意见。
值得关注的是,在上周五,科创板首批获受理的9家公司集体亮相,企业申报获受理之后,首轮问询窗口即开启。此时审核问答的公开披露,显示了上交所科创板“阳光下”问询审核的决心。
“审核问答体现了对企业实际情况的尊重,对三类股东、工会持股、内控规范要求等较51条(俗称IPO审核51条问答)有所放松。最关键的是,它作为成文的审核标准,体现了上交所科创板审核法治化的决心。”资深市场观察人士王骥跃昨晚在审核问答发布后表示。
3月22日,即首批获受理的公司同市场见面后,市场亦有诸多解读,“硬核”到底够不够、企业质量有多好,是否符合科创板定位等受到了广泛关注。
王骥跃认为,作为科创板的首批受理企业,不可避免被市场认为有代表性示范意义,但应更多体现为监管对市场化、法治化监管理念践行的示范,而非体现为对科创板 质量的示范。
事实上,除了企业“科创”成色,更值得关注的是未来“试点注册制”如何运行的问题。“问询式”审核如何问出一家真公司,能否通过审核全过程的公开,让市场各方对科创板定位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更准确的把握并且逐步达成共识。
上交所在上周五答记者问时亦明确表示,将贯彻“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监管理念,受理发行人申请后,就发行上市申请文件提出一轮或多轮问询,保荐人应当进行必要的尽职调查,及时、逐项回复审核问询,问询与回复将及时向市场公开。发行上市申请文件存在重大疑问且发行人及其保荐人、证券服务机构在回复中无法做出合理解释的,可以按照规定启动现场检查。发行人及其控股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保荐人、证券服务机构及其相关人员涉嫌证券违法行为的,将依法报中国证监会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