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喜欢报纸,他经常怀念童年时在《华盛顿邮报》做报童的时光。他也喜欢报纸那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感觉,因为他的祖父就是办报的,父亲也曾经在报社从业,因此巴菲特一直希望拥有一家报纸煤体,可惜,生活在奥马哈的巴菲特在当地只有一家《奥马哈世界先驱报》人得他的法眼,他曾经对其提出过收购,但是这家媒体并不出售,因此他找遍了加州的所有可能出售的报纸,希望能达成自己长久以来的愿望。这种寻找行为一直持续到了1974年,终于,在《华盛顿邮报》的董事长办公室里,巴非特停止了寻找的脚步,最终还是选择了给自己童年时代留下美好印象的地方刻上“伯克希尔”的烙印。
《华盛顿邮报》是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最大、最老的报纸,在1877年斯蒂尔森·哈钦斯创办了它,1880年该报成为华盛顿特区首家每日出版的报纸。1933年,凯瑟琳·格雷厄姆的父亲尤金·梅厄在一次破产拍卖会上收购了当时濒临倒闭的《华盛顿邮报》。进入20世纪40年代中期,梅厄逐渐将报纸的管理大权交给了从哈佛大学毕业的女婿菲利普·格雷厄姆,一度将《华盛顿邮报》经营得风生水起,但是在1963年,菲利普的突然自杀,使得凯瑟琳。格雷厄姆不得不走向了前台,开始执掌《华盛顿邮报》。从这儿开始,格雷厄姆走向了美国报业第一夫人之路。
1971年,《华盛顿邮报》股票上市,报业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股市的低迷,导致《华盛顿邮报》的股价持续低迷,尤其是到了1973年,《邮报》在企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股价却下跌了50%,就在这时候,一直保持灵敏嗅觉的巴菲特终于看到了机会。在众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巴菲特用1062万美元收购了10%的《华盛顿邮报》的股份,开始了完成他儿时梦想的旅程。
在巴菲特成为《华盛顿邮报》的第二大股东之后,曾经有很多人包括公司董事长格雷厄姆女士,也怀疑巴菲特的动机,因为一个非家族成员拥有华盛顿邮报公司这么多股票,即使这些股票没有控制权,对她来说也是不安全的。但后来,随着巴菲特给格雷厄姆的一封信中详细讲述了自己对《华盛顿邮报》多年的感情,以及对资本市场的分析之后,两人又进行了拜会,自此以后奠定了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
在巴菲特加人董事会一年之后,格雷厄姆曾经提出过裁减工人数量,缩减运营成本的方法来提升《华盛顿邮报》的业绩,而巴菲特则强烈反对,当时两人的讨论几乎达到了每天一个电话的频繁程度,事情后面的发展表明,几乎每个重大的决策中都渗透着巴菲特的影响,巴菲特在华盛顿邮报公司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帮助凯瑟琳,格雷厄姆渡过了20世纪70年代的罢工狂潮,他还教给她的儿子唐纳德·格雷厄姆很多商业知识,帮助他理解管理的作用及其对公司股东的责任。
就在巴菲特热火朝天地参与《华盛顿邮报》经营决策的时候,美国股市依旧保持着持续疲软的状态,很多个股无视企业基本面的良好状况,继续阴跌。到了1974年,巴菲特投入的1000多万美元收购的《华盛顿邮报》股权,只有不到800万的价格,就在人们不断抛售股票的时候,巴菲特却在得意地大笑。因为对巴菲特来说,他只用了1000万美元的价格就买到价值5000万美元的股票。
