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的魔力
华尔街人士在追捧某种概念时,就像一群旅鼠扑向它们的食物一样一拥而上。
——“股神”沃伦·巴菲特
对于崇尚公司实际竞争优势的价值投资者巴菲特来说,那些不具备内在价值,只是凭借题材、概念进行热炒的股票都应归入投机的行列。
股市中的概念股本是一个归纳性的集合名词,是对某一类具有共同特征股票的统称,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它逐渐演变为一个动词。炒作者借助某种事件机遇创造出一个关注热点,不断唱多其未来前景,诱使大众频繁跟风,而一些本来跟此题材亳无关系的股票也想方设法与它攀亲,好借力升天。概念股是对股票所在行业未来业绩增长的提前造势,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很多公司并不具备成长潜力和竞争实力,只是打着流行概念的幌子圈钱融资。众多投资者追捧概念股也只是出于投机心态,希望找到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后脱手.并不在乎其是否具有实际价值。在巴菲特看来,这些概念炒作者们如同在钢丝绳上跳舞,他们一拥而上,直到钢丝绳最后高空断裂。
华尔街有过许多次对概念的疯狂追逐,如20世纪60年代初的电子狂潮。由于受到美苏两国太空军备竞赛的影响,高科技电子股广受吹捧,任何股票只要与电子稍稍沾点边,就会立即身价倍增。传统行业多年来5~10倍的市盈率被新兴电子工业50~1000倍的市盈率所超越,1961年,数据控制公司的市盈率更是普遍达到了200多倍。这种狂热的市场氛围也让别的行业菇蠢欲动,它们纷纷改头换面贴上电子的包装,一时间市场上以"trons"和"onics"(都意为“电子")为后缀的公司多如牛毛,甚至出了"powertron ultrasonics"这样胡乱拼接的四不像。披上虎皮后果然气势非凡,美国音乐协会的业务本是上门向顾客推销留声机和唱片,上市时将公司名字改为“太空旋律"'一周后股价就由发行价2美元狂升到了14美元。而一家鞋带生产厂家将名字改为“电子硅片动能催化公司”后,市盈率由6倍扶摇直上至42倍。然而,泡沫终有戳破的一天,1962年之后,这场闹剧的唯幕缓缓拉上,不安定的投机者们又开始酝酿下一个动人的概念。
出于对投机的坚决反对,巴菲特对这些靠暂时性事件哄抬起来的“明星”概念向来不屑一顾,他以内在价值为依据,坚持投资可持续的经营能力良好的公司,追求稳定的复利效益,树立起了价值投资的丰碑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