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夫在投资时运用的一些计算收益的公式及方法
聂夫比较个股、一组股票或是比较个股与整个市场的方法很有意思。温莎基金总体资本增长率估计为9.5%,收益率为4.9%,加起来就是14.4%,基金内股票平均市盈率为6。因此他用14.4%的总回报除以6,得出的2.3就是他所说的“收益与付出之比”或者“最终关系”数字。
1989年初,市场总体的增长率为8.5%,收益率3.7%,总回报12.2%。用这个数除以市场市盈率11,得出1.15就是“收益与付出之比”的结果。所以这样算来,聂夫的投资股票收益是整个市场的两倍。
聂夫把每只个股的数据排列后来比较哪个更有吸引力。他后来发现盈利估算通常要比整个华尔街的估算更乐观,用他自己的话就是更“积极”。
有很长一段时间,温莎基金的收入增长了17%,这很可能是因为聂夫卖出了已经上涨的股票,这些股票收益因此下降,然后他又买进了低价但收益高的股票。
在决定他准备买进的股票的价格时,聂夫会预测股票未来几年的收益,估计正常股市对收益影响如何,然后得出一个合理的市盈率,这样他也可以算出几年后的目标价格。再算出目前市场价格占预计价格的几成,也就得出了增值潜力的百分比。
当然主观因素也会有些影响。比如说聂夫对增长率的稳定性很有信心,或者认为管理层能力非凡,那这些数字都会有相应调整。相反一些负面因素就会降低目标价格。
聂夫计算好他已持有股票的相似数据,将这些数据设置为“基准率”。如果他想买进的股票复合增长率达不到已持有股票的“基准率”,他就会推迟买进,一直等到这个股票达到基准率的标准。
当然这个办法也有不灵的时候。比方说如果他通过持有股筹到现金,这时候市场开始上涨,他就得在基准率之下买进才能充分利用这笔现金。(其实也就是说他希望基准率很快上涨。)
聂夫用算出的升值百分比衡量每只已持有的个股。持有股有70~80只,平均下来每只股占的资本大约是1%。如果聂夫深信某只股票有潜力,他就会用5%的资本来买进这只股票;有时候他还会在同一 一组 里买进几只占这么大资本的股票,也就是说,如果有信心,他就大力买进;并且因为他分析细致,所以总是很自信。
有人认为聂夫的方法用计算机再好不过了,用电脑筛选目标公司的股票,作价值比较等等。但事实上,聂夫根本不用电脑。他也不相信有些机构投资者喜欢的红利折扣模型和其他机械的计算装备。总之,聂夫老派得出奇。
碰到要真正买进时,聂夫也是非常有原则。他有自己的目标价格,要等到市场跌到那个水平。他很有耐心地等,如果股票到不了那个低点他就不买。聂夫的交易员通常能够以低于当天开市价的价位买进,但尽管他买进规模很大,他仍然可以利用一个交易日内的疲软时段买进。
聂夫卖出的规矩有两条:一是价格要达到他愿意出售的点,二是时机要符合他真正卖出时的策略。如图所示。
聂夫卖出股票的规矩
他的目标卖出价格也是基于整个持有股的“基准率”来的。市场对他持有的某只股票预期很好时,股价上涨,但总有个时候,这只股票的进一步升值潜力不如持有的其他股票。当这只股票的潜力只有整个持有股增值潜力的65%~70%时,聂夫就开始卖出。他喜欢开始时大笔出售,等股价稍稍上涨时慢慢卖出所剩股票。如果股价继续跌,他就停止卖出。要跌得足够多,他又买进。
在交易所真正卖出时,聂夫会非常小心。他总是想要在当天市场走强时卖出,避免占到某只股票当天交易量的1/4。当然如果股票上涨,他卖出所占的交易量就不怎么重要了。但聂夫的卖出价格总是要比交易当天开市价高。
对大型基金经理来说,交易成本中最大的一部分就是交易对市场的影响。聂夫通过交易员的娴熟技巧将影响最小化。
但是一旦打中了赌,聂夫就不等价格涨到高位,马上卖出。“这是最简单的,但我基本就是这么操作的。如果有重大的价格变动,就得尽早卖出,寻找其他机会。”
聂夫认为投资者应该在股票实现全部潜在收益之前卖出。得为下一个买主留些买进的动力,接你的手。
还有,聂夫的方法的一个特征就是,如果他所持有的股票总是达不到潜在收益他也不在乎,他一直等待。这点他和其他的“价值”买手不同,他们希望一两年内就看到起色,如果没有,他们就走人了。聂夫会持有某只股很多年,只要公司前景还不错,并且和其他已持有股比相对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