作为公司董事长的格雷厄姆女士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沃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在1973年收购了公司10%的B股,巴菲特后来告诉我,他根本没有想到我们竟然会上市,但是他仍然对我们的最终上市而感到高兴。事实上,我自己也为此而感到高兴,尽管我不喜欢公开上市之后那些复杂而烦琐的工作。但是,巴菲特的到来,可以说是公开上市所带来的唯一可取之处。我们把公开上市的日期定在3i月15日。在美国证券交易所开盘的那一天,我以每股24.75美元的价格购买了第一股,之后公司股票以每股26美元的价格公开交易。”巴菲特的这一投资,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投资,这是在他对媒体类股票,还没有什么兴趣的时候购买的股票,即使是在《华盛顿邮报》垄断了华盛顿特区的市场之后,他仍然持有着这些股票。《华盛顿邮报》股份公司在1971年公开上市。公司的B股普通股的发行价格为每股6.50美元,经过股票分拆之后现在已经上涨到每股550美元,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16%。
巴菲特则在1984年写道:“一家著名报纸的经济状况,应该在顶尖报纸中也是出色的。”在美国大约1700家报纸中,大约有1600家没有直接的竞争对手。巴菲特指出,报社股东常常认为他们每年的丰厚利润是报纸经营质量高的结果。实际上,巴菲特认为,即使三流报纸,如果在同一城市中仅此一家,也会创造出足够的利润。一家高质量的报纸确实会达到很高的渗透率,但即使是一家平庸的报纸,从它作为广告栏的意义来说对社会也是很重要的。城镇里的每家企业、每个房屋出售者、每个想从社会中获得信息的人,都需要借助报纸的发行来做到这一点。巴菲特确信,拥有一家报纸就像从市镇里的每个要做广告的企业那里获得了特许权一样。
报业除了特许权的质量外,还拥有值钱的经济商誉。巴菲特指出,报纸只有很低的资本需求,可以很容易地把销售收入变为利润。即使一家报纸安装了昂贵的计算机辅助印刷设备和新闻电子排版系统,它们也会很快通过较低的固定工资费来支付。报纸还能够相对容易地提高价格,因此可以产生高于平均水平的投资收益并降低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巴菲特认为,一家典型的报纸,比如《今日美国》即使其价格涨一倍,仍可保持90%的读者。
巴菲特购买《华盛顿邮报》公司股票后的5年里,《华盛顿邮报》的权益资本收益率翻了一番,是标准普尔工业指数的两倍,比报业平均数高出50%。在以后的10年中,《华盛顿邮报》一直保持着独占鳌头的位置,1988年,权益资本收益率高达36.3%。当你注意到该公司一直刻意地降低其负债时,你就会对这种高出平均水平的收益率留下深刻印象。1973年,公司长期负债与股东权益比率为37.20,在报业中处于第二位。令人惊讶的是,到1978年,凯瑟琳。格雷厄姆将公司负债降低了70%。1986年,《华盛顿邮报》在投资了蜂窝电话系统并买下了大都会公司53条电缆系统后,负债一时高达3.36亿美元。不过公司在一年之内,又将负债消减至2.55亿美元,截至1992年,《华盛顿邮报》长期负债为5100万美元,长期负债与股东权益比率为5.5%,而同业平均水平为42.7%。
《华盛顿邮报》为股东带来了高额的现金流。由于公司累积了大量的现金,远远超过了在主业中再投资的资金需求,因而管理当局面临两个选择:增加红利或者投资于新的投资机会。巴菲特倾向于把公司收入的剩余部分返还股东。在凯瑟琳·格雷厄姆任总裁期间,《华盛顿邮报》是在报业同行中第一个大量回购股票的公司。1975年-1991年期间,公司以平均每股60美元的价格回购了43%的流通股。《华盛顿邮报》还通过增加现金红利的方式把钱返还给股东。1990年,面对大量现金储备,公司决定把红利从每股1.84美元提高到4.00美元,增长了117%。
到1981年,《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市场资本总额为4亿美元。而到2006年底增值为12.88亿美元,持有33年,投资收益率高达127倍。这是他投资收益率最高,也是持股期限最长的一只股票。
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巴菲特称自己以便宜得可笑的价格买入《华盛顿邮报》:“1973年中期,我们以不到企业每股商业价值1/4的价格,买入了我们现在所持有的《华盛顿邮报》全部股票。其实计算股价与价值比并不需要非同寻常的洞察力。……我们的优势更大程度上在于我们的态度:我们已经从本杰明·格雷厄姆那里学到,投资成功的关键是在一家好公司的市场价格相对于其内在商业价值大打折扣时买入其股票。”
只选择自己最熟悉、最了解、竞争力最突出的优秀公司,在股价被严重低估时买入并长期持有,这正是巴菲特从《华盛顿邮报》赚取127倍惊人赢利的秘诀。