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特别注重品牌。他曾经说过,Coca Cola的品牌,你即使有10billion美元,也不可能建一个饮料品牌超过它。IBM也是同一道理,给你10个billion,恐怕也无法击败IBM的品牌。巴菲特把这个品牌的力量比喻为护城河(Moat)。Buffett只投资有moat的公司。科技互联网公司很难有很宽的Moat。因为这些公司往往会因为科技发展的高速更新换代而无法保持moat。虽然Buffett不懂高科技,他对高科技作为一种投资的弱点看得一清二楚。
巴菲特:只投资“生产性资产”
巴菲特的股票投资分为两种。
第一种,直接大量买入公司股票,然后坐等升值。前提是,这种公司必须拥有“经济护城河”。什么叫“经济护城河”?
巴菲特的解释是:“就投资而言,关键不在于评估一个行业将给社会带来多大影响,也不在于它将取得多大成长,而是在于判定任何特定公司的竞争优势,其中最重要的则是判定那种优势的持续时间。拥有宽广的、可持续的‘护城河’的产品或服务才能给投资者带来回报。”
企业拥有护城河,就可以将竞争者挡在市场门外,让自己在“统治区”内源源不断获取利润,一般寡头垄断行业的“寡头”,和垄断某类资源的公司(比如国防企业),往往拥有强大的“护城河”。令巴菲特声名大噪的几笔投资,包括 80 年代买下可口可乐公司 7% 的股份、90 年代买入通用动力公司股票,半年赚50% 等,都属于此类投资。另外,他还基于“护城河”理论,买入大量沃尔玛、IBM、运通和富国银行等公司股票。
第二种股票投资,则是大量买入前景看好的公司股票,并获得控股权,然后亲自管理该公司,提高生产力,从而提高利润和股价。这种投资的代表,正是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本身。60年代,伯克希尔还是一家纺织公司,巴菲特认为其前景不错,是个好的投资机会,于是持续加大购股力度获得控股权,并大刀阔斧改造公司,最终让其成长为今天股价高达 29.62万美元(指 A 类股票)的投资集团。
这两种投资策略,都属于投资“生产性资产”。资产本身除了具有长期升值空间,还能持续产出其它资产价值。比如投资股票除了等它股价上涨,还能每年获得分红;投资并管理公司除了等它股价上涨,还能持续扩大经营收入。
很显然,黄金并不属于“生产性资产”。黄金没有分红,本身也没有生产能力,缺乏实际用途,你买它的唯一理由,就是相信未来会有人以更高的价格从你手中买走黄金。
同样的原因,可以全部搬运到加密货币身上。股神认为,比特币不像农场那样,买了后长期持有,自身就能通过卖牛肉和牛奶,产出价值。“假如禁止交易比特币,人们就会问:那我还买它干什么?”“这种不叫投资,叫投机。”
这套投资理念帮助巴菲特在过去半个世纪大获成功,成为全球富豪榜前三名常客。但是今天,我们想说:股神,时代已经变了。
“护城河”不适合“互联网”
2007 年,巴菲特在致股东信中仍然宣称:“一家真正伟大的公司必须有一条坚固持久的‘护城河’”。但事实上,自两千年互联网得到全面普及以来,这个定律就不适用了。
两次互联网大潮,和互联网公司催生出的各种风口,比如人工智能、AR/VR,和最近的区块链,都是在极短时间内造就一大批明星创业公司,它们依靠新科技或者新型商业模式脱颖而出,但其中绝大多数,又会在短期内迅速陨落,最终只剩下几家存活并且做大。
这种火箭般忽上忽下的变化速度,让巴菲特等信奉“Buy and Hold”策略的投资人,完全没有足够时间验证“护城河”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在人类能上天的时代,“护城河”早已不再坚不可摧,而是能在瞬间被攻陷,土崩瓦解。
所以,那些看似有护城河的科技企业,也很难像曾经的老牌公司那样坐拥市场几十年。比如雅虎曾靠搜索业务制霸全球,然而短时间内就被技术更牛b 的谷歌超越,直接跌落神坛。IBM 虽然已有百年历史,但是在计算机出现以后,全靠数次壮士断腕逼迫自己及时转型才得幸存,如今再次面临云存储的威胁,它似乎显得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