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这个人,上文有介绍,是位非常成功的投资者,同时也是一位异常勤奋的人,他每年要拜访四五百家 ,从中优中选优,这使得他管理的麦哲伦基金在十三年里,涨了27倍。可见不管干什么,想赚钱就得够努力,既想赚钱,又不想花功夫,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彼得·林奇的股票投资黄金法则
在《战胜华尔街》的最后部分,彼得·林奇总结了25条法则,他说:“本书已经写完了,但我忍不住想要抓住最后的机会,回顾一下我从20年投资生涯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把它们总结成25条股票投资黄金法则……在这里呈现给大家,算是我的临别赠语。”这个临别赠语写的不错,算是对整部书的一个总结,我在这里又从中精选七条摘了出来,见下:
PS:以下内容纯属扯淡,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一 业余投资者如果能发挥他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知识和经验,那么他肯定能打败投资专家。
关于这一点,有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七年级的小学生选股!你猜结果如何?一段时间以来,他们的成绩竟大幅跑赢大盘,收益率是标普500的两倍!这帮小学生并没有多少经验,他们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只有以下两条:
1.如果你不熟悉这家公司,那么就不买;
2.如果你看不懂他们的财务数据,那么就不买。
答案竟如此简单?连小学生都能做到?那成年人为何不行呢?
个人揣测,原因就是成年人既贪婪又神经质。他们不像小学生那样按照一定的原则选好股以后坐等拉升,而是买起股来随心所欲,卖的时候又慌慌张张。书里有个词叫做“周末焦虑症”,说的是很多人最开始买股票的时候信心满满,但到了周六周日,他们有了空闲,关注到了新闻媒体,却发现很多危言耸听的报道,有说房地产崩盘的,有说通货膨胀太快的,有说CPI数据不正常的,各种各样的新闻,吓坏了他们,使得他们觉得买股票真是最大的错误,应该赶紧卖出才对,彼得·林奇认为人们应该坚定信心,他所谓信心指的是要相信世界大战不会爆发,要相信明天的太阳会照常升起,要相信你出门还是要穿裤子,你买的那家生产裤子的公司还会正常运行下去,不要无端地恐慌。个人认为,恐慌源于无知,咱们看下一条。
二 不研究公司基本面就买股票,就像不看牌就打牌一样,投资赚钱的机会很小。
说到公司的基本面,很多人会想到一大堆怎么看也看不懂的财务数据,有部分人为了避免自己不看财务数据就闭着眼买股票的负罪感,声称财务数据会造假,看了也白看,这难道不是自欺欺人吗?我曾大概看过一家公司的三大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感觉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懂啊!关于这三个表有机会再展开,我想说的是很多投资者不看任何数据,买股票也没有任何依据,故而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他们就会惊慌失措,不知道要怎么办,此我所谓恐慌源于无知。
不研究公司基本面就买股票,就像不看牌就打牌一样,投资赚钱的机会很小。
三 经常出现这样的事:短期而言,一家公司的股价表现与其业绩无关,但长期看来,一家公司的股价与其业绩表现是完全相关的。
这个短期,可能是几个月,也可能是几年,只有你买了业绩稳定的股票,长期持有,就必然有收获,这就好比最近的“漂亮50”,股灾后白马股得到了资金的青睐,不少股票甚至创出历史新高。由此可见,真正的白马股是真正能穿越牛熊的。
四 投资周期性股票,重要的是抓住时机获利了结,不然的话,好股票也会变成烂股票。
这里说的是那些具有周期性质的行业,比如钢铁、有色金属、汽车、房地产等行业,它们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股价也不断地在高峰与低谷之间波动,如果你长期持有,可能最后一无所获。根据个人经验,股价的周期与公司业绩的周期是非同步的,有时候股价会提前反应,有时候又会滞后好长一段时间,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操作起来是很难把握的。
五 想着一旦赌赢就会大赚一把,于是大赌一把,结果往往是大输一把。
不解释……
六 避开热门行业的热门股,冷门行业往往出大牛股。
彼得·林奇认为热门行业的热门股,正由于其太热门,它们的价值已经被挖掘的差不多了,等到你去关注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而低迷行业,往往是掘金之地。其内在逻辑大致如下:低迷行业由于其太低迷,导致很多公司混不下去而倒闭,其结局是那些撑到最后的公司垄断了整个行业,它们的业绩会在某个时间节点突然出现爆发式增长,伴随着业绩好转的是股价的暴增。但这里的前提是你选的那家公司能撑到最后,别是被熬死的那一只。
七 如果你怎么都找不到一只值得投资的 股票,那么就远离股市,把你的钱存银行。
我把这条放到最后,是想对伙伴们说,买股票不要勉强。上篇文曾讲到彼得·林奇非常热衷投资股票这种理财方式,他甚至说即使五年大熊市,也要买股票,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也会告诫投资者,如果实在选不到好股票,那就算了。
最后,彼得·林奇认为对于投资股票的人来讲,每过半年审视下自己买过的票是很重要的,他自己就有这样一个习惯,把6个月前买过的股票一一翻出来重新审查,这对于他来讲,是训练,是总结,是习惯,是整个炒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