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早期的著名经济学家罗杰·沃德·巴布森,在他1910年出版的《积累财富用经济晴雨表》一书中,第一个提出了股市是经济晴雨表的理论——巴布森晴雨表。此后该观点被各大经济学家广泛接受。股市与经济的关系开始被人们研究。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股市与经济是密切相关的,股市总是会提前反映经济状况,会预测经济的走势。当经济还是一片萧条的时候,股市如果开始上行,则可能意味着一轮新的景气周期即将到来;当经济一片繁荣,人人都陷入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时候,股市如果开始下行,则可能意味着一轮新的衰退期即将到来。
但是,“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这一规律在中国却似乎失灵了,或者说至少在2005年之前是失灵了。
2005年之前,中国股市不是经济的晴雨表。
从下面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从1991年到2004年,中国GDP增长率与上证指数呈现较为明显的跷跷板走势。当GDP的增长速度走低的时候,上证指数却走高;当GDP的增长速度走高的时候,上证指数却走低。
中国1991-2004年GDP增长率与上证指数对照表
为什么2005年之前,中国的股市与经济没有表现出晴雨表的关系呢?有三个原因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第一,2005年之前,相对中国整体经济而言,股市规模偏小,还不能代表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
第二,2005年之前,好的 多在海外上市,在内地上市的多是资质平平乃至连年在亏损边缘苦苦挣扎的企业。里昂证券、高盛投资等国外知名机构甚至直言不讳地说:中国内地证券市场可投资的股票不足10%。那时的中国股市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绩差公司的代表。
第三,2005年之前,中国的市场经济刚创立,十几年走过了别国股市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程,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些顽疾的存在使股市难以成为经济的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