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总会受到强烈的贪婪和恐惧情绪这种周期性疫病的影响。艾萨克·牛顿曾经说过,“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动轨迹但搞不懂人类的疯狂举动。”沃伦·巴菲特经常以一种与流行观点相反的方式利用这些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情绪的爆发。
如果大多数投资者处于贪婪状态,巴菲特就变得“恐惧” (或至少极度保守)。如果大多数投资者心怀恐惧,巴菲特则变得“贪婪” (或至少异乎寻常的渴求)。通过遵循这一策略, 巴菲特在其他人不太成功的时候挣到了大笔的钱。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股市进入迅速发展阶段,股价飙升,成交量高涨。很多人因股市变得异常兴奋——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成为推动股价上涨的重要动力。换句话说,当气球开始吹大的时候,人们急切地把大量热空气鼓到里面。恰恰在这个“月盈”阶段——过分贪婪阶段——巴菲特几乎就是充当了旁观者的角色。
在股价非理性上涨并与相关公司的实际价值不再挂钩,也就是股价的状况已经脱离了公司实际业绩的”万有引力”的时候,他是不会做投资的。
最终,可以预见的是,20世纪60年代的大牛市以股灾收场。而当股市崩溃的时候,就像每经历一次令人欢欣愉快的非理性阶段之后总会出现的场景那样,无数的投资者变得非常恐惧。人们不再买入股票,而是斩仓离场,从而带动股价下跌。显然,他们不再投资了。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股市进入大熊市。人们在恐惧中卖出他们的股票。在1973年至1974年间,美国经济处于衰退之中,前景变得暗淡无光,道琼斯指数已经跌至700点以下。捧着本书一路看过来的你,可能已经预测到这个阶段还会发生什么事:巴菲特要出手了。事实上,他开始大手笔买入。举个例子,巴菲特就是在这个时候完成了对《华盛顿邮报》富有传奇色彩的投资。
不幸的是,正如巴菲特所观察到的那样,非理性的情绪波动——从欢欣到痛苦再到欢欣——并不只限于幼稚的投资者,包括养老基金经理在内的专业人士同样很容易受到影响。在1971年的市场高点时,巴菲特指出,养老基金把所有他们可能获得的基金都投入到证券市场当中。而经过交投清淡的三年之后,股市已经筑底成功,但他们只有五分之一的基金留在证券市场。巴菲特得出结论称,他们完全做错了——当其他人极 度陶醉的时候他们极度陶醉,而当其他人被吓到之后,他们也被吓到了。他们并未利用好低价阶段而是在高价阶段买入股票,之后当股价下跌时再卖出股票。
当然,巴菲特的操作是相当不同的。当大公司的股票在股市上出现最低点的时候,他做了大规模的投资。他利用了优质公司的股价在市场中打折的机会。
我们也知道巴菲特在互联网股票牛市期间变得非常恐惧的故事,那时其他所有人都在贪婪地买入股票。当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在互联网股票上输得精光的时候,他却一分钱都没损失。 恐惧与贪婪会周期性地爆发并控制投资界。在这种情形下,你必须完全按照巴菲特的方式操作并让这些市场情绪为你所用。
以下是几条生存原则,帮助你形成“当人们变得贪婪的时候你感到恐惧”的投资策略。
当人们卖出时买入,当人们买入时卖出。当大多数投资者贪婪的时候,让自己保持畏惧之心。巴菲特说,当几乎没有人对股票感兴趣的时候,股票最有意思的时刻就到来了。其实很多市场都存在这种情况——比如说商业地产市场就是另一个很好例子——但股市表现得更加突出,在这里,落荒而逃的投资者比比皆是(事实上,考虑到如今无处不在的财经新闻报道,想忽视这些投资者是不可能的事)。当其中有人恐惧的时候,他们便对买入股票失去了兴趣——但这恰恰是你应该提起兴趣的时刻。当然,还要遵从巴菲特的其他建议,不要盲目投资,也不要不动脑筋就投资。只有考察中的投资满足了你的选择标准时,你才应该出手。
当机会来敲门时,行动一定要迅速。当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1974年探底至580点时,巴菲特把自己比作一个”在妓院里纵欲过度的嫖客”。在恐惧盛行、市场价格暴跌的时候,随时准备快速、勇敢地行动。
巴菲特投资圣经
明天会发生什么事?市场会上升、下降, 还是走平呢?在沃伦巴菲特看来,这些都是无关痛痒的问题一只有像恐惧和贪婪这样的“接触性传染病”才会影响到他自己的投资前景,它们或压低价格并创造机会(恐惧) ,或推高价格并扼杀机会(贪婪)。当机会降临的时候,巴菲特已经做好出手的准备。而当贪婪泛滥的时候,他已然成为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